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培养视阈下的语感训练

2022-06-28 21:46于新月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文素养核心素养

于新月

内容摘要:语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旨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语感能力培养,强化语感训练。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感训练策略是熟读精思,培养语义感;解读辨析,培养语脉感;诵读吟咏,培养语韵感;揣摩咀嚼,培养语势感;体味悟情,培养语味感;培养路径是熟读感悟,积淀语感;精读领悟,滋养语感;赏读品悟,培植语感;泛读体悟,丰富语感;直觉感悟,捕捉语感。

关键词: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 语感培养

语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提升语文能力语语文素养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语感能力培养,强化语感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语感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口出为语”,“笔出为文”;“语”为口头言语,“文”为书面言语。语文是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统称。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本的语言能力,主要是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扎实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语言习惯以及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来付诸实施的。

发展语感能力,培养语感素养,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所谓语感,指的是一种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它属于一种语言修养,是通过长期而规范的训练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敏锐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它是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通过有感联想、想象、理解、感悟而生成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因素。具体地说,语感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体味——领悟的一个感悟过程。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一旦进入读者的视觉范围,便会引起读者的语感活动,首先是认读这些符号(识码),接着是理解这些符号(解码),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内涵。

可以说,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语感能力强的人,其语文素养往往是比较高的;反之,语感能力弱的人,其语文素养往往是比较弱的。同样,语文素养高的人,其语感能力定然会比较强,语文素养低的人,其语感能力定然会比较低。这是因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由此可见,语感能力与语文素养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将语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落实语文核心要素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感训练策略

从儿童语言发展活动规律出发,将语感能力培养作为落实语文素养教学着力点,语感训练重点应该主要培养五种能力,即培养感悟语义的能力、感悟语脉的能力、感悟语韵的能力、感悟语势的能力和感悟语势的能力。

(一)熟读精思,培养语义感。所谓语义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表面意义及其隐含意蕴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感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阅读语言材料,首先是从语言入手,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在此基础上,将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处理直接指向语义感的培养。“一句话惹人跳,一句话惹人笑。”“一词一境界,一语一乾坤。”这都说明关键词句的重要价值。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有“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关键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作为关键字来理解,学生就体会到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关键词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直觉感悟能力。教师可以运用重复、强调等方式让关键词句凸显出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再加上感悟与交流是随时互动的,语义感的培养就会有明确指向。这样的阅读实践经历多了,自然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自主感悟。

(二)解读辨析,培养语脉感。所谓语脉感,就是对语言材料构成的脉络线索的感悟。语脉,就是文章的架构脉络,文章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铺垫”、“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等等都属于语脉范畴。培养语脉感,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文本(故事)信息的逻辑联系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如果说语义感的培养和形成更多依赖于即时的直觉思维,那么语脉感在即时的直觉思维之外,更需要逻辑思维积极参与。阅读材料往往随着文本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一词一句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而产生的意义越来越丰富而深刻。而这丰富深刻的意义,需要通过阅读的策略处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在具体的文本(故事)听读中,这种发现和建构所体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三)诵读吟咏,培养语韵感。所谓语韵感,即对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的和谐性。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关键就是要把握语言的分寸感。准确性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因而语言分寸感的训练就是预感训练的基础训练。它可以体现在众多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等实用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之类的练习形式,训练学生语言准确性的把握与感受。至于对语言节奏与韵律感的把握,可以通过诗词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尤其是古诗词,往往是语言精练、意象生动、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容易背记,属于学生最为喜爱的语言读物。古诗词极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诗情美、诗意美、诗韵美。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常是诗词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比如,不断诵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自然即可浮现出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形象,从而走进一个历经宦海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靈魂对话。

