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与部编版中李白和杜甫的选诗对比

2022-06-28 21:17宋丹陈忆雯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部编版人教版

宋丹 陈忆雯

内容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李杜古诗文选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促成这些变化主要有编写理念、时代发展、避免重复等原因,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恰如其分的知人论世基础上,注重李杜诗歌的德育功能,强化知识的延伸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人教版 部编版 李杜古诗文

李杜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李杜诗歌也是作为重点篇章来讲解,人教版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李杜诗歌选编上做出了调整,具体变化如何?变化的原因何在?教师在面对调整后的李杜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这是我们深入理解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一.人教版与部编版李杜选诗的变化

古诗词教学对于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李杜诗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必选的经典篇目,无论是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李杜诗歌的选编做出了一些调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课内外”的编排上都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李杜古诗词选文变化进行了梳理,结果如下:

(一)所选篇目及数量有所调整。李白的诗歌由人教版中的8篇删减为部编版中的6篇,删减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月下独酌》(其一)两首诗;杜甫的诗歌由人教版中的7篇调整为部编版中的6篇,删减了《羌村三首》(其三)和《登楼》,并新增《月夜忆舍弟》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

(二)古诗文编排顺序及年级有所调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峨眉山月歌》在人教版教材中都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而在部编版中将《峨眉山月歌》调整到七年级上册,《春夜洛城闻笛》调整为七年级下册。同时,部编版还把人教版中八年级上册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分别编入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教材。此外,原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行路难》(其一)也被调整到至九年级上册教材中。部编版还将人教版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的“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分别编入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三)课内外编排上有所调整。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人教版中属于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而部编版中却将其调整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课内”板块。

二.人教版与部编版李杜选诗变化的原因

(一)编写理念的变化。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李杜古诗文在人教版各年级的教材中编排的相对来说比较集中。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专门编排了“杜甫诗三首”一课,选取了杜甫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三首诗歌,又比如人教版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三册书中均编排了两首李白的诗歌,这样的编排方式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同一个学期内学习多篇来自同一诗人的古诗文容易让学生对该诗人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大大减弱学习效果。部编版将人教版教材中编排过于集中的李杜古诗文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李杜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比如将上述提到的“杜甫诗三首”分别打散编入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此外,部编版教材删减了人教版教材中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和《登楼》两首诗歌,并新增了《月夜忆舍弟》,这同样也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表现。《羌村三首》(其三)是一首集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的五言诗,全诗共七十个字,表达了诗人与家人欢聚的惊喜之情。虽然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也集中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诗风,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登楼》是一首感时抚事的七言律诗,诗人用56个字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追忆和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忧国忧民的无限愤慨。沈德潜曾评价《登楼》:“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①可见,《登楼》的文学造诣也是极高的,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却不易把握,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知识,如果在这个阶段所学的内容难度较大的话,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教学,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便会不尽人意。而与《羌村三首》(其三)和《登楼》相比,《月夜忆舍弟》就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全诗用四十个字表达了作者感物伤怀、忧国忧民的无限愤慨,难度适中,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把握。

(二)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紧随经济基础的步伐,否则就会进入历史的逆流。对比人教版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李杜古诗文的选篇不难发现,部编版对人教版中部分单纯写景、叙事的古诗文进行了删减或调换,而新增或者说是保留了一些抒志的诗歌,简单来说就是部编版对李杜古诗文的选篇立意更高了。比如部编版教材删减了李杜两首单纯叙事抒情的诗歌——《月下独酌》(其一)和《羌村三首》(其三),保留了一些抒志的诗歌,比如表达爱国情怀的《春望》,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态度的《行路难》、《望岳》,表达忧国忧民的无限愤慨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由此可见,教材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的,只有飽含时代精神的选文才能发挥其最大效果。

(三)避免同一题材多次出现。人教版教材中的李杜古诗文存在同一题材多次出现的现象,就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李白的送别诗共有三首,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八年级上册的《送友人》以及八年级下册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同一题材的诗歌在不同年级的复现虽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题材的诗歌,但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展开其他题材诗歌的学习。但由于李白的送别诗确为诗中经典,因此部编版只删减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首,其他两首出于经典性的考虑仍选择保留。

