论刘备登基前的种种铺垫

2022-07-02 20:52朱增伟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朱增伟

摘   要:在“君权神授”的时代,刘备为了坐上皇帝的宝座,也很花力气做了一番表演。他努力拉近与汉献帝的关系,成为“皇叔”;请出诸葛亮后,他打出“兴复汉室”这张牌;曹丕废掉汉献帝后,他进行了谶纬方面的包装,扬言西南早就有“景云祥风”,又有象征皇帝的黄龙出现在赤水河中,玉玺也有了,天子当然该出于此了;于是在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丙午,他“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关键词:君权神授;兴复汉室;黄龙出赤水;即位成都武担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上天之子,这是“君权神授”的充分体现。当然,这是骗人的。不过,为了骗人,那些皇帝们还真的搞出些动作来迷惑大众。

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有“斩蛇起义”的故事。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中。正统的官方记载,完成了对刘邦个人的神化,这是汉代“君权神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西汉末年,王莽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而篡汉。推翻王莽的刘秀不仅以图谶起兵,也以图谶建立东汉王朝。《后汉书·光武帝纪》:“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1]

在刘邦、刘秀之后,欲效“光武故事”的刘备,为了坐上皇帝的宝座,也是很做了一番表演的。

一、拉近与汉献帝的关系

《三国志》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2]

刘备虽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不过《典略》早就指出仅是“临邑侯枝属也”。裴松之更是不客气地指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3]这样的出身让他只能“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以生活。尽管如此,他却从小就有当皇帝的志向。

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为做着“皇帝梦”的刘备提供了机会。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其中对曹操依附尤甚: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4]

已“挟天子”更有心网罗天下英雄的曹操,帮助刘备灭了吕布,又邀他到许都,封为左将军。刘备于是拉近了与当时的皇帝汉献帝的关系。《三国演义》第20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对此有加油加醋的描写:

(曹)操军回许昌,封赏出征人员,留玄德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

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刘备的“刘皇叔”之称来源于《三国演义》。而真实的历史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汉献帝将反曹的衣带诏授董承,刘备虽然知道却不敢加入反曹行动;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后,刘备认为曹操难容自己,遂准备出走;恰逢曹操要攻击袁术,刘备赶忙趁机离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投靠袁绍。

二、打出“兴复汉室”这张牌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受袁绍派遣攻打汝南,袭扰曹军后方,被打败,转投荆州牧刘表。刘表对刘备“以上宾礼待之”[5],让他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就是在这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诸葛亮告诉刘备,在“君权神授”的时代,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够壮大、发展。曹操之所以能够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就是因为他“挟天子”,其他“诸侯”就只有“服从”之命。刘备要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惟可做的是利用难以查证的汉室宗亲关系,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诸葛亮说,只要打出这面旗帜,刘备在政治上立刻就可以处于优势地位。将“兴复汉室”作为刘备的奋斗目标,因为有汉室宗亲关系,完全说得过去;而这面旗帜,非常容易吸引人心,获得人才。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很明确地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6]就是要刘备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适时举起“兴复汉室”这面旗帜。

在当时,“兴复汉室”的确是有可能的。刘备跨有荆、益后,按“隆中对策”由东路出兵的关羽从荆州进攻襄阳,还只是试探性的进攻,就不仅大败曹军,而且还令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利”[7]。在“兴复汉室”旗号下的这一路进攻,已体现出如此强大的威力,那么两路进攻呢?当然会更有威力。AAEB0EBB-A213-4A93-87F2-15A0DB000E34

所以,在刘备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刘备始终抓住“兴复汉室”这张牌,无论是他称王还是登基当皇帝,都以“汉”字为王号,为国号。当然,“兴复汉室”这张牌,说到底,它只是刘备集团用以发展本集团势力及维护本集团利益的一种策略。一般说来,爱玩权术的政治家讲的漂亮话大多不能兑现。他们往往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三、象征皇帝的黄龙出现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一死,继承魏王爵位的曹丕就废“汉”立“魏”,自立为帝。汉献帝不在了,汉帝国也没有了,刘备很“悲伤”,但是,刘备集团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应天顺民”的时候到了,刘备该“当龙升,即帝位”了。

