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李静 苗春雨 高敏 李冰
摘 要 基于新课标五大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并结合多个板块的知识,设计硫元素的专题复习教学,在硫元素的复习课堂中展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落实过程,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构建认知模型,落实学科素养。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硫元素;专题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5-0094-04
0 引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学生形成完整严谨的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复习时注重知识的回顾与整合,但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培养不到位[2]。目前,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落实研究多集中在新课的讲授方面[3],对专题复习的研究尚不深入。
本研究主要以硫元素的专题复习为例,探究如何更好地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
1 教学分析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中“硫及其化合物”是化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复习阶段需要在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的知识对“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重构,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能将一定的化学事实与理论模型进行匹配。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硫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知识,形成认知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2.2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知识设计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实验。
3 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
3.1 教学目标
1)结合微观层面,回顾硫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模型。
2)通过不同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收集证据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能力。
3)通过硫的计算题实战,让学生在定性定量两个层面上提取证据,并能在面对问题时及时调整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思路
关于硫元素专题复习的教学思路如表1所示。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情境导入】制作火药、烟花爆竹离不开硫,同样,污染环境也是因为硫,但掌握了硫的相关性质以及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就能防治它带来的污染。(播放PPT中的烟花与污染环境的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 建立认知模型,形成科学思维
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回忆知识要点,并加深印象增进理解。硫这一节的主要知识为:H2S、S、SO2、SO3、H2SO4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顾构造原理、电子排布规律,写出硫的电子排布式。学生根据“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关内容,回忆写出硫的电子排布式。
【总结梳理】S:1S22S22P63S23P4。根据构造原理、电子排布规律等,从微观角度对硫元素的性质以及空间构型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例如:硫的常见价态有-2、0、+4、+6,其中硫显-2价是由于3P轨道有两个空轨道;+4价是由于失去3P的四个电子,第三层S亚层的两个电子为最外层,较稳定;+6价是由于失去3S、3P六个电子,最外层为第二层的八电子,较稳定。解释之后,与学生一起回忆梳理不同价态下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性质、从本质考虑问题并提取证据,最后解释推理得到结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求。
4.3 回顾知识,重构体系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顾H2S、S、SO2和H2SO4的性质。学生跟随教师回顾知识,以硫的常见价态-2、0、+4、+6价为主题线,将零散的知识串联形成一个体系。
1)-2价的S,H2S。
①物理性质:无色,剧毒,臭鸡蛋味,溶于水(1∶2.6)。
②化学性质。还原性:
2H2S+SO2 === 3S↓+2H2O
【解释说明】H2S中的S元素为-2价,根据S2-电子排布,推断在高中阶段其可能变化的价态有0、+4、+6,那么可以推断-2价的硫可以失去电子,价态升高为0、+4、+6,化合物显还原性。
2)0价的S。
①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②化学性质。
弱氧化性:
硫化亚铜,铜为+1价。
还原性:
与碱反应:
【解释说明】单质硫的价态为0价,根据硫的电子排布规律推断硫在高中阶段可能具有的价态有-2、0、+4、+6,则硫单质既可以得到电子呈-2价,显弱氧化性;也可以失去电子呈+4、+6价,显还原性。
3)+4价的S,SO2。
①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沸点-10 ℃),易溶于水(1∶40),密度大于空气。
②化学性质。
氧化性:
2H2S+SO2 === 3S↓+2H2O
还原性:
漂白性:反应生成化合物,属于暂时性漂白。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水反应生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
【解释说明】SO2中硫元素为+4价,根据常见价态分布,推断SO2中硫的价态既有升高的可能性,也有降低的可能性,即同时具有还原性与氧化性;SO2的暂时性漂白是由于与反应物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导致;与高锰酸钾等氧化物反应褪色是由于其还原性;SO2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
4)+6价的S,浓硫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与水任意比例互溶(酸入水,并不停搅拌)。
②化学性质。
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单质(Cu、Zn等)、非金属单质(C、S等)和Br-、I-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度低于9 mol/L则不具有强氧化性。
脱水性:在制备非碱性或非还原性气体时可用于干燥。
酸的通性:可以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显色;与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与碱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与部分盐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
【解释说明】其中硫元素的价态为+6价,硫高中阶段常见价态有-2、0、+4、+6,则推断+6价的硫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得到电子,价态降低为-2、0、+4,故该化合物显强氧化性。同时,硫酸是四大强酸之一,具有酸的所有通性。
【设计意图】以硫在高中阶段常见的价态为主线,为学生回忆不同价态硫化合物的性质,重新建构关于硫的知识体系。利用元素价层电子结构及排布规律,推断元素可能具有的价态,进而根据价态推断各类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显氧化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显还原性),帮助学生建造自己的记忆宫殿,形成逻辑思维,对不同价态下硫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4.4 合理猜想,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了解了不同价态下硫的化合物及其性质,那这四种价态下的化合物是否可以利用自身的性质相互反应而转化?
