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才 魏息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加剧,家庭人际关系问题突出,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日趋繁重,长期性、繁琐性、重复性的工作让班主任压力倍增,但学校对于班主任的考核评价方式却未因时而异,限额限比的考核评价方式使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下降,“躺平”现象逐步显现,严重影响班主任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运用教育评价,调动班主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限额限比考核评价方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学校主要采取限额限比的方式对班主任进行考核评价,将“优秀班主任”的人数控制在一定比例内,旨在规范评分标准,准确区分优秀、良好和合格并控制优秀比例。但从实际效果看,此种考核方式受到绝大部分班主任质疑。部分班主任一学期的班级常规管理大部分都是优秀,仅因比例限制,最终与“优秀”失之交臂,大大降低工作积极性,甚至对该考核评价的公平性产生疑问。限额限比考核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激励效果不佳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指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但限额限比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首先,评选难度较大。由于比例控制过于严格,导致很多班主任望而却步,考虑努力得到回报的几率过小,直接放弃尝试争取的想法,当此种想法在班主任群体中产生辐射作用之后,基于群体效应的影响,会进一步降低班主任争优创先的积极性,出现“躺平”现象,极大程度影响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其次,弱化了优秀标准。在班主任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部分班主任本身分数不高,但是由于设置优秀比例的方式,依旧可获得“优秀班主任”,这便降低了目标难度,使“优秀班主任”评选的条件形同虚设,考核评价不仅未发挥激励作用,反而降低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目标设置科学性不足
根据爱德温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必须让对方觉察目标和知道用什么行动去达到目标。但限额限比的考核方式目标设置不明确,“优秀班主任”的标准应该由各项明确的优秀指标来确定,而不是由比例框定,这造成部分班主任在努力一学期后,分数达到“优秀班主任”标准,但因不在优秀的比例内,必须降为“良好”等级。个别学校管理者在解释时甚至认为班主任工作的好与坏与班主任个体的努力程度、工作作风、敬业精神有关,与学校的管理方法、激励手段关联性不大,片面地强调了班主任的个体效能,而忽视了管理的效能,使班主任对考核评价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进而对班级管理工作失去信心和期望,考核评价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二、探索“常规+”以总分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
基于限制优秀比例的评价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考核评价的内容、方式、特点,笔者以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探索“常规+”以总分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该考核方式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依据,旨在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动班主任个人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具体实践如下。
(一)改革考核标准:总分=常规分+附加分
原有的班主任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班级十项常规管理计算分数,即仪表、早操、早读/午休、社团、安全、课堂、晚自习、宿舍、卫生、纪律,评价目的在于判别目标的实现程度,但育人成效不显著。“常规+”以总分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在传统结果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其结果不仅包括十项常规管理分数,还增加了附加分项,内容包括学生思想、品德、人文与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如学生拾金不昧、参加志愿者活动、专业表现突出等。在日常考核过程中,若班级常规分数被扣,可通过附加分的方式弥补扣分项,让学生认识错误,并自觉弥补错误,提高育人效果。此种考核评价方式将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作为加分项,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和公民素质的培养,符合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同时形成考核立德树人成效的有力手段。
(二)改革优秀评选方式:取消限额限比,达标即优秀
学校对班主任的考核评价,以划定优秀分数线为基本依据。即只要考核结果达标,该班级就可以获得“优秀班级”荣誉、班主任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没有比例限制。此种考核方式目的在于为班主任确立一个明确、具体、规范的目标,有效激励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有据可依,在班主任考核评价过程中有据可证,提高目标激励作用和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同时,取消优秀比例限制会降低目标难度,班主任“跳一跳”便可“摘桃子”,有助于在班主任群体中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通力合作,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实现德育建设的共同愿景。
三、“常规+”以总分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实施原则
(一)坚持主体原则,开展调研工作
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有效,很大程度看評价对象是否认可。因此“常规+”以总分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制定之初,要充分宣传和调动班主任参与方案讨论,发挥班主任的主人翁作用,让评价方法得到更多班主任的认可,为后期考核评价方式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班主任主要讨论要点在于:一是在每月流动红旗表彰过程中,要规定常规分的最低分数,并划定部分项目的常规分扣除不能被附加分所弥补,如课间操缺勤、打架等。二是划定附加分的明确项目,以表格的方式明确加分项目及分数,经研究讨论后,最终由校领导决定具体方案,经教代会通过后,开始实施。
(二)依据需要层次理论,设置分层级表彰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级别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班主任作为高压力群体,除了津贴补助之外,更高层次的需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同事、学生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因此表彰激励对于班主任群体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激励方式。本文介绍的此种考核评价方式结合了过程评价特点,基于市级优秀班主任的名额有限,设置“普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先进班主任”的分层级表彰方式,不同层级荣誉对应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每周十项常规管理获得较高分数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一学期内获得“流动红旗”次数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班级获评“优秀班级”,该班班主任评为“优秀班主任”,考核要点在于突出肯定班主任的常规管理效果,市级先进班主任评选则在优秀班主任的基础上加上个人为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个人专业发展成绩,如技能大赛教练、发表论文、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课堂建设等,同时对以上所列奖项获奖者除颁发奖状和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外,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对典型的班主任事例要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调分步骤开展,进行渐进式改革
对于“优秀班主任”的评选,采取分步骤的方式进行,达标的“标准”依据实践效果进行调整。方案实施初期,要求每学期(21周)85%以上的周数即18周能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可评为“优秀班级”,班主任即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成功营造绝大部分班主任积极争取“流动红旗”的氛围后,再将要求上调,要求90%以上的周数获得“流动红旗”,才可获评。通过此种方式,可发挥群体带动作用,班主任队伍争优创先,此步骤符合教育规律,可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常抓不懈推进德育实效。
(四)注重个体差异,结合横纵发展
在设置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方式时,笔者也在积极思考如何探索增值评价,改变以“结果”论英雄的弊端,而是将“结果”与一段时间内班主任发展的“基础水平”相比,通过判断这一“基础水平”与“结果”之间的差距,来判定班主任的进步水平。在班主任考核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表彰表现优秀的班主任,同时也要尊重差异,重视班主任的纵向发展。如:依据每学期、每个月的常规分+附加分总分评比和单项评比,设定“进步奖”“鼓励奖” ,对于进步较大的班主任给予肯定或奖励,在评优评先时,也基于班级原有状况进行评定或嘉奖,促使班主任和学生都能看到通过自身努力所取得的发展与成就,激励教师和学生勇于上进,使教育评价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使人至臻至善、不断进步。
教育评价对于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机制改革”。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深入探索遵循教育规律、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益实践,同时也是中职学校高水平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突破和路径选择。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