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晟
(太原市聋人学校 山西太原 0300122)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多个学科教学中明确要求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语文学科要求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数学学科要求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沟通与交往学科要求在互动中发展实践能力;历史学科要求参与课外历史学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地理学科要求立足校园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生物、物理、化学学科要求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律动、美术学科则明确提出实践性要求。这充分说明从国家课程层面听障学生急需发展学科实践能力,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让听障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社会生活技能,以便融入主流社会。
但从学校层面观察,培养实践能力这一名词短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泛化倾向,仅仅成为了点缀学校育人目标的名词短语。人人都在用,却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或者是对现有的学校教育活动没有深入挖掘育人价值,简单地贴上实践活动标签;部分学科教师对培养听障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处于模糊而笼统的状态,实践性教学活动没有系统化,甚至直接忽略。因此,急需从学校层面对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梳理,需要对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的准确涵义与指向进行校本化的具体界定,明确内涵,确立整体育人观,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实施精准的教学策略,对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或社会的有意识活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但高度概括化的概念无法让学校与教师在育人活动中具体执行实践活动,需要结合听障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的界定,以便在学校教育中具体地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聋校实践活动的内涵。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更多地指向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是教育性实践,其根本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获得基本的实践能力,进而全面发展。[1]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实践活动突出强调执行个体的主张或计划,重点是个体的自主活动,它具有明显的外化为物质性的形式,区别于内化性的精神活动和观念活动。
据此,听障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实践活动可界定为围绕听障学生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以获取直接经验为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亲身体验、亲身经历的物化活动。这一内涵充分体现了听障学生的视觉补偿功能,是认知过程和活动过程相结合,是学、思、行、悟的结合,所以聋校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物化活动,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二)听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本质。众所周知,能力是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是需要学生在活动任务中不断地进行锻炼与培养。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做中学”的“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三种特征,这个“做”就是指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做活儿、做事儿的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听障学生实践能力可以界定为:听障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做事能力。这样的定义言简意赅,能让学校教师抓住本质,便于指导教学工作。
聋校教育中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培养听障学生把所学、所知、所想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可以分为培养操作型实践能力和培养做事型实践能力两大类。操作型实践能力更多指向物的操作,是主体对客体的实践能力,如学会洗菜、学会口语沟通技能、学会三步投篮技能等,学校与教师可关注某项技能,促进听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而做事型实践能力更多地指向人际关系,是主体与主体间互动的实践能力,如帮助妈妈洗菜、完成班会主持活动、组织三人制篮球竞赛等,学校与教师可关注任务的流程和人际交往,促进听障学生与同学、与教师或与家长的人际互动。
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必须由主题、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步骤方法等要素组成,要宏观把握实践活动类别,将孤立的、随机性的实践活动,进行系列化或主题化的科学安排。[3]据此,聋校可构建课程化的实践活动体系,以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3]”的课程目标。
对于聋校而言,补偿听障学生的听力与语言缺陷,开发其潜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参考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把综合性实践活动具体指向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能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大类,聋校课程化实践活动体系可分为以下四大类(见图1),第一类是作业任务类实践活动,属于课后延伸巩固技能部分;第二类是操作技能类实践活动,属于劳动职业教育部分;第三类是情境体验类实践活动,属于校园文化建设部分;第四类是研究性学习类实践活动,属于学科融合深度学习部分。
图1 聋校课程化实践活动体系
(一)学校统一安排作业任务类实践活动。作业任务类实践活动是听障学生完成学业的必要过程,是解决问题和巩固知识技能、应用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完成一幅美术作品、黑板报、手抄报、手工作品、沙画作品、作文(日记)……,其目的是提高听障学生的操作型实践能力。因此,聋校可以统一安排一个学期或一个年度的作业任务类实践活动,供各学段学生或各学科教师选择与创新。
(二)因地制宜实施操作技能类实践活动。操作技能类实践活动是听障学生为熟练掌握某项技能而反复进行的实践活动,如,做饭、洗衣服等生活技能,剪纸、结艺、串珠、编织、泥塑等劳动技能,葫芦烙画、平面设计、皮艺、雕刻等职业技能,其目的是帮助听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获得生存本领。因此,聋校可以因地制宜地把这些技能实践活动在某一学段设立一定课时,供学生选择性地学习。
(三)学生社团承担情境体验类实践活动。情境体验类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听障学生自主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性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指被动参与或冷眼旁观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到博物馆或科技馆参观,小学中高段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室)借还书,与爱心人士联谊活动、元旦联欢活动、助残日活动、课本剧表演、升旗仪式、校报编辑、志愿者活动……,其目的是加强听障学生的做事型实践能力。因此,聋校可以循序渐进地把上述校园文化活动由学生社团或学生会承担起来,让学生自主完成。
