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荣海
摘 要: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继承了杜甫及中唐前期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讲究通俗易懂,注重平淡朴实,积极发挥了诗歌关注现实和经世致用的功能。《琵琶行》作为白居易的叙事抒情长篇诗歌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分析其叙事抒情之美,对于当下高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可以有所启发。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叙事抒情诗 古诗文教学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左迁至江州期间。元和十年,白居易由于“越职言事”被贬,心情抑郁寥落。那天夜晚,他在浔阳江头送行客人,偶然遇到身世遭际和自己相似的琵琶女,顿时产生了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于是满怀感伤地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
一、语言清新晓畅之美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虽没有华丽辞藻的矫饰,却有着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相传老妪也能听懂。《琵琶行》也不例外。当然,由于创作年间距今久远,个别词句对现代人来说在理解上仍会有一些障碍。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复述故事,若能做到娓娓道来则很好地达到了整体感知的教学目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1]开篇即有环境描写:微风吹动,枫叶与荻花的萧瑟景象,渲染了悄怆幽邃的江边秋夜气氛。这一句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这件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与此同时,它更烘托出了作者当时凄凉落寞的心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这是整首诗的经典名句之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在作者和友人的不断呼喊声中,琵琶女终于回应。这足以可见琵琶女由于自己难言的心事而不愿见人的羞怯与矜持,更给了读者以一种悬念。因此,在课堂上讲到这里时,教师不妨请几位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融入角色的方式仔细体会作者和友人的满心期待以及琵琶女的羞涩。
好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3],在不言中诗人为读者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彼此心领神会。那一霎时的停顿,正是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琵琶女的伤心和压抑。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4]琵琶女的这段自述,让众人了解到了她的悲惨身世。曾经的她是何等的光鲜亮丽,作为教坊里最拔尖的伎人,京城的富家豪族子弟争相为她打赏,以至于被其他善歌貌美的歌伎所妒忌。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此刻的她只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再普通不过的“商人妇”。虽然琵琶女拥有着高超的技艺,但终已没有用武之地,她的内心无奈中夹杂着苦痛,苦痛中夹杂着愤懑。这不禁令人同情伤感,也使得琵琶女的整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把握琵琶女的这段自述。这既是她的人生经历,更是她出现在那天、那时、那地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透过琵琶女的自述揣摩到她内心的真实情感,为总结琵琶女的人物形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不仅如此,整篇诗歌有关月的描写也堪称一绝。“别时茫茫江浸月”[5],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怅惘;“唯见江心秋月白”[6],船舫无声,一派沉寂;一个“唯”字表现了只有月亮在水面的倒影还在浮动,突出了琵琶乐曲在明月的映衬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洗涤,使人宛如有“冷月葬花魂”之感。“秋月春风等闲度”[7],表面上写的是春风秋月里的闲适生活,实际上是为了今昔对比,反衬出物是人非下生活的苦涩与悲凉。“绕船月明江水寒”[8],就犹如人走茶凉一般,眼前人去船空的情形,虽是明月却更加凸显出清冷之感,衬托出了琵琶女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凄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9],然而这里并没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美感,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的情感类似。自斟自饮,实际上就是在借酒消愁,作者怀有奇才却遭遇冷落的郁闷不难看出。
不得不说,“月”是古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但在这五处诗句里,“‘月’不仅是人眼中的实景,更是活动在特定事件中的人物的情感符号”[10]。没错,除了起到环境上的渲染和氛围的烘托外,这五个意象更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在授课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五个“月”背后的深刻内涵,可以通過小组讨论的方式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音韵婉转律动之美
如果说《琵琶行》的语言已经耳目一新富有张力,那么其强烈的律动感更仿佛给人带来了一场有关琵琶演奏的视听盛宴,这尤其体现在对琵琶乐声的描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11]无论是疾风骤雨,还是窃窃私语,又或是落在玉盘上的珠络,还有莺鸟的语言和泉水的舒徐流畅,作者将琵琶乐声的沉重舒长、轻细急促以及重浊和清脆分别给以不同的比喻,这些都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琵琶女弹奏乐曲所描摹的情景,也让在场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琵琶女内心所说不出的苦闷。与此同时,“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作品的形象表现力”[12]。“嘈嘈”“切切”叠词的运用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节奏上错落有致,更加富有音韵的美感。因此,当讲授至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范读、学生试读、男女生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真体味诗歌语言的韵律婉转。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13]琵琶突然爆发了激昂、雄壮的乐音,整首乐曲逐渐走向高潮,但在来到高潮之后又很快恢复平静下来,仿佛撕开的裂帛一般戛然而止。一曲终了,荡气回肠,仿佛久久萦绕在耳畔,留给了听众无穷的回味空间。事实上,白居易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后人们从他的文字中直观体会到了乐曲的婉转动情,犹如身临其境,引发无限感叹。“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14],这的确很能彰显诗人的功力。当然,光凭文字的描述和脑海的想象肯定不够,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现已复原的《霓裳羽衣曲》片段,虽然与当时的乐曲相比仍有不少出入,但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白居易叙事诗歌语言的律动形象。