教师将学生分为九个水平相当的小组,布置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任务,引导学生每组至少设计一个转化实验。九个学习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化学实验。小组学生集思广益,根据得失电子以及相关化合物的性质设计实验,并向同学、老师说明可行性或者不可行性,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和表达想法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点拨思路,解答疑问。学生在收集好理论证据之后,分组派代表阐述实验方案、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原理。
【验证总结】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实验视频验证学生的各个转化实验。并在黑板上整理不同化合价之间的转化,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模型和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大胆推测,并为自己的推测提供理论依据,这个过程既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体的调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从理论知识体系中提取证据的能力,并能够依据提取的证据对原本的预测进行证实或证伪。
4.5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硫酸锌在工业上的用途极其广泛,如生产化纤、杀虫剂、保护剂等。早期生产硫酸锌是通过锌在硫酸中溶解反应进行生产,但其产生的尾气中含有SO2。为了合理吸收SO2,需要计算出每一次生产产生的气体中SO2所占的比例。为简化计算,现将一个生产车间按比例缩小,将100 ml,18 mol/L的浓硫酸置于反应容器中,逐渐加入Zn至不再溶解充分反应后,刚好生成33.6 L气体。求:SO2在生成气体中占比为多少?(标准状况)
学生应用模型,通过“标准状况”,确认n=V/Vm在本题中成立,进而计算得到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5 mol。教师肯定学生对模型的应用,并提供思路,继续解决问题。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反应式,并根据电子得失配平:
Zn+2H2SO4 === ZnSO4+SO2↑+2H2O
Zn+H2SO4 === ZnSO4+H2↑
学生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硫酸的物质的量:n=cV=1.8 mol。假设锌与浓硫酸全部按照1∶2反应产生SO2,则SO2的物质的量应为1.5 mol,硫酸为3 mol。
学生根据假设计算得到的答案,与原题目内容进行对比:3 mol>1.8 mol。证明假设不成立,说明锌与浓硫酸反应后有水生成,并稀释了浓硫酸,反应中包含第二种反应。截至Zn不再溶解,反应共用去1.8 mol硫酸。
设反应结束生成SO2有X mol,H2有Y mol,根据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5 mol,列方程:
解得:
得出结论:SO2在生成的气体中占比为1/5。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定性定量结合收集证据的能力,从复杂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调整和改进模型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论
综上,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硫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从初步认知到建构模型,最后到模型的应用,融合了多个板块的知识(如价电子排布、原子轨道、氧化还原反应等)进行复习回顾,并融入探究实验,使学生多角度建构知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促进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许玉明,陈燕.“素养为本”的高三化学深度复习教学实践与启示:以高三复习课“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例[J].中学化学,2019(11):7-10.
[3] 李斌,李继良.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到学生学习活动: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空气”教学[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3):52-60.
[4] 高佳玉,张援,王伟群.基于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铁及其化合物”高三复习课为例[J].化学教学,2020(10):56-60.
[5] 赵铭,赵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与教学研讨[J].化学教学,2020(2):29-33,60.
[6] 朱如琴.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主题式复习:以“水的主题式复习”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1):41-46.
作者:尚李静、苗春雨、高敏,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科教学(化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李冰,通信作者,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