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策略初探

2022-06-30 03:04姜玲燕杨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

姜玲燕 杨欢

10.3969/j.issn.1671-489X.2022.04.106

摘 要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线上

教学,引发教育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TPACK能力的排头兵,想要在时代变迁中快速成长,就需要从课程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自身目标与定位,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在受迫性[1]在线教育浪潮下,寻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

能力;线上教学;TPACK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4-0106-05

0 引言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标志着教育信息化由建设应用1.0时代跨入融合创新引领2.0时代[2]。《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要加强培育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暴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范围的线上教学给教育信息化硬件实力、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备和平台的应用能力、教师设计在线课程的能力带来巨大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培养未来教师信息素养和TPACK能力的主力军,面对此次疫情,应当反思自身不足,释放“战‘疫红利”[1],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对策。

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学习方式趋向于移动化,学习内容趋向于碎片化,新冠疫情的冲击更使得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笔者调研部分专科与本科院校,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1 课程目标含混,导向不明

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效果评价。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专业导向、技术导向以及教育导向的课程目标[3]。专业导向的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将师范生的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过于学科本位,忽视作为公共课的现代教育技术应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技术导向的课程目标则过度重视技术而忽略理论指导,导致师范生无法将所学的技能融入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导向的课程目标则重视师范生TPACK能力的培养,强调技术为教育服务。

由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理解的差异,导致三类目标导向的交叉,主要集中在专业导向的目标与另外两类目标纠缠,难以分割。还有部分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窄化为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忽略其教育导向。

1.2 课程内容陈旧,偏离学科发展趋势

国内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百余种,笔者参看了十余本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并调研了多所专科及本科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多,内容侧重点不一。部分教材或是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简单地划分为学习资源的获取、教学媒体的使用,或是脱离理论指导地讲解课件制作、微课制作、CAI等教学软件的开发,或是抛开技术支撑讲解教育学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等。由于政策、课时等限制,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截取立竿见影的技能作为主要的课堂内容,这都脱离了教育技术学科成立的初衷,将现代教育技术归类为技能课,偏离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面对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迭的信息时代,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去介绍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课程内容陈旧。

2020年疫情伊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线上教学,面对线上教学,部分教师显示出畏难情绪,网络直播课翻车现象层出不穷,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作为培养未来教师信息素养、TPACK能力的重要课程,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1.3 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以及TPACK能力[4]的主力课程,部分师范类院校受到校园信息化程度、政策、教师个人因素影响,教学仍停留在“讲—练”模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技师的角色。教育信息化在不断发展和前进,但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没有率先利用新技术提升课堂效率;在学习模式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平台公共化的趋势下,大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没有率先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也没有借鉴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验改革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没有将自己的课堂作为试验田,进行试错和纠错。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改革始终都是在修修补补地前进[5],教学模式30多年来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没有率先形成“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

1.4 课程定位不一,边缘化严重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领域兴起视觉教育运动开始,教育技术的名称随着涵盖范围的变化而不断更改。国内教育技术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地位也几经起伏,从最早的师范专业选修课到公共课到专业核心课程[6],再到2011年教育技术学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被边缘化[7]迹象初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师范类高校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科定位的不准确导致课程定位偏颇,大多数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仅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3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注重技术而轻视教育,朝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

1.5 教学缺乏感性认知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应以具体感性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强调后者的重要性。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颇丰,各级各类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各类信息化专用教室(如未来教室、智慧教室),购买信息化设备(如电子白板、Pad、教学扩音系统、智慧黑板等),但这些专用教室和设备的使用率却在部分学校繁杂的专用教室审批程序中日趋下降,导致它们多用于比赛、公开课,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使用率却不高。这直接导致师范生缺乏具体的学习经验,从而影响其对于教育技术前沿科技、先进工具的了解和使用,未来教师“用新技术支持新理念,解决教育难题、推动教育变革”[8]便上下交困。

2 释放“战‘疫红利”,探索现代教育

技术课程改革对策

2020年2月底至5月初,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教师的信息素养、TPACK能力,学校乃至地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应借助战“疫”期间远程教学、线上教学暴露出的问题,充分释放“战‘疫红利”,进一步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

