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华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2.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1],第一、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均提出优先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2020年6月17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平等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班就读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2]。
乡村作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是化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的重要载体[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支持计划的实施,乡村教育资源有所增多,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随班就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教育部数据显示,农村适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占适龄特殊儿童受教育总人数的73%[4],赵斌根据数据在其研究中推测出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约占随班就读总人数的70%,可见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庞大,农村随班就读规模之大[3]。但我国随班就读在校生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越来越多,农村随班就读学生数量过快下滑,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5],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家庭收入偏低,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农村残疾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生活困难、教育缺失、不被重视的困境之中[6],他们引发的诸多问题引人深思。
乡村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根本振兴的保障[3],而农村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长期存在的短板,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农村地区随班就读工作建设,积极有序的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随班就读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对农村随班就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者以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为来源,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时间不设限制,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10日;将“农村”“乡村”分别与“融合教育”“随班就读”配对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85篇,其中,期刊论文80篇,硕博论文5篇。
(一)文献分布。图1呈现了我国农村随班就读研究文献分布情况,时间跨度为1993年至2021年。从文献数量来看,我国目前对农村随班就读的研究最多的是2017年,有11篇,占比12.9%。近年来,对农村随班就读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状态,但未达到稳定状态,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农村随班就读这一领域。
图1 发文量统计图
(二)研究者关注领域。由表2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农村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与管理,以及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所检索到的文献中,实证研究仅有14篇,占比16.5%,大多数研究者对农村随班就读问题的关注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
表2 研究者的关注领域
(一)对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入学情况的研究。
1.特殊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总的来说,受地区经济限制,农村学校的特殊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唐征等人对重庆市各区县进行调查发现,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缓慢,且智力残疾儿童辍学比例较高[7]。李慧敏等人发现,河南省农村地区能够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较少,流动性大,且退学率高,学校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需求[8]。赵康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调研发现,西部地区的农村残疾儿童在入学时没有自主权,由父母决定,而大多数父母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和无人接送儿童,延缓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升学比例较低,加上残疾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大部分残疾儿童在小学毕业后辍学[9]。
2.学校教育资源差,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汤蓉发现,自己所在县的农村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查、鉴别、登记都存在困难,家长及教师都对随班就读认识不到位,教师接纳态度不高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多数普通学校不具有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等[10]。刘莹对江苏省农村30名孤独症儿童进行调查走访,发现孤独症儿童接受治疗的年龄晚、训练持续时间短,部分学生没有接受任何教育,这与农村家庭收入低和医疗资源少息息相关[11]。张黎娜认为,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资源较差,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系统不完善,不利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12]。
(二)对农村随班就读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
1.随班就读儿童容易产生弥散性心理问题。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相较于普通学生,农村随班就读学生极易产生自卑、焦虑、退缩等多发性心理健康问题。如,张爱龙认为农村随班就读儿童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焦虑、情绪失调、自我封闭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13]。张有志也认为,农村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相较于普通儿童,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恐怖倾向、孤独感、自责倾向都更为严重,且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影响到班级教学质量[14]。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困难、社会交往障碍及自身因素这三个方面。农村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一般不会在教学中对特殊儿童给予个别化的教育和管理,在集体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自身容易忽视特殊儿童,在教学及评价方面不注重层次区分[15],加上农村地区对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导致特殊儿童受到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多方压力[14],特殊儿童在学习中充满困难,极易产生焦虑,丧失自信。社会交往方面,农村随班就读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与同学存在沟通障碍,这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不少随班就读学生从小就受到歧视,挫折容忍力较低[15]。随班就读学生本身在智力、肢体、认知等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平时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加重自卑、焦虑等问题。
2.多方合作,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相较于对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关注,研究者们更注重对心理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农村随班就读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多方配合,协同发力,共同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学校的重视是解决随班就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农村学校可以依托镇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资源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及时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14]。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是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特殊儿童潜能的开发,实施适应性教育,引导学生团结互助[15],多方面客观评价,多与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沟通,促进家校合作。
(三)对随班就读班级管理及教学策略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对随班就读的管理提出见解,以及从教师的角度对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提出策略。
1.做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管理。关于随班就读管理方面,不少研究者认为应该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优化学校管理。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推动农村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们应该定期学习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的相关文件,了解最新发展动态,按文件要求做好特殊儿童的安置、鉴定、定期考核工作[16];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可以挑选教师到镇上或市区的康复机构及资源中心参与培训,或者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到校为教师开展培训,让教师有能力为特殊儿童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缺陷补偿,建立随班就读课堂规范,并将随班就读教师的考核机制与全镇的年度考核及评优评奖挂钩[10];特殊儿童的管理也要引起重视,学校要为每个特殊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关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17]。
2.注重分层教学,实行综合评价方式。关于随班就读班级教学策略方面,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多为智力障碍儿童。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从理论上提出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教学、生活、评价这几个方面。教学上,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分层教学是适合随班就读班级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18],对特殊儿童降低要求,注重潜能的挖掘;小组合作式学习也是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融入班级的重要方式[19],教师要注重班级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尊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评价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
