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培养:融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2022-06-15 00:22丁晶晶
求知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语文素养

丁晶晶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明确语用能力发展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通过语用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文章对语用能力培养与“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融合加以论述,以期对教学实践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用能力;语文素养;语文学科育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明确语用能力发展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通过语用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要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育人”目标。我们要认识到,语用能力培养在语文素养中是基础中的基础,具有处于第一要义的性质,必须高度重视。

语用能力培养的触角如何延伸到语文要素的其他三个方面,以及如何实现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话题。下面是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语用能力培养与“思维发展”的融合

语用能力培养往思维方向发展并与思维训练融合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让学生在已懂处“设疑”,在无疑处“激疑”,使学生在“懂—不懂—懂”的螺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中,走向深度阅读,同时促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展开言语表达[1]。

在教学部编版教材《月光曲》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到这里,贝多芬心里想: 。

教学中,笔者这样启发学生:“当贝多芬弹完一首曲子之后,无比惊讶地发现,眼前的盲姑娘竟然就凭着这样的一首曲子认出了自己!此时的贝多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站在贝多芬的角度,有的学生说:“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我走过的地方那么多,有过那么多听众,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有的学生说:“这是真的吗?竟然在这样僻静的地方,遇到了这样一个人!”有的学生说:“天哪,我是不是在做梦?等等,让我先掐一下我的手指,我要确认一下我是不是在做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出示了以下资料:26岁,贝多芬开始逐渐丧失听力;晚年,他的听力十分微弱,只能通过书写与人交谈。难以置信,一位艺术成就如此突出的音乐家,竟然是一个近乎失去听力的人,并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耳疾严重时完成的。无法想象,贝多芬是凭着怎样的毅力,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才创作出这一首首的传世佳作[2]。在学生了解这样的背景后,笔者追问:“这样的贝多芬,遇到这样的盲姑娘,你还会觉得,他仅仅只是惊讶于盲姑娘懂音乐、热爱音乐吗?让我们继续去听听他内心的声音吧。”受到这样的启发,学生又开始发言了。有的學生说:“哦,上帝,眼前的这位盲姑娘,不就是我自己吗?我和她何其相似!”有的学生说:“我曾经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没想到,这位姑娘和我一样不幸。哦,不不,是比我还要不幸!”有的学生说:“想当初,我也一次次地想要放弃,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也要让这位姑娘坚持下来,我要帮她一把!”学生此时已能够体会到贝多芬和盲姑娘经历的相似,能够感同身受。这份情感恰如伯牙与子期的惺惺相惜。

上述教学中,在学生貌似懂了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处探究。上述教学案例启示我们,要适时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立意的高度,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表达的深入。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形成深度参与其中的过程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后,其在表达时就会不断呈现精彩纷呈的答案。

课堂上,在设疑和激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并进行语言的重组和加工,从而使言语表达更具有意义和价值。这样的语用训练使学生沉入语境,是积极的,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发展。往思维方向发展的语用教学,还要求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本质,有所质疑,从理解、思考转向推理、判断,进行有深度的剖析、比较,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促进学生分析质疑、多元解读、思辨训练等能力的提升。这样,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就会往深度思维的方向发展。

二、语用能力培养与“审美鉴赏”的融合

无论是词句还是篇章的审美,都要体现汉语的特有之美。往“审美”方向发展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引领学生认真品读文本语言,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运用,使学生真正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部编版教材《四季之美》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的要求:“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动态描写的特点呢?笔者认为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是引领学生感受文章动态之美的好办法。比如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秋日黄昏中的“点点归鸦”回巢,大雁“比翼齐飞”的美丽景象。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之美,再让学生想象乌鸦急匆匆归巢、大雁比翼齐飞的画面,最后回到文本语言,赏析语言的精妙与表达上的独特韵味。再如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现了冬季“铺满白霜”的早晨与屋内的“熊熊炭火”两个场面,一冷一热,一红一白,对比十分鲜明,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关键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3]。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冬日早晨落雪、手捧火盆穿过走廊的画面,通过深入的交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历适当扩展,并用语言进行描述,做到表达清晰,能够传达四季之美,从而将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

