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2022-06-29 22:26赵丽琴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生设计课堂教学

赵丽琴

互动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传播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上发生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其中,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动”,即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和动口表达。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提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问题。

提问是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交流互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如何提问以及提出的问题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反映出其教学能力和文化底蕴,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预设效果。教师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其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激发。既切合实际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样有效的问题,自然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里。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呢?在研究好问题之前,教室应该厘清什么是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一、低效或无效问题的特征

在多次听评课的经历中,听课者常常会遇到教师提出一些无益于激发学生思维的低效或无效问题,这些问题大都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较为空泛,让人无从答起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导致提出的问题不够清晰明了,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有效启发思维,学生不能通过问题讨论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过于简单,没有回答的必要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在于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做出相关介绍,学生也很清楚答案,这样的问题没有提出的必要,反而会显得整个教学过程拖沓不实。

(三)难度过大,影响课堂进度

有的教师有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认为设计的问题越复杂越能体现出教学水平,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越有帮助,因此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十分复杂且学生难回答的问题。面对这种难度过大的问题,学生会觉得不知所措,结果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达到既定目标,还会打消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二、好问题的特征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备四个特征。一是问题现实、有趣;二是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三是问题的解法多样,需要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四是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具体到美术课堂中,什么样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呢?

(一)有效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多提有效问题,杜绝“在绝对化闭环思维指导下的所问必所答式”无效问题。

在听评课的时候,听课者经常会遇到有的教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想不想……”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对应的回答也只能是“好”“是”“对”“想”。

例如,“教师画(设计)了一件作品,同学们想不想看。”学生齐答“想”。这样的问题看上去是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实际上既不需要学生调动思维进行解答,也完全没有解答的必要。教学中这类纯粹事实判断性的问题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讨论的意义不大。这样低效和无效的问题应避免出现在课堂中。

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之中,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其认知结构。同时,有效的问题能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二)有普适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美術是视觉艺术。在美术课上,观察、欣赏是很重要的环节,不管是欣赏评述课还是动手实践课,学生都需要主动去观察、感受和欣赏作品。教师在给学生展示一件作品时,先要问学生:“这件作品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最开始切忌直接地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倒”给学生,更不要把所谓的权威评论直接讲给学生听。每个人对作品的感受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因此“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虽然普通而常见,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却是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好问题。

(三)有趣味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计的问题再好再精彩,如果学生完全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算是有效的好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先开展学情分析,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喜欢去的地方、喜欢玩的游戏、喜欢吃的食物、喜欢的人物形象等,这样才能在设计的问题中尽可能地注入学生喜欢的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礼记·学记》中讲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要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创设情境,言此而意彼,引导学生去感悟和发现,通过主动探究来得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欣赏评述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欣赏探究的路径:首先,教师要说明艺术家的名字、国籍、年代、作品内容、构图、造型、色彩、艺术样式、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地位等基本信息;其次,把这些信息形成一个“问题串”,让学生由此开展主题化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架构,不仅仅学会欣赏某一件作品,更是学会欣赏每一件作品的方法,由此及彼,掌握欣赏与评述的基本脉络,从而得到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启发性问题设置到一个大的情境当中。例如,在教学“两个外国美术流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两个美术流派的作品,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如“你更喜欢哪个流派呢?”学生的选择形成了两大阵营,接下来教师可以让他们思考“这一流派作品的哪些特点更加吸引你呢?”“它又有哪些伟大之处呢?”

学生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就会不断挖掘作品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争论,可以意见不统一,甚至出现难分伯仲的辩论局面,而这恰好能够说明两个艺术流派没有高下之分,在美术史的艺术长河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以及里程碑的意义。

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更为多元的艺术观。启发性问题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做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架构、争论和思辨,不仅让学生了解“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能发现“为什么”。

(五)有层次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课堂教学都有一个总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就会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分目标,即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板块要解决什么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厘清思路,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带有层次性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联想”的知识点时,可以先带领学生从单个物品的形状开始进行联想,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接着变换角度——旋转、倒置,再进行联想;还可以增加物品的数量进行组合,再运用添加、省略等方法联想,在层层递进的观察与联想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提升。

