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专业”融合课堂:中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路径探索

2022-07-01 00:51陈芳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川菜专业课融合

■陈芳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强调“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融通与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难以有效融合,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节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我校以中餐烹饪营养膳食专业为试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探索“信息技术+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育:困境与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将专业课知识表达多媒体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但在现实的中职课程教学中,围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失位”

中职《信息技术》教材包含较多实用性的案例,但应用性案例较少。课程教学资源库的交互性比较弱,信息技术课与中餐烹饪专业课之间的资源库没有得到很好融通,导致学生在根据业务工作需求进行作品创新创作时,呈现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不足。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内容“割裂”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缺乏对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未能将学科核心素养与专业职业素养融会贯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也未适当渗入人文知识,提升作品内涵。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知识技能没有得到同步提升。

(三)专业教师队伍与多元评价体系“缺位”

目前中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多为师范类或综合大学毕业,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研究能力,但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真实情景案例作为教学背景、情境和实例,不能体现文化知识服务于专业知识的作用,导致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出现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专业”融合课堂:内涵解析与价值探寻

从广义上讲,课程融合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改变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文化,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课程整体变革。狭义的课程融合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对教师、学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文所讲的课程融合是狭义上的课程融合,旨在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使信息技术课程与膳食专业“热菜制作”课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融合课堂”。信息技术教师与烹饪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川菜文化的魅力,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专业课中制作菜谱、菜品成本核算、菜品展示及推广宣传进行呈现,为学生带来直观、高效的学习体验,促进教师参与极具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信息技术+专业”融合课堂实践——以“索声色美化荟美食故事”主题项目学习为例

(一)融合教学团队的构建

学校对原来单一的教师队伍进行改革,成立了“信息技术+中餐烹饪专业”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分别由信息技术组及中餐烹饪专业组教师构成,信息技术教师与中餐烹饪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教师们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围绕课程融合教学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备课、交流与讨论,为后期的课程融合教学做好准备。

(二)融合教学内容的制定

整合教学资源,寻求学科之间的教学契合点是课程融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索声色美化荟美食故事”属于第五单元推广川菜文化项目4 的教学内容,基于中餐烹饪营养专业学生的学情,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中餐烹饪营养与膳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接厨师、面点师职业岗位要求,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二次重构,并结合中餐烹饪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四大单元:“走进信息社会”“汲取网络营养”“制作膳食秘籍”“推广川菜文化”,以工作和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与体验。信息技术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协调,确定两门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将菜谱的制作与Word 文字处理软件教学结合,将菜品成本核算与Excel 数据处理软件教学结合,将菜品素材的编辑处理与剪映、格式工厂多媒体软件相结合,将菜品展示与Power Point 文稿演示软件教学结合,将菜品的推广宣传与抖音、快手APP 多媒体软件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菜品及工艺制作的介绍,雕刻工艺、拼盘工艺、宴席设计布局的展示等,促进学生成为推广川菜文化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三)融合教学过程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依托专业项目任务,信息技术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在4 个项目的不同阶段呈现交替式、协作式教学。

图1 融合教学流程图

1.课前导学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老师采用线上方式,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为各工作组的学生推送川菜名师、大师的宣传视频及优秀代表作品。专业课教师主要收集川菜名师、大师的视频、网站、微博及经典川菜视频,引导学生激发对职业、专业的热爱。信息技术老师则以视频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宣传视频构成的元素,以及视频制作运用的工具及方法。

2.课中探究

基于职业仿真实践情景,学生作为川菜工作室成员,运用音视频处理软件以及演示文稿,通过“作品脚本编写——素材收集——素材编辑美化——演示文稿制作——视频发布”进行川菜文化推广视频的制作,并分别从移动端、PC 端进行作品呈现,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职业实践问题解决过程。

项目一:寻川菜大师,录精湛厨艺。本项目由融合教师团队协同授课,信息技术老师以“舌尖上的川菜”案例作为课前导入创设情景,通过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制作的方法、流程,完成主题作品的框架设计与脚本编写。学生根据脚本,首先在网络上查寻收集川菜名师、大师的相关主题资料。学生深入学校川菜文化展播厅了解川菜文化,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到实训室进行实践,通过手机拍摄、录制各自川菜烹饪、雕刻厨艺的图片、音视频素材,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及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二:求五味调和,索声色美化。本项目由信息技术教师授课。学生在获取信息和整理文本、图像、视频素材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素材的编辑美化方法与技巧,熟练运用软件,进行图像美化、音频整合、视频剪辑等,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项目三:品麻辣滋味,汇美食故事。本项目由信息技术老师授课。让学生将所有经过编辑、深加工的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素材汇集到Power Point 软件,进行主题设计、页面布局、背景修饰、格式排版、动画设置、布局美化,品川菜味道,绘制独具川菜魅力的美食故事。

项目四:展巴蜀文化,扬中华传统。本项目由融合教师团队协同授课。各工作室成员完成设计制作的作品演示文稿,打包生成视频文件,运用网络进行作品发布分享,展示专业技能和巴蜀文化,工作室成员代表分别从工作流程、技术问题解决、作品分析、职场感悟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项目小组进行互评,专业课老师对各工作室设计制作的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迁移应用能力。

3.课后提升

各工作室在信息技术和专业课教师指导下进行作品修改、完善,固化成果。尝试对文稿从横屏向竖屏进行转换设计,进行拓展迁移。学生进行效果检测,实现知识巩固。

(四)融合教学的多元评价

融合教学教师团队共同合作打造“动态评价合作课堂”,通过学习通APP、教学网络平台,采取“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数据采集和及时评价。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按照标准对自己的知识、技术及态度进行判断和评估。

信息技术老师主要从作品的内容、技术、界面、创新、演示五个方面进行作品评价,专业课教师主要对学生在热菜制作中切配、煎炒、装盘、拼盘、菜品创意设计进行实践评价,企业教师重点从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还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表1 信息技术+专业课融合课程学习评价表

四、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

1.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课程统整能力

信息技术与中餐烹饪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是基于“三教”改革的教学探索。从学科本体到育人本位,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中心”再到以“素养为中心”的转变,从“被动、传授、灌输教”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转变,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拓展了教师教育视野,促使教师对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散乱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跨学科、跨课程的知识体系,提升了教师对课程的统整能力。

2.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本次项目教学中,学生将专业课上所学到的创意菜品制作的工艺及流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呈现、展示,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老师共同参与项目教学,学生在掌握音视频获取与制作、演示文稿的编辑与处理的同时,不断强化综合实践技能。

(二)实践创新

1.创新教学模式,打造跨界融合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动态合作课堂,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导,以课程、学生、教师、评价等教学要素为载体,打破课程界限,从单一课程走向多课程融合,创新了中职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2.创设企业情景,体验职场角色

从川菜工作室典型的工作岗位出发,通过头脑风暴进行项目主题的设计,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用信息技术为工具,制定项目计划、分析项目制作流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工作岗位具体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必备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不断调整自我发展方向,提升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

3.创新评价形式,凸显多元主体

融合课程的教学评价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突破信息技术或专业课程单一评价体系,增加了信息技术运用于菜品设计、制作工艺、呈现形式的考核指标,突出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1.基于实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生在融合教学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学习内驱力不足、自觉性不强的情况,教师应立足现实问题,遵循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原则,以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完善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找准融合点,加强课程深度融合

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动态合作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授课教师的默契度不高,授课任务衔接不连贯,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鉴于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提前熟悉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必要时去相关企业开展调研,明确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信息素养目标,找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厘清“融什么、怎么融”,积极思考与探索信息时代中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川菜专业课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融合》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川菜资格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