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琼,丁晓
教育均衡问题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区域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有较明显差距,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也较为突出。教育信息化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且便捷高效的途径,国家从政策文件层面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1]。同步互动课堂采用“互联网+”的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课堂互联,打通学校班级实体之间的界限,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研究在高校长期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大环境下,探索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本研究中特指民族地区教学质量不高的中小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方法,高校主导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建设和应用同步互动课堂,破解民族地区中小学“课不齐”“课不好”等难题,着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同步互动课堂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帮助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与身处异地的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教育薄弱地区精准推送,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1]。
其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通过构建协作学习、资源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使得信息能够双向流动、资源能够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
在国内,面向薄弱地区教学点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和“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两种。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是指中心学校教师利用互联网媒体技术,“一对一”地对教学点学生进行教学,在本地课堂中不设学生,异地学生由两到三个教学点构成,实现中心校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课堂的交互行为主要在主讲教师、教学点教师、教学点学生之间进行。基于高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本研究中所指的“同步互动课堂”是指“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而中心学校则明确为高校。
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以中心学校为“主讲阵地”,将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推广到民族地区不同教学点课堂,各不同教学点和中心学校之间实现深层次协作教学,高校教师和教学点教师借助课堂共同探索教学实践经验,研讨精准教学实施策略,其优点在于可有效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异地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将中心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向民族地区延伸,还可以实现跨区域教学和研究[3]。
目前在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很多尚未做到开足开齐义务教育课程,笔者通过访谈以及实地调查得知,民族地区中小学对同步互动课堂的开设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
1.资源需求:优质教学资源短缺,使用不到位
据调研,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都存在教学设施不全和教学资源不足等普遍性问题。一方面,学校缺乏专门进行各类教育(尤其是体育和美育)教学的场所,教学设施短缺,包括学校教学场地和功能教室面积不足、设备不充分、设备使用率不足等,基础器材无法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使用需要,“现有的许多教学设施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从未使用过”的现象;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到位,师生能够和使用的线上教学资源也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没有融入民族地区传统元素,缺乏本土特色,可参考度不高,学生的学习潜能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同步互动课堂的突出特色是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推送和实时的在线学习互动,利用互联网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能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步互动课堂通过“物理空间+网络空间”的有机结合,立足民族地区中小学学情教情,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
2.教学需求:已有教学模式单一,亟须改革
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当地教师长期从事教学,而较少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对学生采用简单的讲解灌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未观照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晚自习也以上课或完成作业为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较少。同步互动课堂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智能化的移动通信设备及网络平台,将线上课程教学与线下课堂实践深度融合,为民族地区中小学创设新颖多维、参与度高、个性化强学习体验和环境。同步互动课堂在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应用,可有效利用当地的教学条件和民族特色,采用多样且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创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思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3.师资需求:现有师资配备不齐,培训难坚持
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大多配备不齐,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有些学科教师普遍短缺,很多学校无法满足“开足开齐”课程的基本需求,部分学科的教学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当地教师普遍对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价值认知甚少,网络信息化的教学能力较差,也不具备完整整合和使用线上教学教育资源的能力,导致“开不好课”。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了教师轮岗、支教与挂职等方式引导师资向民族地区流动,但这是一种短期行为,难以满足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长期性与持续性需求,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配置不齐的问题。同步互动课堂可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围绕基础性学科和拓展性学科,中心学校和教学点教师通过开展线上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协同教研等活动,推进区域间教师教学交流,帮助教学点教师挖掘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体上,本研究中调研到的民族地区中小学基本都存在地处偏僻、教学条件有限、师资薄弱、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现实的问题形成了民族地区中小学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需求,也为民族地区中小学建设同步互动课堂提供了着力点。
同步互动课堂对于破解不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4],在高校与民族地区中小学之间搭建同步互动课堂,可充分利用高校师资队伍优势和在线课程平台建设成果,不仅能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缺少、教学模式单一和师资配备不齐等现实问题,还有助于推进高校服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本研究依托高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探索高校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建设同步互动课堂的路径和策略,提出了以高校为中心的民族地区的同步互动课堂“分步走”建设路径,也重构了区域线上教育教学新形态。