2.1 政策灯塔,引领前行

国家政策作为教育发展的“灯塔”,直接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倾向和教育教学过程。作为政产学研用的领头羊,政策是实施产学研用的有效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兼顾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的投资,而不仅局限于硬件建设。加强软件投资,是指在物质基础丰盈的基础上,加大上层建筑投资力度,吸引学科专业人才投身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建设中来。只有博采众长,与各学科融合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才能深入了解各学科的信息化需求,才能因科目导技术,真正做到利用技术促进教学。

2.2 教育导向,明确目标

整合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目标。在为应对突发新冠疫情、全国线上教学的大环境下,培养师范生应用以慕课为代表的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充实课堂,解决教学难题,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的TPACK能力,训练未来的教师快速适应线上教学模式,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放下技术至上的传统理念,走出学科本位的局限,以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倡导教育导向,将课程目标概括为两点:1)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2)培养师范生利用技术支持教与学设计、应用与创新的能力。

2.3 吐故纳新,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秉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具有新颖性、连续性及前瞻性原则,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在借鉴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类教材的基础上,建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此外,全民战“疫”带给现代教育技术的“红利”,是让所有教育技术人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内容应当紧跟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设计在线课程,践行终身教育;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运营作为课堂实践;将日益成熟的在线教育、慕课、金课作为平台与资源;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融入教学;探索

“AI+教育”“5G+教育”的应用和发展,不断充实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

2.4 线上线下融合,探索教学模式新常态

疫情“逼迫”在线教学极速发展,让师生对课堂、教学、教室、校园都有了新的认识,在线教学满足了线上师生互动、个性化教学、时间和空间更具弹性的需求。基于疫情的冲击及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借鉴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理念,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将浅显易懂的知识作为线上学习的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协作探讨稍微深层次的理论与技术知识;将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深层次的探讨以及线上知识的巩固作为线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评价模式,即利用线上平台(如超星、蓝墨云等)统计的师生互动、异步探讨、学生互评以及随堂测评等数据形成过程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线下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形成课堂总结性评价。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线下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根据总结性评价反思整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策略。如此循环,以学生为主体、以OBE为理念、以各类精品课程为资源、以职业岗位任务为驱动,创建真正能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TPACK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并使这一模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新常态。

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也应尽可能实施分层次教学,设置基础班和提升班,可以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信息化知识储备与信息化技能掌握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另外,科大讯飞、腾讯、超星等现代化教育领军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显示出的实力,揭示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接地气,就必须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因为最前沿的技术一般诞生在市场的使用中而不是书本中。政府及学校层面应鼓励企业提供师范生参观实践的平台;邀请教育现代化企业的技术和理论精英到校指导,让更多的社会思潮涌入现代教育技术课堂,让政产学研用真正惠及师范生。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应当精简设备和专用教室的申请流程,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让新设备、新技术成为师范生培育中的“常客”而不是“稀客”。

2.5 明确课程定位,连接教育与技术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内容不断演变,然而其连接教育教学与技术这一功能是不变的。目前,建设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未来教师队伍;消除大部分教师面对的技术壁垒;创建教学环境,如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与使用、教师自学习空间的构建、创客平台的搭建等;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消除教学资源的“网络废墟”,解决在线学习效率低、学习孤独、学习评价不准确等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亟待研究的课题。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亟待研究的课题,便能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定位:它是一门指导师范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科目;是面向所有学科,以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从而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领域。

参考文献

[1] 杨斌.充分释放“抗疫红利”推进教育改革创新[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3):1-5,33.

[2] 刘凤娟,郑宽生,袁书卷,等.教育信息化2.0背景

下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

[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37(4):62-67,76.

[3] 郭飞.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取

向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0(12):164-168.

[4] 董瑞杰.基于TPACK框架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J].

教师教育学报,2020,7(5):62-68.

[5] 何克抗.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和教育变革着

力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8):5-14.

[6] 张由录,俞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

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7] 刘思来,李汉斌,徐志柏,等.教育技术存在问题的

研究评述及看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3):4-6.

[8] 陈丽,王志军,郑勤华.“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

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电化教育研

究,2017,38(10):5-11,22.

*基金项目:2021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阈下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2021JG130);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TPACK视角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2019-R-7237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OBE视角下‘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为例”(2020SJA157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的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2018SJZDI185)。

作者:姜玲燕,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图形图像、数字多媒体技术

(215000);杨欢,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构建(210017)。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效率的措施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