没错,“以声喻声的音乐描写是这种魅力之所在”[15]。毕竟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民乐的人而言,他们对琵琶的声音并不熟悉,琵琶对他们来说辨识度也不高,自然就无法直接感受到琵琶的音律美。而通过以声喻声,即化抽象为具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琵琶乐声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实实在在接触到和具体感受到的事物声音。这是一种巨大的突破,使得琵琶女弹奏的情景能够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乐曲的旋律变化能够更加真切地为众人所感知,产生一种共情的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此外,对于这首诗歌音韵婉转律动的把握,我们可以在班级开展吟诵节的活动,以10—12人的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琵琶行》这首诗歌的任意片段,通过巧加编排,配以吟唱、舞蹈、奏乐、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以此来呈现学生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到理解。在学生们搜集资料、搭配服装,编排吟诵、歌唱、舞蹈、配乐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不仅扩大了学生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开阔了自身的视野,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单纯的背诵往往可能只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在这种活动中,每位同学都会对诗歌进行反复地体味琢磨,借着吟诵的声音,最终实现与诗人的心灵对话,达到一种交流和感应的效果。是的,将吟诵引入到日常的古诗文教学中,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启示意义,同时体现了以艺术审美育人、滋养生命的教育理念。
可以说,作为一篇韵律感极强的作品,学习《琵琶行》绝不是仅靠平时上课时的朗读和课下的默默背诵就可以掌握的。吟诵,以文字为咏唱,以音律诵诗情,它是以一种音乐性的美唤醒读者尚未觉醒的灵魂。吟诵好比是在音韵与格律中起舞,它帮助读者拨开千古的迷雾,在音节的起落中细细品味作者白居易笔墨中所抒发的情感。所谓今人吟诵古人之词作,亦是古人对今人倾诉衷肠。虽然时移世易,但那些内心的境遇,不都是亘古不变的吗?正如王羲之所言“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三、情感共鸣真挚之美
放眼整首诗歌,令每一个人感触至深的莫过于作者所传达出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6]这一千古绝句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为多少人所感叹、引用,被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吟咏的方式流传下来。不妨把它理解为作者内心共鸣情感的爆发:“《琵琶行》实际上是‘迁谪意’、沦落感蓄积已久,只不过这时才迸发出来。”[17]琵琶女是从京城流落到此地,作者是因贬谪才来到江州,他们本都不属于这里,因为相似的遭遇,两个异乡人必然会碰擦出同病相怜的情感。所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上,我们可以将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列表分析,通过横向比较感悟二者人生境遇的相通之处。
在作者欣赏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坎坷的遭际。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不再赘述,从她的弹奏到“自言”,作者都将其与自己的经历相对照。作者与琵琶女是感同身受的。事实上,作者对琵琶女的情感并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切身地体会到这种人生不得志的凄苦。
再者可以细谈一番这其中的“真挚共鸣”。
首先,琵琶女与作者在音乐上是相通的。这一点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明确。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自不必说,而白居易也是懂音乐的,“他懂得真正的琵琶演奏高手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能以声传情”[18]。不错的,琵琶女通过乐声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与感伤。无论是从开篇作者偶然听到琵琶乐曲的兴奋,还是篇末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19]的抱怨,又或是对有幸听到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感动与慨叹,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与琵琶女在音乐艺术上的契合。
其次,在人生遭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是需要和学生着重探讨的部分。与其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一个听众,不如说他是她的一个知音。与那些以取樂为目的的五陵年少截然不同,白居易愿意成为一个倾听者去了解她的过往,这一巧合的偶遇让二者成为知音。对于琵琶女来说,曾经的风光早已不再,而作者也不再是那样意气风发充满干劲。嫁给商人的琵琶女注定今后的生活还将四处漂泊,更可悲的是她的枕边人并不真心爱她,他只看重所谓的利益,而对别离却毫不在意,要不然琵琶女也不会如此黯然神伤。她的人生是不得意的。可作者不也正是如此吗?在朝廷他直陈时事,为民请命,正直廉洁荡然于胸,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却沦落到这般落魄的境地,他愤懑、无奈,为自己感到悲哀。因此,“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就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20],两人才会在音乐与诗歌中互诉衷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向学生介绍白居易写下《琵琶行》的写作背景就显得尤为必要。
最后,内心情感的真挚共鸣。白居易那天所抒发的情感显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绝对的真实。作者与琵琶女之间因为彼此的人生境遇都相互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琵琶女选择在弹奏结束后“自言”过去的尘埃往事,而对方已是“江州司马青衫湿”[21]。毫无疑问,他们之间产生了共情,诗人需要宣泄自己的无奈、愤懑、悲伤和孤寂。也许满座之中只有琵琶女懂得作者内心那种难以言喻的苦痛,他们二者在精神上又一次达成了契合。这正是一种深层次的共鸣,印证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因此白居易才会迸发出这样强烈的情感。作为教师,在课后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或身边人的知己,借此来训练学生的叙事能力。
四、结语
与另一著名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相比,《琵琶行》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对诗句进行体悟,理解琵琶女与作者间错综的共鸣情感。作为叙事诗,《琵琶行》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形象地向读者描摹了动人的琵琶乐曲;作为抒情诗,《琵琶行》通过景物、人物等多角度的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饱含着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因此,《琵琶行》作为白居易“感伤诗”的杰出代表,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1] [13] [16] [19] [21]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291-293.
[10] 于宝莲.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12] 刘佳.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之处[J].理论建设,2010(4):74-75.
[14] 杨忠伟.试论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55-56.
[15] 唐筱岚.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5):52-53.
[17] 高林清.论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103-106.
[18] 蒋长兰.艺术·人生·情感的三重共鸣——《琵琶行》解读[J].名作欣赏,2014(23):101-103.
[20] 蒋文穆.司马青衫琵琶语同是天涯沦落人——浅析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人物形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