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芳
摘 要:在双减教育政策背景下,对小学英语学科学生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教师更应该关注对学生个人思想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引导,通过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能够积极进取,明确自身不足,完善自我,减少学生学习任务量的同时,提升该过程的教育效果。本文以双减教育政策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英语学科教育过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而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性评价策略研究
引言
在双减教育政策背景下,开展小学英语学科的过程性综合评价,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新课改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灵活性的核心意义。并能通过为学生增效减负的教育理念,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向学生传达课本中重点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个人正确价值观念以及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不断练习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促进培养学生,学生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英语逻辑思维。
一、淡化单一评价,注重综合评价
教师想要开展高质量的小学英语学科过程性评价,首先需要做到淡化单一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人学习成绩以及应试能力,从而导致课堂教育以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固定句式进行背诵与交流,为课堂教育主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也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新知识探究,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英式表达逻辑。课堂讲解过渡浮于表面,对学生指示进行基础知识内容,以及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个体道德素养以及学习态度的要求与培养,使整体教育课程过于单一浅薄,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效果不显著,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够深刻。
在学习关于“What can you do?(你能做什么?)”单元内容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学生对基础词汇以及固定句式的运用与记忆,还需要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以及结合生活的具体应用,或是与同学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互相询问与对话的能力和积极性,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展开更全面综合的课堂教育过程性评价。并能通过帮助学生及时明确自身不足之处,在课堂中及时解决潜在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减轻课后进行作业练习的压力,达到双减政策教育下增效减负的课堂教育目标。
二、减少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
在双减教育政策下小学英语教育过程性评价,应该适当减少一些结构评价,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思维方式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在课堂中的认真观察以及课下的沟通交流,或是为学生构建自评或互评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个人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进步与思想变化,而不是学生个人的能力强弱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讲解课堂内容时,基于课堂基础教育目标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就课堂教学重点展开相关讨论,倾听学生的声音,寻求学生对知识的同一层面理解,更理解学生的思想以及从适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學习“what would you like?(你想要什么?)”单元内容时,教师更加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对固定句式以及表达情境的应用与练习,而不是学生对课本例句的记忆熟练程度。
三、慎用静态评价,追求发展评价
教师应该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进步要求下,慎用静态评价,更加追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在双减教育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学习小学阶段的英语知识能够更多层次和高质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倾听学生的真实诉求,依据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以及生活延伸应用的具体反馈,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育方式以及节奏进行适当调整与完善。
在更开放的、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下,促进学生对小学阶段的基础英语进行熟练应用与练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英式思维模式,明确英语与汉语在表达的逻辑性以及语言的连贯性上的不同,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应用与适当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英语词汇以及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小学英语教育质量,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和准确性。
结束语
教师想要开展高质量过程性评价教育过程,并依据于双减教育背景贯彻与小学英语教学课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进行适当评价与引导,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以及自身学习的进步,适当考虑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价,健全评价制度与课堂评价结构,注重对学生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进行有效结合,能适当关注学生间个体差异以及发展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艳梅. 浅析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J]. 小学生(下旬刊),2020,(03):97.
[2]唐波.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对策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2019,(12):64-66.
[3]陈新宇.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