总之,正是因为教材编写要符合时代性和经典性双重需求,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所以部编版教材才会对李杜古诗文选篇做出上述调整。其实无论是李杜古诗文选篇,还是其他古诗文的选篇,都应该满足上述编写原则,否则无论选编的诗文有多么精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诸如“拔苗助长”等一系列副作用。

三.部编版李杜选诗教学策略

(一)结合古诗文内容的特点,注重德育教育。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②可见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素材。李杜古诗文作为传世经典,本身就有自身的魅力所在,也包含了很多优秀的德育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不同古诗文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教育。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把德育教育生硬的植入到语文课堂中,而是结合诗歌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只是死板教条的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强迫学生学习,很有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的是,只有能和课堂自然融合的德育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生硬的教条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比如杜甫的《望岳》,诗人用40个字描绘出了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教师在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泰山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态度。又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作者用八十二个字表达了他在郁郁不得志的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文,从字里行间中感受诗人在看清社会黑暗污浊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对自己的未來满怀信心。

(二)注重延伸,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李杜古诗文的编排更加分散,这样的编排方式确实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但却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影响知识体系建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编排相近的两种学习材料更容易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反之则不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李杜古诗文的编排分散在各年级的上下册教材中,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只有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了使这版教材发挥其最大效果,教师在讲课时就不应只拘泥于一首诗歌,而应注重延伸,可以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也可以简单介绍将来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构架。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进行回顾,经过回顾,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过去所学的李白诗歌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又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的时候,由于这首诗属于“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和课内板块同样对待,但又不能将这首诗的学习全盘抛给学生,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把握一个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之前所学过的李白的“思乡诗”进行回顾,通过回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在完成课标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李白思乡诗”的知识体系。

(三)恰如其分的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③可见,知人论世在古诗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李杜古诗文的编排而言,教师如何利用知人论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李杜古诗文并没有按照其生平经历进行编排,对于学生而言知人论世就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命经历完全抛出,难免会“先入为主”,这时教师就需要恰如其分的进行知人论世了。所谓恰如其分的知人论世,是指教师在合适的时间为学生补充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而到底什么时间才算合适,就需要结合教师的课程安排了。笔者认为,合适的时间一定是在学生阅读过文本之后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为学生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才不会先入为主,禁锢学生的思维。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编于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杜甫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切忌在上课之初就给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古诗,借助课下注释和助读系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就已经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需教师简单引导足矣。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知人论世才是最恰当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还可以避免让学生过于依赖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诗歌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合课型,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最早接触的古诗很多都来自于李杜两个大家,这也就意味着李杜古诗文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所以通过李杜古诗文来培养学生学习其他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李杜古诗文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12篇,其中课内古诗词部分为7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为5篇,相对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而古诗文的学习又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如果教师在李杜古诗文的教学中过于刻板、平庸的话,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其他古诗文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型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课内古诗词板块中,教师的教学应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内古诗词板块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并理解古诗词所传达的深刻内涵。通常来讲,一首课内古诗词的教学时间大概为45分钟,教师在这45分钟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首诗,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将同一题材的诗歌融会贯通,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某些常见意象的深刻内涵,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的《渡荆门送别》一文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一首经典的送别诗进行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渡荆门送别》的状态。在完成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一下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比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日暮”,“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酒”。古诗词种所蕴含的意象文化是非常丰厚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常见意象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其次,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中,教师要严格将其与课内板块进行区分,真正达到“课外”和“诵读”的效果。课外古诗词诵读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词之美,因此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要仅仅围绕着“诵读”展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总之,部编版之所以要对李杜古诗文作出上述调整,是基于避免重复、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这些调整如果利用得当的话就会达到编者心中所想的最佳效果,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固守传统、不知变通的话,李杜古诗文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面对调整之后的李杜古诗词应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为了使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发挥其最大效果,一线教师在对李杜古诗文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德育教育和知人论世,也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延伸。以上四点点教学策略虽然适用于大多数学生,但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变通,否则就会陷入生搬硬套的怪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导致部编版教材中的李杜古诗文难以达到预期。

参考文献

①清.沈德潜.注.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98.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8.

③孟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337.

注:“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部编版人教版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之研究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