(四)学科融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类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类实践活动是强调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目前已经编排在各学科教材之中,或单独设立综合实践课程。如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安排“有趣的观察”,给出了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途径和成果展示交流的形式。[4]再如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的机器人教育、[5]浙江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创客空间,[6]其目的是开发听障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实践能力。因此,聋校要充分挖掘本校师生的智力潜能,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聋校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听障学生参加教师或他人已经设计好的各种活动就能够培养出实践能力;让听障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等单一的感官活动就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让听障学生孤立地完成一项技能,甚至是这个技能的某一小环节、小步骤就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这样的认识肯定是片面的,是不能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亟待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听障学生感受(体验)实践活动,了解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第二步是听障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实践活动,形成实践能力;第三步是听障生亲自开发实践活动,让实践能力达到内化或升华。这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相吻合。[1]
(一)重视体验,享受实践活动的完整性,让实践活动课程化。由于听障学生的听觉缺陷,造成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迟缓,所以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完整性实践活动。例如小学低段的听障学生爱动手折纸,并且兴趣浓厚。学校鼓励教师把这一实践活动系列化、主题化,形成《折纸》校本课程。以小动物运动会主题为例,就是引导听障学生发挥想象把青蛙、兔子、燕子、狗等作品进行自由组合,贴到卡纸上加以装饰,把单一的操作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美术绘图能力进行组合,享受折纸活动的完整性。
(二)发挥特长,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让实践活动社团化。经过聋校教师的辛勤培育,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特长,所以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继续发挥其特长,提供自主实践的舞台。例如,语文教师鼓励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成立主持人社团,学校把升旗仪式、运动会、六一、元旦等大型活动的主持任务完全交给主持人社团,主持词的撰写、节目串连、彩排都由听障学生亲自来完成,社团指导教师只发挥组织与引领作用。
(三)解决问题,迁移或升华能力,让实践活动成为学习方式。听障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会面临一些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人民币的使用、古文意境的理解等,所以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其学会学习。例如,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安排了“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互相提出数学问题,诸如买某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够不够,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问题。[7]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再如:教学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一文时,可充分发挥听障学困生绘画方面的天赋,用四格连环画的形式叙述古文内容,用画笔勾勒出古文意境,让古文阅读理解增加新的学习方式。
聋校从整体育人观出发,实施了课程化实践活动体系,应当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化的评估,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化实践体系做好准备。对听障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也应当给予科学性、激励性的评价,挖掘其潜能。
判断听障学生是否具有实践能力的标准是个体能否根据自己的意愿成功地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因为笔者把实践能力界定为动手操作能力和做事能力,所以,在此抛砖引玉,根据具体任务设计了两种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法,以便为后续的培养工作或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一)操作型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法。对听障学生操作型实践能力的评估可以从操作的准确性、操作的速度、操作的灵活性三个方面来评估。测试内容可根据育人目标任务或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设定,要求制定较为清晰具体的评估标准。测试时尽量排除陌生知识与技能的干扰,测试方法是学生独立完成,测试人员根据评估标准给予强、中、弱等级值,也可以给予分数值。
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可以用积木拼图来评估听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表1)。评估意图是考查听障学生理解活动任务、手眼协调、逻辑推理等能力,为后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表1 用积木样图评估听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再如:高中段听障学生的素描作品的评价,主要围绕构图、比例、结构、透视四个方面来判断素描技能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见表2)。评价意图是考查听障学生对素描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个别化指导提供依据。
表2 高中段听障学生素描作品评价
(二)做事型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法。对听障学生做事型实践能力的评估可以从理解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完整性)、完成任务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评估。测试内容同样可根据育人目标任务或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任务来设定,要求制定较为清晰具体的评估标准。测试方法是学生独立完成,测试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组长,根据评估标准给予强、中、弱等级,也可以给予分数值。
例如:主持人社团,可以用完成主持任务的过程来评估听障学生的做事能力(见表3)。评估意图是考查听障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表3 用主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做事能力
总之,从学校宏观层面来培养听障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紧密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因地制宜,凸显实践活动的内涵,为落实听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做事能力提供平台与机会,在课程化、社团化和学习方式化等方面提供财力与物力支持,鼓励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胆进行有益的实践,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