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设置有效问题,实现师生高效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必须面对而又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问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设置有效问题,实现师生高效互动,是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师生互动中设置有效问题的意义和原则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人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师生互动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师生互动中设置有效问题的意义
“科学始于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现了交流互动和有效沟通,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维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达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首先,有效問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城市热岛效应”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城市化进程中,热岛效应逐渐增强,那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如何降温以缓解热岛效应呢?可以用建设城市通风廊道这种方式吗?如果让你来规划,你会怎样设计道路以缓解热岛效应呢?不同城市的通风廊道又该怎样设计呢?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盖州市地图,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盖州市的风向,并观察盖州市的交通线路图,之后回答通风廊道应该如何来设计以及改造。在这样有来有往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利用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路,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有效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例如,教学“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时,在讲解完判断依据之后,教师设计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回答天体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说出判断的依据,通过对模拟情景的进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最后,有效问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海水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图”,并总结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结果,不完善的地方再由本组学生补充,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团结协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师生互动中设置有效问题的原则
首先,教师设置有效问题时要坚持难度适宜的原则。教师要做到根据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不至于对问题一头雾水,无法回答,也不会在拿到问题后就能立刻得出答案,太过简单发挥不出问题设置的意义。
如教学“土壤”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附近的土壤标本并将其带到学校来,教师也要先准备一些典型的土壤标本和图片,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说出自己家附近的土壤与其他地区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这样的问题难度适宜,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也能够有话可说,可以进行较多讨论,从而为高质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设置有效问题时要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问题要分层次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模拟实验,把装有红墨水的热水和蓝墨水的冷水放入实验器材中,进行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看到了直观的结果,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中有哪些大气热力环流,并提问“为什么白天的海边和晚上的海边刮的风会不一样呢?”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从简单的观察到深入地分析。
再次,教师设置有效问题时要坚持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问题。
如在教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发放沈阳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两条线路开通前后,距离地铁线不同位置的住宅价格变化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比较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位置的住宅在地铁线开通前后价格的变化。由于地铁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交通工具,所以学生分析时不会感到陌生,容易分析出交通线建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最后,教师设置有效问题时要坚持生动有趣的原则。设计出的问题要生动有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洋流”这节课时,恰巧新闻报道中提到苏伊士运河发生了堵塞事件,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一艘开往中国的货船船长,此时你是选择继续停留在此,等候运河开通,还是绕路走北冰洋航线?如果选择走好望角路线可不可以呢?引导学生根据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来进行问题的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了解到洋流对于航运行业的影响,还了解了时事,自己变成了“小船长”,探究过程将趣味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
二、师生互动中如何设置有效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无论是导语的引入,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还是学习结束的启发,都需要教师认真设计有效问题,从而推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精彩导入,激发思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是一堂好课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地理教学中,问题式导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导语阶段有效问题的设置要充满悬念,富有趣味性。比如“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这节课的导入:有两位教授就十年后铬、铜等五种金属价格是否上涨打赌,两个教授为什么要打赌呢?他们对资源的前景又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呢?
这样的问题导入充满趣味和悬念,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主动想要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其次,导语阶段有效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启发性。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一课的导入:中国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起初的亩产幾百斤,到现在的亩产两千斤。杂交水稻的发明,养活了世界上很多的人。那现在我们的粮食总产量还能继续提高吗?如果不能,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呢?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为了解答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再次,导语阶段有效问题的设置要带入情境。例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可以这样导入: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很久以前电力能源供应紧张,每天只能供电三小时。这里白天太阳光强烈,学生可以利用自然光来读书,而清晨和晚上则只能用手电,要是能把白天的太阳光转化和储存起来就好了。太阳能确实可以转化和利用,现在学校建成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可以24小时不间断供电,学生在清晨或夜晚时再也不用拿手电来学习了。那么太阳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到达地球的呢?教师通过这个真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最后,导语阶段有效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大气受热原理”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大棚具有防冻和保温的效果,非常适合经济林和果木,你们能够比较出阴天和晴天,棚内和棚外平均气温的区别吗?其次,逆温是如何出现的?什么时候会消失?最后,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农民为什么会人为制造一些烟雾?
