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群 袁勇军 徐立清
摘 要:综合素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观体现,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建设关系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结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从需求出发,倒推式设计课程体系,基于能力导向,组织多元化课程实践,探索构建高质量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 综合素养 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学位类型,以培养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主要任务。随着科技创新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专业学位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建设,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一词在汉语里是“修习涵养”的意思,常用于形容素养的英文“competence”有“能力、胜任”之意。素养是一种准备就绪状态或特定行为倾向。从中外词语的释义中可以看出,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的项目中将素养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中利用和调动知识、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并确立了使用工具的能力、有效互动的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等三类核心素养。欧盟在此基础上提出“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同时提出了母语交际、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与创业意识等八大核心素养。美国的“21世纪学习框架”,将素养定义为“应用于现代生活和工作情境的知识和技能”。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通过分析24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提出的素养框架后,总结出全球普遍提倡的七大素养为沟通与合作素养、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基于上述关于素养的研究,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可以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定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习得性、能力导向、复杂性、广泛迁移性是其核心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是围绕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开设的课程,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具有需求与能力导向、跨学科、广泛性等特点。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的价值意蕴
(一)回应时代需求,培养知识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形态。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知识和信息的创造与应用,在这个时代,人的知识、技术与思想皆是商品,职业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重复型、劳力型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人类必须从事机器所不能胜任的复杂职业。这些职业不能仅靠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或由单个人来完成,而是须借助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与判断或借助团队的力量创造性完成,这在客观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的职业变化也越来越大,新的以创造、交往为核心的职业将不断涌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创新创造、信息处理、促进复杂对话等能力或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人才。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出现专业学位教育,承担着面向实践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基于知识经济职业发展新态势新需求,实施专业学位综合素养课程建设,有助于满足知识经济发展对专业学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期待与要求,回应时代需求。
(二)响应国家政策,助推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引擎。從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研究生教育越发达,科教融合就越紧密,科研育人的机制越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就越强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匹配、不充分的矛盾,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校际、学科、层次间结构上,不匹配体现在结构与需求上,不充分体现在整体质量素质还不够高。因此,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以后,研究生教育发展有了新坐标和新使命。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同年,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出“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方案中还明确“对各单位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真实反映。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这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其中,提高质量是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观的体现是综合素养。在此背景下,科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发展。
(三)满足学生发展,助力高水平就业创业
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为7.1万人;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为60.2万人。十一年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规模上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今后一段时间规模仍会不断增长。随着规模的扩大,就业市场正逐渐变成“买方市场”,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出现了就业难、就业后职业发展力不足、人力资源贬值等问题。
需求旺盛却又出现就业问题,除了结构性的矛盾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培养质量不高、综合素质积淀不够。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大多脱胎于同学科的学术学位课程,缺乏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无法充分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1]。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出发,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综合素养之所以被视为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因为其是可通用的、迁移性的技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可以从一份工作转移到另一份工作,这对于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加强综合素质类课程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意味到可以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甚至可以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目前国内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比较少,大部分高校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存在着体系的顶层设计不足、教学内容碎片拼盘式、教学方法给予式等困境。
(一)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不足
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是指从全局的角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建设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进行统筹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中的顶层设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建设的远景规划,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养的观念根深蒂固,对综合素养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不足,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存在“碎片化”的现象,综合素养课程大多是零散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存在重复设置、因师设课、形式设课等现象。虽然开设了综合素养课程,但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来说收效甚微,甚至还增加了研究生的课业负担。
(二)课程内容“拼盘式”
由于对综合素养的内涵认知不足,人们通常将综合素养不足等同于知识面狭窄,习惯性地认为开设综合素养课程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各个方面、尽可能全面的知识,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内容变成了知识大拼盘。这种拼盘式课程内容往往浮于表面,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缺失、完整性匮乏、前瞻性不足,“课程知识承载度不够,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内涵整合度不够”[3],更重要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中职业需求和能力导向的特征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缺失,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很难内化成综合能力,更谈不上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给予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一般都是大班选修课,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给予,“将研究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承继的工具载体而忽视研究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性,以专业素养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忽视对非专业素养因素的发掘与培养,忽视了研究生作为人的自愿、自觉、自控的天性与功能”[4]。这种“给予式”教学方式忽视了研究生学习的主体性,无法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不可能带来深刻地学习体验和收获,导致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实施的突围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建设的“突围路径”有很多,但最终需要回到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组织上。
(一)应用导向、需求目标——倒推式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3年,留给课程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下功夫。
1. 寻找出发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之初需要定好出发点,回答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的导向。其实,早在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启之初,《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明确“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有课程设置的导向和目标,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2. 倒推式设计
落实“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设置,需要跳出传统的“我来教,你来学”的老路,因为从教育者的角度提供的课程未必是需求侧实际中所需要的。我们建议直接从需求侧倒推式开展综合素养课程体系设计,调研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企业行业这两个“需求侧”对综合素养的需求,从需求定制的角度设置课程体系,让综合素养课程被需要、不虚设,对标对本、有的放矢地去培养,解决“所培非所需”的问题。
(二)能力导向、收获为本——多元化课程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经历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部分研究生还有一定的工作阅历,人生观、价值观相对比较成熟,相比本科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判断,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综合素养課程要取得效果,须在课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创新筹划。
1. 握住着力点
纵观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设置,课程的门类繁多,课程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究竟怎样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的内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另一个问题,何为专业学位综合素养?质言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是一种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力”是综合素养的实质,也是综合素养课程内容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围着这一着力点,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有效的综合素养课程需做好“三创”,即创新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创新课程评价形式。
2. 多元化组织
综合素养类课程大多属于经验型、综合型,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等不同学科,涉及了大量的经验性知识和缄默性知识,单纯靠知识讲授很难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因此,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探究式、研讨式、翻转式、活动式、报告式等等,企业行业专家加入、线上线下结合,凡是可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参与、体验的教学组织方式都值得一试。课堂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由他们去探索、总结和收获,在不违背基本价值观的情况下,不必局限于共同的标准和要求,允许研究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答案,甚至鼓励研究生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得到不同的结论。
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和重要性应当引起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群策群力,回应时代需求,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刘国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之省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81-84.
[2]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7.
[3] 李燕冰.基于综合素质提升维度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5):67-74.
[4] 周意岷.基于单向度理论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56-57.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364),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2018-014)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1839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