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供给和需求对我国区域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2-06-06 00:20郑宁宁
时代经贸 2022年5期
关键词:门限效应供给

郑宁宁 张 杉

(1.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北京 100049;2.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4)

“十四五”规划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推进互联网赋能区域创新的发展,是提升新时代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着互联网资源区域错配、利用不合理和区域数字鸿沟等现象,阻碍了区域创新的发展。本文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供求水平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在我国区域创新中的作用。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型资源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已经被学者们在大多数领域得到验证。从资源理论来看,互联网被视为资源的一种新形式,具有技术性、公共性、渗透性和网络经济等特征(侯汉坡等,2010),通过糅合其他生产要素实现再创新;岑聪和姜巍(2021)认为互联网所具有的成本效应、联系效应和溢出效应等特性能够大幅降低不同地区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类成本,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从信息流动理论来看,互联网的出现破旧立新,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被替代,全产业链实时网络系统建立起来,成为新经济形态下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引擎。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互联网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微观层面,探究互联网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Kafouros(2006)通过构建C-D函数得出互联网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McGuire等(2012)指出使用互联网进行研发更有助于企业获得前瞻性突破;Audretsch等(2015)发现互联网宽带基础设施的建立有助于创新活动,互联网在企业生产和创新方面发挥了知识溢出效应。二是中观层面,探究互联网对于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韩先锋等(2017)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认为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调节,互联网的动态溢出效应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得到强化;惠宁等和刘鑫鑫(2020)以2005-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得出互联网普及和互联网资源建设能够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现有文献在互联网影响创新能力的机制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对互联网发展水平的衡量大多集中在互联网的普及率或使用率等单一视角,鲜有学者从互联网供求水平的双重视角给出分析。本文的研究特色可以归结如下:在理论层面上,从互联网供给和需求的双重视角入手,阐述区域层面互联网供求水平与创新能力间的关系;在实证层面上,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互联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探讨其中的线性关系和区域异质性特征,设立研发投入与互联网供求的交互项来考察其调节作用,同时构建门槛模型来检验互联网供求与区域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分析其对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门槛特征。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运用互联网覆盖广度和互联网使用深度两方面来度量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互联网覆盖广度能够衡量当地互联网资源供给水平,互联网使用深度是当地互联网需求维度的体现。本文将从互联网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维度剖析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给出研究假设。

互联网使用深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关系。一是使用互联网增强了信息扩散效应。互联网问世后,信息的传播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实时的跨区域传播(张云,2018)。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壁垒,大大削弱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可以更为便捷地传播和接受各类信息,实现科创活动中的即时交流,提升了创新效率。二是使用和普及互联网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更为迅速与便捷,且不存在知识传播的边界,打破了传统因时空因素所带来的知识壁垒。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互联网需求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覆盖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关系。互联网具有资源可用性和创新性,其所覆盖的地区可以极大降低区域创新成本,互联网凭借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区域创新活动的搜寻成本、调整成本、代理成本以及享用成本。互联网平台通过极低的成本迅速汇集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区域创新提升的重要要素,使得关键要素在短期内实现聚合,将科技成果实现短期内的商业化,进而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互联网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渗透性,在互联网高度覆盖的前提下可以迅速实现无缝“嵌入”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通过数据平台的观测可以实现“零库存”等新型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效率,使其能够更为迅速地推广新产品。因而,本文提出假设H2:互联网供给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随着互联网普及范围的扩大,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知识和创新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速度也越来越快,信息壁垒最终被打破,各行各业人士都加入到互联网中来,形成了开放式创新网络,互联网的信息扩散效应得到实现,并在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中达到最大。互联网作为一种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一样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的现实规律,它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也需要一定的配比才能发挥作用(霍丽、宁楠,2021)。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线性影响。

模型构建

(一)变量度量和数据说明

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不同学者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共识为区域内的创新主体通过创新要素的投入进而生产出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本文采用各省专利申请数作为区域创新能力(innov)的代理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门槛变量):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互联网覆盖广度和互联网使用深度分别用来衡量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其中域名数、网页数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的覆盖广度,但由于这些指标本身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且在我国的实际普及率还较低,所以其单纯的数量增长并不能代表互联网水平实质性的发展。本文以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衡量互联网覆盖广度作为互联网供给的代理变量,而互联网需求的代理变量使用互联网普及率。前者能够体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后者则反映了地区互联网使用状况。

控制变量。本文涉及的控制变量包括:①人力资本(edu),人才要素在区域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采用Barro(2001)等学者的做法,取各省域人口平均教育年限作为代理变量;②研发投入强度(rd),研发投入是创新活动中重要的资本投入,故将其纳入模型;③市场化水平(mket),市场化是企业能够自由竞争、创新的前提,市场化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强;④知识产权保护程度(ip),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能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产出的优化配置;⑤产业结构(struc),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创新发展发挥基础作用。

为了保证变量指标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我国除港澳台、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2006-2017年的相关数据,因此具有典型的面板数据特征,表1为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及数据来源。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及数据来源

(二)实证模型设定

由于区域创新能力同时受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研发投入的影响,因此基于创新生产函数建立公式(1)和公式(2)描述互联网发展水平、研发投入,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兼顾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其他区域特征变量,采用省份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即:

其中,i和t表示省份和时间,μ和λ分别指省份和时间固定效应,lninnov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对数,lninternet是区域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的对数,lnrd为研发投入强度的对数,ε为随机干扰项,controls表示上文提及的控制变量集合。为了考察研发投入强度的调节作用,构建了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研发投入强度的交互项lninternet*lnrd。

