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减”工作,谨防“疲劳综合征”

2022-06-29 06:34黎万春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双减学校课堂教学

□黎万春

2021 年秋季启动的“双减”工作,如一阵春风,吹遍了教育领域的每个角落。从国家层面来推动“双减”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恢复良好的教育生态,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个体的思想得到启蒙,让个体的精神得到塑造,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使教育切实走出应试的泥淖。可以说,这一政策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然而,执行“双减”工作才大半年,在一些教师身上却出现了“双减”“疲劳综合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身心疲惫的状况。

出现“疲劳综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务院发布“双减”工作意见,各级各界都十分重视,开会、填表、报数据等具体事项层层落实到学校、教师层面。而在此前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就已经延长了教师的在校时间,令他们感到疲惫。在“双减”背景下,新增的事务性工作对教师的精神和身体发起了挑战。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自然生发出厌倦、抵触的情绪。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学习和研究相对落后,致使教学方法欠佳,教学质量不如意,丧失教学成就感。而这些事务性工作又进一步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导致教师的倦怠情绪滋生,工作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就此松懈下来,“双减”工作就只会“雷声大,雨点小”,难以真正发挥效果。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双减”才刚刚起步,它的落实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除了筑牢前期的基础,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切不可“再而衰,三而竭”,必须“一鼓作气”,消除“双减”“疲劳综合征”,提振教师的工作劲头。

一、更新教育观念,激活内驱力

“减负”的思想一直都备受重视,不少地方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对“双减”的内涵和愿景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知晓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了解从国家层面推进该政策的深层次原因,教师才会从心底里认可“双减”,才会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实践,主动增强自我的使命感。

对此,学校应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及时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同时,学校应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把职称评定、评优选先、晋级及绩效奖励等与“双减”工作的效率挂钩,鼓励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研究、作业设计等方面积极尝试,勇于创新,从而切实调动全体教师深度推进“双减”工作的热情。只有强化教师的认知,融入激励机制,才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从而激活其内驱力,使其有动力投入到“双减”工作中。

二、增强多方协作,着力减负减压

“双减”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层面的规划,更离不开执行者——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和反思性总结。教师若一直戴着脚镣和手铐,就难以在“双减”的天地里优雅地跳舞。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不只针对学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课后延时服务正在开展的当下,“双减”工作尤其需要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循序渐进的推进。

同时,学校还要强化协调与协作,减少无用功,抓好关键环节和关键人物,抓实关键事情和关键资源,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实际的“双减”工作中去,切实做到行稳致远。

三、注重科研和实践,切实提高效率

此次“双减”工作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年来的减负经验能够为其提供诸多借鉴。二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加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使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深入到教育的细枝末节,也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十分突出。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与实际问题、科研与推广都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开展研究的教师脱离教学一线,导致研究没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没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无缝衔接。另一方面,研究所得到的成果远离实际,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推广,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要让“双减”工作真正推动教育和学生走向“诗和远方”,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双管齐下,也就是要做到“顶天”和“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不被一时一事“遮望眼”,着力部署解决“双减”难题的基础研究。所谓“立地”,就是要直面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要求,解决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脱节的问题,把论文写在三尺讲台上,把成果送到学生的成长路途中,让“双减”工作的落实“看得见,摸得着”。

“顶天”在于重塑。许多教师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论文发表了很多,课题研究也不少,但大都只作为个人评职晋级的一个证明,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指导意义。“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付出汗水,也需要不断思考。因此,除了要重塑教师的信心,还要重塑科研的标准。学校必须切实布局好教育科研工作,以强化学校教育战略的科研力量。同时,还要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和科研项目制度,让每一篇论文、每一项研究都直接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双减”工作。

“立地”在于融合。基于“双减”工作的研究应根植于教学一线。教师应通过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助力“双减”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有力落实,从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育教学论文、各项研究必须与教师的成长相融合,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融合,与学生的成长相融合,与学校的发展相融合。

“双减”时代,教师是生力军,其任务重、压力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必须统筹安排,抓住关键,扎实规划,有序推进。学校及社会各界既要给教师“压担子”,又要为他们“开方子”“铺路子”“搭台子”,还要多关注,常鼓励,让他们回归教育初心,满怀激情地走在“双减”大道上。

猜你喜欢
双减学校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校推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