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何以流行

2018-01-24 03:44邱洪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使用量供给侧报纸

邱洪瑞

2016年12月,“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供给侧”一词位列榜首。什么叫“供给侧”?它是如何从—个低频词变得红极一时的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了该词,“供给侧,指国民经济中供给的一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大多来源于网络的流行语不同,“供给侧”本是经济学术语,长期以来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到最早的报纸用例出现于2002年:

(1)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推行清洁生产主要采用的是供给侧(supply-side)推动机制。(《中国环境报》2002年1月7日)

(2)从供给侧来看,一些大型企业的自备电厂分割了一块不小的电力市场。(《中国电力报》2002年12月12日)

当年“供绐侧”报纸用例我们只检得以上2篇文章,其后直至2008年该词的年用例均未超出10篇,而2016年使用该词的报纸文献竟达到了71727篇。据中国知网,2009年以来“供给侧”一词的报纸使用年篇数如下所示(2017年的统计截止于9月16日):

2009年,13篇;2010年,24篇;2011年,41篇;2012年,39篇;2013年,92篇;2014年,172篇;2015年,2704篇;2016年,71727篇;2017年,57681篇。

总体上看,“供给侧”的使用量是逐年上升的,2013年、2014年增幅明显,说明在中国经济增速渐渐放缓的背景之下,“供给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15年“供给侧”的使用量开始井喷式增长,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重要讲话密切相关。这一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供给侧”一词旋即走红。这一点可以从“供给侧”一词在2015年11月10日前后报纸使用篇数的对比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当年11月10日之前10个月仅152篇,之后短短51天即达2552篇。总书记高瞻远瞩,一下子点燃了民众的激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人心,唤起了人民对社会前景的美好期待之情。

“供给侧”一词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与它同义的有“供给端”,与它相对的有“需求侧”“需求端”,例如:

(3)由于铝价一直维持高位,利润丰厚,各企业均加紧甚至超负荷生产,造成供给端增量增加。(《中国证券报》2017年9月13日)

(4)从供给端整顿奶粉市场,提高食品供给质量,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保障奶粉供给安全。(《中国食品报》2017年9月13日)

(5)需求侧管理和扩大需求已不再是或不应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战场。(《北京日报》2017年9月11日)

(6)通过线下服务中心“三化”服务,直接切入交易与金融,实现需求端资本与项目的有效落地。(《农民日报》2017年9月12日)

不难发现,“供给侧”与“供给端”是完全同义的,它们是语词创生时产生的同义词,在语言生态中其实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竞争的?“供给侧”的爆红又给二者关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据中国知网,“供给端”报纸用例比“供给侧”的还要早两年:

(7)把握住“商务”的两端——供给端(出版社)和客户端(读者),再用互联网的优势手段,就能做到健康的电子商务。(《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0日)

(8)知识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对彼此的认知不同,过度的期望,往往是失望的开端。(《中国经营报》2001年11月13日)

从报纸文献的年使用篇数来看,其实“供给端”在多年内一度压倒“供给侧”。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2009—2014年这两个词的报纸文献年使用篇数按“供给端供给侧”模式依次对比如下:44/13、60/24、159/41、317/39、582/92、892/172。“供给端”的报纸使用篇数历年均比“供给侧”高出一倍以上,其中2012年“供给端”篇数是“供给侧”的八倍。但此后情况发生了逆转,2015—2017年(截止于2017年9月16日),“供给端/供给侧”报纸年使用篇数比分别为:1276/2704、2616/71727、1518/57681。数据表明,近两年来“供给侧”的报纸使用篇数比“供给端”高出已达数十倍;2016年《现代漢语词典》修订,收录“供给侧”而未收录‘供给端。

“供绐侧”实现逆转的节点和直接原因不言而喻,那么,在自由竞争的若干年里,“供给侧”为何不敌“供给端”呢?由于二词的语义内容、语体色彩完全相同,我们就只能从语音形式入手去寻找原因了。作为声调语言,汉语在使用中比较重视词语的平仄格式调配。“供给侧”是“平仄仄”式,“供给端”则是“平仄平”式,可见后者的声调是完全平仄相间的,给人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单独读起来更加顺口一些,也就更易于识记,2015年之前使用率较高就不难理解了。如今在社会大环境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供给侧”已经占有绝对优势,“供给端”命运会怎样呢?首先,“供给侧”一词走红会带动相关词语绝对使用量增加,“供给端”并没有消亡的迹象。据中国知网,“供给端”“需求侧”“需求端”2016年和2014年的年报纸使用篇数对比如下:2616/892、4683/505、2492/1102。三个词的使用量都有大幅增加,其中“需求侧”因与“供给侧”用字相应,增量尤大。其次,在语用方面,交错陡用“供给端”“需求端”等词语可避免行文单词“供给端”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例如:

(9)楼市迎新一轮调控,或从需求侧转向供给端。(《武进日报》2017年7月13日)

(10)聚焦需求端,发力供给侧——双塔区“四结合”提高远程教育实效性。(《朝阳日报》2017年4月19日)

在句子层面,语素“侧”与“端”交替使用,使语句富于变化、更加流畅。说明“供给端”“需求端”尽管未被收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却仍在当代汉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来源于经济学术语的“供给侧”,体现了流行词语得以流行的一般规律。其一,“供给侧”的流行深受模因规律的支配。它因习近平总书记筹划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指导重组生产资料进行全面改革的重要讲话而广受重视,切合社会发展,合理、时尚、权威,而成为人民大众普遍模仿的“模因”,于是战胜了同义词,使用量暴涨,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其二,“供给侧”一词学术范儿十足,高端大气,迎合了人民大众关心国家未来走向的社会心理。与普通流行语大多关注现代人个体、张扬个性不同,“供给侧”改革关系国计民生,让人耳目一新,代表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人们非常乐于接受和使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供给侧”一词的流行也会从语言文化的层面营造深化改革的社会氛围,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使用量供给侧报纸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2020年 宽带订户月使用量将创新高
确实不容易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