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需要考虑建立技术支持,技术支持为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的能力,为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提供实施基础。一方面要对民族地区中小学一线教育者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初步调查,对各教学点的信息化硬件条件进行全面改造,保证民族地区教学点教室网络畅通、多媒体设备齐全,为同步互动课堂开展提供“信息通路”; 另一方面要在高校中心点整合现有设施设备和资源,充分利用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改革成果,建立集教学、教研、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易学、易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
高校立足破解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困境,按照“精心准备,保证质量”“确定主题,多方研讨”“协同授课,模式总结”的总体思路,从整体布局入手制定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首先,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民族地区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需求进行调研,收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育者、高校师生等相关参与者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前期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民族地区的地域特征和自身特色,并将其有机融入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方案中,制定《同步互动课堂安排表》;再者,依据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情学情和同步互动课堂的理论探索,细化落实具有实操性的建设方案。
在建立保障机制方面,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领导团队、指导团队、教研团队等各类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对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分工,为同步互动课堂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应用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持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信息化平台建设、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及使用等均制定相应的制度,构建民族地区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制度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适时优先调整相关配套政策,实施课堂教学动态管理办法,优化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激励机制与协同机制。
在优化教育资源方面,要打造 “结对帮扶模式”,将教育教学资源从单向输出转变到双向互动,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民族地区,同时也将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到高校,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使用鸿沟”。一方面,需要为民族地区中小学订制“菜单式”的线上课程资源,高校专业教师可以提前录制线上课程,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实时输送至民族地区中小学课堂,实现“线上送课”;依托当地学校的实际教情学情,整合面向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线上专项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同步互动课堂依托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交互,借助搭建的信息技术沟通平台,在沟通平台中实时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分享教学方法与技术,以较低的成本为民族地区中小学精准推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高校依托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教学环节具体思路,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提供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助力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出课、开足课、开好课。其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以高校为中心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1.共同备课,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通过同步互动课堂的交流主要包括师师交流和师生交流,师师交流主要指不同教学点教师(包括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开展同步互动课堂整个环节中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正式授课之前,高校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构思教学设计,在活动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明确教学点教师的具体职责,完成教学设计的初步构思。高校教师与本地教师通过同步互动课堂沟通平台,共同修订完善教学设计,通过前期课程调研和学情分析,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预设教学目标和流程,相互了解彼此教育教学习惯,最终确定各自在同步互动课堂中的职责和沟通方式,完成教学设计。
2.情境创设,开展异地同步授课
异地课堂教学是一种基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平台的网络同步教学[5],异地教学有助于消除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均衡[6]。以高校为中心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依托常态化智慧录播教室及在线课程平台,采用高校专业教师团队主讲,各教学点教师助教的形式,定期开展“线上同步授课”“名师课堂直播”“线上课程指导”等同步互动课堂,共同演绎教学过程,学生在指定教室中进行远程学习,实现“师生共上一堂课”。高校教师与教学点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双向交流,高校教师通过开展提问、答疑、辩论等进行课中的师生互动,帮助学生知识内化,在课堂中增加教师与异地学生的互动交流。
3.课后服务,巩固课堂教学实效
及时的课后巩固反馈是持续开好课程的前提,为增加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效,高校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均需插入在线交流、课程指导、随堂测验、小组讨论、作品反馈、协同教研等,增加课堂“师师互动”“师生互动”频率。教学点教师在课后需及时将作业情况反馈给高校教师,通过课后评价、作业反馈等及时接受学生的学习效果信号,对同步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让高校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完善教学流程,形成教学“闭环”。为巩固课堂实效,高校教师对民族地区学生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的线上课程辅导,形成“异地教学+辅导答疑”的课后服务,尝试开展“民族地区中小学网络课业辅导计划”,建立以课程微信群等在线辅导为主的多层次混合式学业帮扶模式。
从目前同步互动课堂开展情况来看,教学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技术使用能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而同步互动课堂教学不仅对主讲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一定要求,师资队伍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是建设和应用同步互动课堂的关键环节。同时,高校教师与教学点沟通不顺畅的问题时有出现,一是由于高校教师和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对象上的差异,二是在同步互动课堂应用中,教学点教师和高校教师的身份差异,教学点教师很容易成为简单的纪律维持者,无法充分发挥教学辅助作用。
针对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应用中的这些实际问题,高校可依托其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优势,一方面通过同步互动课堂沟通平台,定期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开展“结对式”网络研修,进行常态化、浸润式和个性化的精准培训,提升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积极通过同步互动课堂研究以指导实践,以课题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串联“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加强双边教师的网络教学研一体化,构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