参考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门限模型,本文构建非线性门限模型进一步检验互联网供需和区域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lninternet既是核心解释变量也是门槛变量,y是所求的门限值,I(*)代表指示函数,当括号内的条件满足时,取值为1,否则为0。

实证结果分析

(一)互联网供求水平对区域创新的线性影响估计

1.基准回归分析。通过Hausman 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表2汇报了基于公式(1)和公式(2)回归的互联网供给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及两者交互项对区域创新影响的估计结果。为了克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本文报告的标准误为基于省域层面的聚类稳健标准误。

在基准回归结果中,表2的(1)(2)和(4)(5)列显示,加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控制变量不影响回归的显著性,证明互联网供求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初步验证了假设H1和H2;第(2)和(5)列中,互联网供给的回归系数(0.672)和需求的回归系数(0.514)都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互联网供给水平提高1%可以明显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0.672%,互联网需求水平提高1%可以带来区域创新能力提升0.514%;第(3)和(6)列报告了互联网供给和研发投入强度的交互项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研发投入强度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也都显著为正,表明相对于研发投入强度较低的地区而言,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研发投入强度较高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更大,即高研发投入强化了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表2 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

2.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囿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在地区上存在明显的先后次序,我国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创新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将进一步检验互联网供求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异质性效应,根据经济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将我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比较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区域特征差异的回归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创新水平,其中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作用效果更大,这说明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提供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并且激发地区对于互联网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当地区域创新水平,同时东西部地区互联网需求提升所带来的创新溢出效应显著高于互联网供给;而中部地区互联网供求水平的两个指标皆不显著,这说明当前中部地区并未很好地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区域创新红利,这可能与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有关。一方面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对于互联网使用深度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西部地区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够获得更大的边际效益;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和企业创新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互联网发展推进带来的边际效益有限。第二,从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研发投入强度交互项系数可以看出,只有东部地区的两个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强度大,并与互联网发展融合较好,因而能对当地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互联网供给和需求水平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估计

1.门限模型检验及区域分层。本文进一步检验互联网供需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非线性关系,采用门限模型检验假设H3。在进行门限回归前,先对是否存在门限效应进行门限模型检验,并判断相应的门限个数与门限值,门限检验结果见表4。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互联网需求水平存在双重门限,其门限值分别为-0.772和-0.464;互联网供给水平则只通过了单一门限检验,门限值为6.349。

表4 门限模型检验

根据门限值的不同,可从全国范围来区分互联网供给和需求的不同层次。互联网需求水平划分成低需求、中需求和高需求三个层次;将互联网供给水平分为低供给和高供给两个层次。以2017年数据为例,从表5可以看到仅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6个省市在2017年达到了互联网高需求度的状态,其余24个省份大多处于中、低需求度状态;而在互联网供给方面,除了青海和宁夏两个省区以外,其他所有省份都跨越了第一门限,迈入了高供给区间。

表5 互联网供求水平的区域分层

2.门限回归结果分析。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从全国层面来看,当互联网普及率处于区间(0,46.2%]即低需求状态时,其影响系数为0.548且显著,说明互联网需求水平对区域创新发展在第一门限区间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当互联网需求程度提高1%,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0.548%;当互联网普及度处在(46.22%,59.30%)区间时,互联网需求的影响系数为0.706且同样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当互联网普及率位于(59.30%,100%)区间时,影响系数为-0.076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尽管存在显著的第二门限,但互联网需求在该区间内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因此,互联网需求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线性影响,证明假说H3成立。

表6 门限回归结果

在互联网供给方面,当宽带接入端口数小于571.6万个时,其估计值为0.582,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宽带端口数每提升1%就能带来0.582%的创新产出;当宽带端口数大于571.628万个时,互联网供给的影响强度为0.615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供给水平的增加,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同样水平的资源投入能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出,互联网资源量与区域创新能力间不再呈现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更为复杂全面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说明假设H3成立。

结论及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联网供求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一是互联网供给和需求对区域创新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互联网需求的创新溢出效应更高,而研发投入强度对互联网供给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研发投入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能间接带动区域创新;二是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三是互联网需求水平与区域创新间具有显著的双门限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呈现逐级递增的特点,互联网供给与区域创新间具有单门限效应,随着互联网资源水平的提升,其创新溢出效应越强。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从互联网供给的角度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一方面,目前我国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供需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因而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互联网发展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互联网技术创新领域,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还存在很大的空缺,鼓励社会各经济实体加入投资,共同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同时,需要加快推动5G建设,尽快搭建5G基站,逐渐消除网络覆盖盲点。

第二,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深度使用,提高全民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有持续的积极效应,但目前互联网的普及规模与使用深度还存在一定局限,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济等水平较低,总体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地区。政府应该加快全民的互联网基础知识教育培训,打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同时可以加快互联网与各类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带动城镇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

第三,因地制宜实施动态化“互联网+”策略,各省区市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互联网发展水平建立有利于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努力缩减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间由于历史、经济、政策等原因互联网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帮扶政策,进一步推动当地互联网与各类产业深度融合。东西部地区应该抓住自己的互联网发展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进一步加快当地基础设施的构建,搭建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

第四,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构建良好的人才培育体系,促进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同时加大互联网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大越能激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应该尽快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为研发人员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猜你喜欢
门限效应供给
基于规则的HEV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随机失效门限下指数退化轨道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死海效应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