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要目标明确、逻辑严谨、脉络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围绕“总问题”,抽丝剥茧般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六)有深刻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深刻的问题并非晦涩难懂的问题,深刻的道理以直观浅显的面目出现,才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教师要适时而巧妙地设计出让学生不会有畏难情绪的小问题,从小问题的研究入手,循序渐进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真正体现问题设计的深刻性。

在欣赏《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时,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关于这幅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学生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可以先从构图、内容、结构、技法等方面设计出一个个小问题。例如:“画面中有多少个人物?”“他们都在做什么?”“画面中表现出哪些行业?”等,然后再将视角放大,聚焦到作品的局部,问学生“画中人物的形象和动作是什么样的?”这幅呈现在学生面前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长卷里,画中每个人的身份、神态、所处情境各不相同,学生在赞叹绘画者技艺高超的同时,也不难领悟到《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为后人研究北宋都城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提供了极为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师正是将教学总目标分解成这样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让学生一口一口地“吃透”,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近这件经典的传世之作。

(七)开放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好问题”

许多事物都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很多问题的答案往往都不唯一,呈现出开放性强的特点,美术领域内的问题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开放性问题句式有:“……有哪些”“……还可以……”“你认为……”“怎样(如何)……”“为什么……”

例如:“漫画有哪些特点?”“漫画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哪些?”“对比两件作品(作品与原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等等。学生回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发散思维,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样他们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才会有拓展。

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以及其观点的尊重与肯定,能够在课堂互动中拉近师生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此外,开放性问题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因为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我们说明了哪些问题是师生互动中的“好问题”。为做好教学中具体的问题设计,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设计出师生互动“好问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设计出“好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深度研究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

设计出师生互动的好问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需要做到深入理解和研究教材,否则再好的问题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精准制订教学目标,深入把握教学重难点。

课题是浓缩的教学目标,课题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教师都要仔细推敲、深入研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问题,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同时明确问题的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

(二)契合学情,巧妙设计问题

如今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并不是脑袋空空地进入教室的。相反,他们往往读过很多的书、参观过各类展览、游历过不同风景,浏览过浩瀚的网络资源,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很多问题对他们来说可能易如反掌。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未接触过,仍然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问题,让设计出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广泛地参与到对问题的研究当中。

(三)合理运用技巧,多层次设计问题

教师在开展问题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保障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拓展思维,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学习水平偏弱的学生能有效获取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能有效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从问题中获得成长。

除此之外,合理利用时间因素和积极反馈等技巧在教学提问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提问后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留出时间也是营造课堂宽松交流氛围的保障,留出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索,得出不同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一方面是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马上点名回答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作答后,教师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确定回答完毕没有遗漏之后,再做解释或者点评,因为学生有可能还会对自己的答案做出补充或者完善,教师着急回应可能会打断他们的思路。

积极的反馈也是师生互动质量的有力保证。首先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上,教师能够提出“好问题”固然至关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包括如何对学生的作答给予适当的回应。

教师要保证听的质量,要组织好课堂纪律,保持环境安静,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被尊重、被肯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答不但要听,而且还要听得懂、听得进去。

其次,积极的反馈还体现在教师的理答与评价之中。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尽完美,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启发,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要理答,一定尽量用精准、凝练的语言帮学生完善和补充答案;而评价的时候首先要给学生具体的肯定,是观察敏锐抑或见解独到,是认识全面还是创意新颖。教师的评价要尽量一语中的,不能泛泛地只是用“很好”或“真棒”去评价,不仅应给予导向性和指向性的有效评价,也应给予学生具有建设性的评价。

总而言之,提问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方法,科学合理的问题能够启迪学生智慧、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教师只有熟悉教學目标和学情,弄清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的区别,把握设计“好问题”的原则,不断探究“听”与“说”的艺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厚积薄发,设计出“好问题”助推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师生互动真实地发生。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师生设计课堂教学
BUBA台灯设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有种设计叫而专
麻辣师生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