诸葛亮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对刘备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光武帝庙号,代称光武)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得尺寸之功如纯言耳。”[8]诸葛亮从当时的形势,引古证今,用“正统”的观点,即以“兴复汉室”为幌子去说服刘备,并说跟着你干的文武百官需要加官进爵呢……诸葛亮的这一席话,将刘备当皇帝的必要性讲得非常清楚了,刘备也就接受了。

在谶纬学说盛行的当时,刘备要当皇帝,必须为其制造舆伦,这就需要进行一番谶纬方面的包装。据《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先是尹默、谯周等人上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璿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然后是诸葛亮与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在向刘备的进言中,提到两个特别具有吉祥意义的征兆,即“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9]意思是说,西南早就有“景云祥风”,最近又有象征皇帝的黄龙出现在武阳县附近的赤水河中,九天之后才隐身而去,玉玺也有了,这一切,都表示天子当出于此。

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后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天。刘氏以为瑞应,因立庙在长江村导江东岸,《碑目》云:‘汉刻《黄龙甘露之碑》,在彭山黄龙镇。”[10]

史书中提到的“武阳”,是当时益州犍为郡的行政中心,其县城故址在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所谓的“赤水”,是现今府河东岸的一条小支流。这条小支流汇入府河的地方,就是现今黄龙溪古镇的所在——黄龙溪也是因此而得名。在当时,黄龙溪所在的位置,是在武阳县的东边不远,归于武阳县管辖,所以史书才说是“武阳赤水”。

这段有趣的史料记载,反映出黄龙溪得名的大体经过:首先是在刘备称帝前夕的政治舆论中,出现了黄龙现身于武阳县赤水河的吉祥征兆;接着蜀汉政权在黄龙现身的长江村,建立了纪念性的庙宇;由于黄龙出现是当地的一件大喜事,所以后来此处发展起来的场镇,就被称为黄龙溪;而黄龙溪也作为显示刘备登基前的吉兆祥瑞之地,得以口耳相传,流播至今。

既然有了刘备应该登基当皇帝的吉兆祥瑞,于是在当年的四月初六日丙午,刘备便奉天命而在成都武担山正式称帝。根据诸葛亮等人的建议,“兴复汉室”的旗帜仍然需要高举;因为“汉”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刘备“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故而仍应定国号为“汉”。在刘备称制的诏书中特别提到“脩社稷”“嗣二祖(即汉高帝及光武帝)”“兴汉阼”,其绍继两汉之意昭昭。[11]蜀汉皇朝建立了,国号“汉”,年号“章武”。

四、刘备称帝于武担山之南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丙午,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12]

成都武担山的历史远比三国要悠久得多。史载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蜀地开明王鳖灵有一王妃,从甘肃武都远嫁到蜀地。王妃尽享尊宠,却免不了思念故乡,抑郁少欢中又不服水土,不久即患病逝世。开明王悲痛万分,遂派五名大力士(即五丁)远赴武都担来泥土,在蜀都城外的西北角,为王妃修建了一座如山丘一般高大的陵墓,后世便把这座坟冢称之为“武担山”。

刘备为什么要在武担山即皇帝位?因为成都武担山不在“武阳”而在旧成都之北。

汉朝立国后,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汉高帝“说(悦)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13]按这套礼仪的规定,君位当在西北,面向北拜乃礼仪。

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所以古代君主皆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子则面北,因谓臣服于人。汉代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汉代王符《潜夫论·明忠》:“君臣义重,行路礼轻,过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贤非贵,而犹若此,则又况于北面称臣,被宠者乎?”晋人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追慕南越,婴齐入侍,北面称臣,伏听告策。”

裴松之为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特别作注:“武担,山名,在成都西北,盖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14]乾位之所以在西北,因为那是乾卦所象征的方位。《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颜师古注:“言在京师之西北也。”[15]

劉备称帝后的第二年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东吴的孙权称王,年号黄武。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年号黄龙。至此,魏、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注释:

[1](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页。

[2][3][4][5][9][11][12][14](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49页,第649页、662页,第651—652页,第653页,第661页,第662页,第662页,第662页。

[6][8](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8页,第681页。

[7](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8页。

[10](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二《上川南道》,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13][15](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3页,第893页。

作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博馆员AAEB0EBB-A213-4A93-87F2-15A0DB000E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