(四)揣摩咀嚼,培养语势感。所谓语势感,即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特性等的把握。语势,指的是语言表达的语调气势、风格特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可以学会揣摩咀嚼出语言材料的语调气势、风格特性。比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假如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晏子的语气与神态,模仿晏子的语气神态来朗读晏子的话语,然后让学生说出使用这种语气与神态说话的理由。结果发现,学生诵读的语气会出现多样化的倾向。比如,有人认为,晏子其实在讥讽楚王,故以讥讽的语气读之;有人认为,晏子对楚王充满鄙视,故以鄙视的语气读之;有人则认为,晏子具有绅士风度,故以慢条斯里的语气读之;等等。通常情况下,按照课文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角色的身份背景、性格特点等,进行甄别分析,然后依据其身份背景、性格特点,分角色、分人物进行“舞台表演式”的诵读。这样,反复训练,久而久之,通过不断地体会和感受人物语言特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语势感。

(五)体味悟情,培养语味感。所谓情味感,指的是能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文字材料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乃思想情感;味,乃审美情趣。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的代名词。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意趣。而这种情感和意趣在语言文字中并不是明白直露,一目了然,往往是将其奥妙之处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阅读者依据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想象,进行品味,进行咀嚼,才能感知与获取。对语言文字的这种隐含、暗示的情感与意趣的感悟与领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培养这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需要养成善于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咀嚼的习惯。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课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表情有节奏的反复诵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读出情味,读出韵致,读出气势,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契合,从而悟出语言文字后面的身后意蕴与情味,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感训练途径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表明,若要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个体主观的语感图式,其最佳的实践形式就是诵读和背记。那么,作为落实语文素养教学着力点的语感教学实践形式的不二选择,自然就是诵读与背记。

(一)熟读感悟,积淀语感。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培养语感能力,关键是强化阅读,过好阅读关。首先,要通过熟读语言材料,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熟练的反复阅读训练,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大量阅读自然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交流,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选取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文章,进行大量广泛閱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其次是背诵。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背诵是熟练的结果,也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的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此外,优秀的语言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的,即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与想象,仔细揣摩,方可品悟出那富含深层意义的"七分"用意,从而感悟这“三分”语言之精妙。

(二)精读领悟,滋养语感。精读,不断反复地诵读。精读,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语言材料的语言规律。长此以往,学生脑中的言语材料积累多了,原有的言语图示丰富了,对言语的感觉自然敏锐了。对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精心细读,有助于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把握,形成准确的认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首先要强化诵读。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台词一般,贴合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经过朗读训练的人,一旦碰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相应的语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朗诵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语感。其次是强调默读。以默读为主要的阅读形式,这样有利于思维集中于对文章的领悟。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其规律。在默读读过程中,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在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同时又引发联想,进行比较,便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性认识与把握。

(三)赏读品悟,培植语感。赏读,即对优秀经典的语言材料进行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欣赏与品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朱熹指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由此可见,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那么,赏读则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学生赏读的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也可以是几段话甚至是全篇。欣赏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思想情感方面的,还可以是表达方法方面的。赏读时可以用读的方式,也可以用说的方式,还可以是听的方式。总之形式自选,表达自由,教师力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在学生赏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优秀经典的语言材料,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佳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四)泛读体悟,丰富语感。泛读,即语文课堂之外自由的广泛的阅读。语感作为一种复杂的阅读心理活动,固然离不开记忆、分析、联想、比较等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但它终究还是以“感悟”为基本形式,主要依靠的却是体验与积累,是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鉴于此,作为落实语文素养教学着力点的语感教学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对语言感性材料的感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感悟语言文字的机会,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积累,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五)直觉感悟,捕捉语感。语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直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它是指不需要经过分析过程而直接作出某种判断的心理知觉过程。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形成一定语言感悟能力时,便可在阅读中能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解读语言文字表征性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语感点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它们是具有反复诵读,再三品位,具有积累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佳段。如《暮江吟》一诗的语感点,就是“铺”字用得极为传神,描绘出一幅恬淡柔美的《秋江夕照》图,值得反复品味。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作者单位:湖北省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语文素养核心素养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