这些问题都是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学生对这些问题很可能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会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所以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入手,利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二)挖掘教材,启迪思维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都是在精美的问题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设计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把学习和探究作为设计问题的方向,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过去的思维定式,而且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如“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一课中,在教学“板块构造学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你们知道地球在46亿年前的样子吗?与如今的地貌相比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呢?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只有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激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思考问题都是从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直接到间接等几个方面,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城市交通运输”一课,在讲述城市道路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连市城市交通线路图”并讨论大连市的城市交通线路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态?与城市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变成其他形态的道路可以吗?教师从特殊案例出发,反向推导出一般性的地理规律以及地理知识,激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其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师生互动中有效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能自己提出观点和看法,能够标新立异,在对问题的批判中培养创新意识。讲解“台风”这一知识点时,在学习了台风的成因、概念及移动路线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虽然台风规模大、破坏力强,但给人类带来的只有不好的影响吗?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讲解“背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背斜是受什么作用力形成的?形态如何?所有山脉都是背斜形成的吗?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以批判性思维回答问题。
4.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设置有效问题时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及学生知识运用情况,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综合思维能力。如教学“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中,在讲到“冲积平原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长江三角洲是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刚果河有三角洲吗?雨季和旱季是以河流作用为主,还是以海洋作用为主?在学习“全球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师生可以共同讨论全球变暖对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
(三)巧妙收尾,拓展思维
1.利用承前启后收尾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主要讲的内容为气压带和风带,但是实际上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多,不单单是气压带和风带,还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多种非地带性的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世界上只要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都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呢?非洲的东非高原同样在这个纬度区间内,为什么形成的却是热带草原气候呢?进而引出下一节“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
2.利用启发引导收尾
教师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学过内容的同时,对新的问题加以思考,拓展思维,最终达到灵活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学习完“秘鲁寒流形成渔场”这个知识点以后,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是不是全世界只有秘鲁寒流才能形成渔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利用单独一个寒流也能形成渔场的?索马里附近,夏季高温时形成的一定是暖流吗?
3.通过复习巩固收尾
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影响我国人口进行迁移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闯关东的现象?民工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又会出现用工荒?基于问题引导的师生互动,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4.通过学以致用收尾
“水循环”一课的小结中,为了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学校的水池中为什么摆放了许多鹅卵石?这样做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针对学校下雨后操场上经常积水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国家大力提倡海绵城市, 我们的家乡能够做到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既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师生互动设置有效问题应注意的方面
(一)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师生互动中,有效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識水平和学习基础。例如,在讲解“气象灾害”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几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首先,什么是台风?其次,台风的移动路径是什么?再次,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有什么区别?最后,台风给人类发展社会生活带来的只有坏处吗?上述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尽管学生水平不同,都能够在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使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要做到开放性问题与闭合性问题相结合
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动机。教师要将开放性问题与闭合性问题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避免学生思维固化。
例如“产业转移一课”中提到:河南省东北部在明朝时就开始有家具产业,随着家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河南省清丰县确定了以家具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地区的家具制造业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冲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多家具企业濒临破产。请学生为家具厂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一课的内容主要以开放性问题为主,重在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而在教学“流域内协调发展”一课中关于黄河 调沙减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黄河地上悬河是怎样形成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都有哪些?调水调沙有哪些措施?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有效地总结归纳。在设计这一类指向性强的闭合性问题时,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讲解并且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总之,设置有效问题是实现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途径。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彩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情,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落实了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艳伟.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导入艺术[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庞海珠.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综述[J].中学教学参考,2018(24).
[3]孙义波.如何优化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
[4]刘文杰.谈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实现策略[J].学周刊,2019(13).
[5]黄锦香.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感想[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
[6]赵建娜.谈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实现策略[J].高考,2020(1).
[7]杨丽丽,郭鹏飞.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关系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4).
[8]孟立红,富双.谈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实现策略[J]. 神州,2019(32).
[9]杨剑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的策略[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1).
[10]王晓惠,郭志永.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2).
[11]邓传宝,邓阳生.浅谈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吕英智,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