《四季之美》这样的散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散文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仿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小练笔。文章的课后习题就设计了这样一题:“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教材这样编排,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四季之美,而且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景物之美,并学习通过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这样的美景。在写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要给人以画面感,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写出景物的特点以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自然之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写话中发现更多的生活之美,有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内化,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往“审美”方向发展的语用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聚焦语言、发挥想象、调动情感,进行审美感知,在鉴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由对文本审美转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相机进行扩写、仿写、续写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流程为:品读文本—感悟情感—言语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审美感知,形成积极的审美体验,并进行语言表达,体悟语言的妙用。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媒体调动学生审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直接赏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从而推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审美创造的过程,就是语言迁移运用的过程,就是写法的融会贯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智与情感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畅神”的状态。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三、语用能力培养与“文化理解”的融合

往“文化传承与理解”方向发展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重视中外文化中共同的向“善”的部分,在中外文化经典的学习领悟中,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建构起向善文化。

部编版教材《穷人》一课第九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真实再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整体感知—细细品悟—角色体验—总结提升”的步骤,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桑娜的复杂内心[4]。第一,整体感知。教师出示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探究这段心理描寫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段话中一共出现了五处省略号、四处问号、三处感叹号,却没有一个句号。这些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第二,细细品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悟标点符号的特殊含义。由省略号及词语“忐忑不安”,体会桑娜矛盾且复杂的心理;借问号和感叹号把这些语句串联起来,反复朗读,体会桑娜由“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第三,角色体验。教师可以采用揣摩法、情境对话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桑娜的心中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支持抱回孩子,一个反对抱回孩子。要求两名学生各选择其中的一个“桑娜”,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深入感悟人物内心矛盾的情感。此时,教师也可作为反对抱回孩子的“桑娜”参与其中,适时引导:“你的生活够苦了,怎么能再把他们抱回家呢?”“这样渔夫会揍你的!”……学生作为矛盾主体展开对话,再现了桑娜内心的斗争,这对学生领悟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有很大的帮助。第四,总结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从这段心理描写中看出桑娜具有怎样的人物品质,再通过合作朗读,读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从而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这里的体验练习,教者并没有笼统地叫学生说一说,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情境。两种角色,两种体验,使学生在互动和冲突中进行交流汇报,将桑娜的内心斗争表达得非常细致。由此,桑娜的立体形象也就鲜明起来。在表达中,学生因为有了亲身的参与、激烈的观点碰撞、深入的感悟,所以能激活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给自己的心灵以强有力的震撼。

其实,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还有很多,也很精彩。比如,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他们在对话中的心理反应,都是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穷人善良本质的内容。一是帮助邻居,二是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贴,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和上述教学过程一样,引导学生走进渔夫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人物的光辉形象,并通过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将理解课文内容与语用训练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善良是不分国界的,不分贵贱的,这种共同的“向善”文化的传承,也是语用活动培养“善的人”的崇高追求。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古今中外种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文化是多元的,其内核又是相通的,反映的是“人之人为”的本质问题。不同的文化是丰富的宝藏,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资源,这些资源滋养着学生的人性。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多面的学识、多样的文化积淀,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往“文化传承与理解”方向发展的语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一切伟大的心灵与生命对话。教师通过这种语用学习与文化理解的过程,带领学生积极地探寻生命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从而让其学会蔑视丑恶、悲悯苦难、赞赏崇高、颂扬正义,并从中认识到“活着”的深层价值。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涵养学生的文化精神,增益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学应立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点上,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将两者融合为一体。语文教学是为生命打底色的学科,这种底色就是积极的文化基因,就是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内在营养。

四、总结

总之,语用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发展语言智慧,提升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厚文化底蕴。语用能力发展,虽然在不同的语用情境中侧重点不同,但其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交融一体而非彼此割裂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最基础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出发,目的是让学生长远地、全面地发展,使学生成为真的人、善的人,成为具有高远的人生境界的美的人。

[参考文献]

赵长河.语用化语文教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杨桂敏.阅读:迈向审美语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刘云娇.品味感悟 读写结合 内化提升:《四季之美》教学谈[J].语文天地,2020(15):13-14.

胡晓颖.深悟“穷人”至善 细品表达之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建议[J].山东教育,2008(25):26.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语文素养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之我见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