也有研究者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学提出理论性架构,再进行实践操作。如尹关林[20]针对农村学校条件落后、“随班就坐”泛滥的现象,提出智力障碍学生课程分流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在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中,最后调动了随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学区范围内特殊教育的发展。
(四)对农村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的研究。综合已有研究,对农村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的专业化和对随班就读的认同程度这两个方面。
1.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随班就读专任教师数量匮乏、教师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特殊教育教职工总人数约为6.8万人、专任教师约5.8万人[21],虽然没有对有特殊教育背景的农村教师进行统计,但绝大多数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特殊教育学校或是发达地区的普通学校[22],进入农村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学生占比少。董娟[2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的教师对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普遍不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不懂得如何设计特殊儿童适应的教学,主动学习的意愿也不高。修云辉[24]等人对贵州省农村幼儿园的12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些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整体偏低,在教学中很少涉及特殊教育知识。卿素兰[25]在调查中也发现,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精力承担起随班就读的教学任务,缺乏主动了解随班就读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期待低。
2.教师对随班就读的认同程度较低。大多数农村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较高,能做到关心帮助特殊儿童,但对随班就读的作用和目的持消极态度,对随班就读的认同程度较低。邓猛[26]在2004年将城乡随班就读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态度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师都将全纳教育视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够的无奈之举,骨子里仍然支持隔离式的特殊学校;城乡教师都倾向于接受盲童或聋童学生。董娟[23]的研究中也发现,很多教师对随班就读了解较少,能在情感上同情并接纳特殊儿童,但对于随班就读这种教学形式能给特殊儿童带来的发展持消极态度。黎焰[27]对农村小学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融合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融合教育并不能真正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且对融合教育的概念和目的理解不足。
(五)对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支持现状总体呈现消极状态:政府政策支持不充分、社区及学校资源建设不足、社会关注少、家庭重视程度不足、特殊儿童自我效能感低。有学者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主要分为5个子支持系统,即学校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社区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和特殊儿童自我支持系统这五个方面[28]。政府支持是随班就读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社区支持能为特殊儿童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家庭及学校支持是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核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和自我支持是影响特殊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5]。卿素兰对贵州省某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特殊儿童的家庭与学校支持系统比较完善,政府经费支持力度较高,但态度和政策支持不够,社区资源建设不足,特殊儿童自我效能感不高[25]。董娟[23]发现,农村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情绪消极被动,厌学情况反复,自我支持较差;同伴及家长支持程度较高,但接纳意愿和行动存在差距;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受资助机会少;学校支持不能满足需求,家庭教育不合理。
(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1.关注农村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里提出要加强对农村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国家逐步开始重视农村随班就读工作,但现有研究中关注到农村随班就读领域的较少;我国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随班就读问题的研究,关注农村随班就读发展状况,了解实时动态,及时解决问题,以研究促发展。农村随班就读工作不仅需要研究者们的关注,更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重视,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农村地区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程度,共同促进我国农村随班就读工作高质量发展。
2.扩大研究领域,增加实证研究。研究者们对农村随班就读问题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教学策略及教育现状上,关注领域较为局限;关注对象多为智力障碍儿童或是全体特殊儿童,对其他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关注少;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问题的探讨多停留在表面,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者们可以对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增加实证研究成果,关注全体随班就读学生,了解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需求,扩大研究领域,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增加研究深度。
(二)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对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的研究多为现状的调查,对资源教室的建设及实施情况缺少了解,支持体系是保障随班就读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以关注和重视。
1.完善现有支持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国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支持现状总体呈现消极状态,应当在继续发挥各支持系统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各支持系统,为农村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全面保障。现有相关条例较少对随班就读的具体实施进行说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进行细化,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法,为随班就读提供政策保障。其次,加强对随班就读政策的宣传,引导人们真正认识随班就读和特殊儿童,增加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督促农村中小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提升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支持。增加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经费,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完善的工作环境,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有力的经济及学校支持。
2.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建立资源教室。《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各部门,建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普通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专家委员会要发挥作用,对农村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鉴定及转衔安置等服务,并定期给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巡回指导及专业培训,对学校的无障碍环境创设、课程考核等进行评估和建议。农村普通学校要依法建立资源教室,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需要配备必要的设备,聘请资源教师,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筛查评估、个别化教育、缺陷补偿训练及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服务,最大化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
(三)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强化。当前研究对农村随班就读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关注较少,作为特殊教育有效运行和质量提升的核心人力资源[29],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教师的素质影响整个随班就读的质量,所以,建设高质量的农村随班就读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1.做好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农村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要在文件的指导下,做好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高校要在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等,使普通师范生也具有个别化教育设计、分层教学、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等方面的教学能力,为农村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培养定向专业教师。
《意见》中提出引导高校教师与农村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30]。对于农村的随班就读教师而言,专业化的指导能有效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所以,农村学校的随班就读教师要与高校的特殊教育专家及教师组成帮扶小组,由专家指导随班就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在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教学和课程调整,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同时定期参与培训,学习特殊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懂得不同障碍类型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提高教学质量。
2.引导特殊教育优秀人才向农村学校流动。地方政府及农村学校应结合实际需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能基本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需求,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创新教师公开招聘办法,保障随班就读教师工资待遇,提高福利待遇,将随班就读教师的住房、医疗纳入保障体系;编制分配及职称评定适当向随班就读教师倾斜,实行农村随班就读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实行定期培训计划,拓展职业成长通道,让农村随班就读教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0],解决好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专业的特殊教育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促进农村随班就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