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珍珍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阶段英语教学模式作出了调整,教师愈发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交流水平的强化。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从深度阅读的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几点构建阅读多元文本解读模式的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阅读;初中英语;多元文本
引言
高阶思维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是相对低阶思维能力中的记忆、理解、应用而言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使其在阅读中形成观点,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语言实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角度设计群文阅读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
一、群文阅读的运用背景
(一)多精读、少泛读的英语教学现状
“读课文—讲解—背诵”模式被运用于日常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教材的过度精读占用了学生大部分英语阅读时间,且大量的作业讲解挤压了泛读教学时间。少有的泛读沦为简单的核对答案,甚至家庭作业。虽然精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但是缺乏泛读的英语教学无法提升其阅读速度,也无法开阔其视野,培养其思维品质。
(二)过于热闹的阅读课
人们80%的信息获取是通过泛读实现的。泛读所带来的信息获取率需要在较少压力的安静环境中进行。对泛读技能的掌握、阅读速度的提高需要2000小时以上的练习。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间是悄无声息的。一节需要学生不断回答教师提问、完成课堂设定任务的课是无法让其通过阅读、分析文本获得自悟的。学生需要时间进行浏览、寻读、跳读训练。总之,一节学生投入的泛读课是不可能太热闹的。
(三)连续性知识
文本的教学需要学生常接触到的英语文本类型包括记叙文、诗歌、小说、知识性文本等。知识性文本又可分为连续性知识文本和非连续性知识文本。所谓非连续性知识文本,即广告宣传册、图表等,这类文本结构清晰,学生只需提取信息,难度较小。连续性知识文本往往介绍某种新事物或传递某类知识,其概念密集度和生词率高,对学生的阅读产生较大障碍,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其掌握技巧。群文阅读具有默读、浏览、略读、跳读、求同存异等特性,这恰恰是指导该类文本阅读的恰当方法。
(四)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式
群文阅读的关键词汇复现率高,符合克拉申(Krashen1981)的语言学习输入理论中关于“间接学习”的描述,弥补了教材中词汇复现率低的问题。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在词汇上,而會集中在语篇意义上,这样的输入是有效的输入。难度适中、词汇关联性强的阅读文本能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理解生词,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二、初中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一)互文性选择阅读文本区别于毫无联系的多篇阅读,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文本通过联系的主题交互指涉。初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无法抓住文章的主题意义。《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主题意义进行探究,加深其对语篇的理解。在选择互文性阅读文本时,教师应结合语篇内容和主题,基于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互文性阅读材料,让其在动态、立体、宏观的语境中广泛阅读(郑佳、国红延2021)。例如,在教学《Santa Claus is Coming Town》时,就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及生活经验的问题,讨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因为学生对于各种各样中西方的传统节日都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在日常生中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群文阅读的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出各种不同节日的图片和视频。
(二)结合群文阅读设计预测活动,激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被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圈,充分发挥想象,经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多种设想、答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寻求多个答案。预测是一种关键的学习策略。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初中英语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重点词句和关键问题等展开预测,或布置一些预测性任务,使其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性推断,从而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
(三)关注文本解读。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习惯于利用文本特点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因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出的阅读活动过于类似。长此以往,学生也习惯于按照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回答问题,逻辑思维并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为了改善这一教学弊端,教师要从文章的文本结构、写作主题、写作目标、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解读文本题材。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包含一篇童话剧,此类阅读题材十分少见。教师要基于深度阅读的教学原则,带领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微观解读,让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童话剧的文体特点,根据课文中所提及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故事脉络与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之上将学生带入不同的人物角色中,体会人物在说话时的心情和语调。如,文本中的继母将自己对两个孩子的厌恶之情这样表达出来“Getup,lazychildren!Youbadchildren!”,而文本中则用“Nevermind!justkeepwalking.”来表现Hansel的机智与果敢。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在说话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心态变化。事实上,在以往的英语阅读课程中,很多学生之所以无法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的真实含义,主要是由于没有了解文章的特定写作背景。以上文所提及的童话剧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在阅读后对文章中的继母产生了强烈的恨意,并对HanselandGretel的父亲也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这部童话剧作品创作于自然灾害频发且民众穷困潦倒的时代,其中的Hansel就如同一个小勇士一样,他敢于向邪恶的力量发起挑战,并不畏艰难。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强化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结
成功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从纷繁的文字中获取所需的信息,使其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品质。学生通过阅读能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会发现,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自己的“阅”历,引领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坚持阅读。
参考文献:
[1]徐世月.初探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07.C6084D8E-4726-4A24-A912-68DF98A988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