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坤
摘要:伴随着当前课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要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能力和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贯穿在学生的求学阶段,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增长见识、提高素养。在“双减”政策下,让小学生能够快乐地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阅读能力;语文
前言: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双减”政策下,教师有必要探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将阅读与“双减”政策相融合,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阅读指导理念,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实现“紧赶慢赶快读书”到“细嚼慢咽品读书”的转变,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开展阅读训练培育学生阅读语感思维
基于语感思维展开阅读训练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很多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思维还没有形成,对于阅读的内容、阅读文本知识提炼等都存在不足,集中表现为学生阅读完不知道自己读了哪些内容。学生对于读到的东西没有深刻的印象,阅读的效率比较低。基于“双减”政策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做好阅读训练和指导工作,从语感思维角度出发开展必要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语言的培养和有效的激发,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坐井观天》为例,在默读以后教师提问学生“谁可以复述一下故事”,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整复述故事或多是回答“这是一个青蛙的故事”、“故事是关于一个鸟和一个青蛙的”,至于故事内容、梗概则不能很好的说清楚。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结合“快乐读书吧”,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阅读《坐井观天》的绘本资料、预习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完成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前阅读中完成内容的基础提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略过“默读”环节而直接让学生回答“复述一下故事”,让学生通过复述的方式“回忆”起之前的阅读内容,形成基于阅读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思维的培养。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并掌握阅读的技巧,而不是盲目强调“快速阅读”,在阅读中强调学生的阅读体会、阅读思维并形成阅读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课前、课后中的阅读指导实现了基于阅读的思考活动,深化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有效阅读理解的目标。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复述原文成为语感思维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之一。
二、情境模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语文阅读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让学生背诵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但是在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积极尝试情景再现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重要角色,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几个同学为一组,分别饰演课文中的不同人物,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们理解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和主要情况,更加深入地去发掘人物的内心。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能力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情境再現模拟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主动探索能力。有的小学生在表演完之后,仍然对于自身所扮演的人物和所发生的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书籍资料,深入挖掘这段故事背后更多的内容,这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情境再现模拟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进行《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班内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学生分别扮演课本中的不同角色。任课教师可以为班内同学提供一些必要的简单道具,便于学生较为真实地还原故事发生情景。在进行情境模拟之前,教师可以对这段故事的背景以及相关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故事背后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情境模拟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心理,从而对文章的内容认识得更加深刻,既丰富精神世界,又激发了读书欲望。
三、积极指导高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道德经》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课外阅读的内容,通过调查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高效的课外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一般的课外阅读方法包括浏览法、摘抄法、批注法、精读法和跳读法等,根据不同的课外书籍类型又需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的专题指导课上,借助多媒体工具与网络资源实施教学。
例如,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外书籍,都需要遵循这样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之前先熟悉书籍的名称和作者,比如通过观察《昆虫记》一书的书题和封面,可以明确这本书是描写昆虫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和文学家;之后熟悉书籍的前言、目录、后续等部分,做到对所读书本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阅读时,可先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在阅读时做到手不离笔,在书上圈画出文中重要的、精彩的语段或有疑惑的词句,写下对人物情感的感受,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评价等;阅读后,还可以根据出现的问题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和家长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教师可借助提前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进行针对性指导;在阅读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书篇时,运用快速阅读法,只要指导故事的主要内容、感悟蕴含的道理即可,比如《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历史故事》就可以这样阅读;对资料性多、科学性强的作品,需要进行精读,随时摘抄和记录其中内容,查阅不懂的地方,比如《给孩子的科技史》就可以这样阅读。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图文展现,一边进行讲解、利用生动的图画和直观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思考与探讨,比如《中国古代寓言》《唐诗三百首》应当如何阅读?留下一些时间让各小组交流,然后分组展示,最后点评与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作业减少了、课后服务也成为了语文阅读拓展的主要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适应“双减”政策出现的新变化、新内容,指导学生多读好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阅读指导工作,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强化阅读效果,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素英.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双赢教学策略[C].//2020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0:503-505.
[2]叶双玲.让"思维导图"展开腾飞的翅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J].语文课内外,2020(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