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琼 沈晓英
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的学习中,大体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第一阶段,纯粹议论,以区别于初中的记叙文写作,然而800字多为观点反复,少有针对性;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典型的议论文,约略明白论据,尤其是使用例子是增强议论文说服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例證法较之其他论证方法更容易操作,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开始大量使用例子,然而材料论据积累的欠缺、使用的不得法,不仅不能通过材料论据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反有画蛇添足、不知所云之感;第三阶段,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入了彻底迷茫时期。
一、学生写作现状
基于学生的写作现状,我们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材料论据的运用作了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以叙代议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比较熟悉记叙文的写作,所以在运用材料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将论据写得如记叙文一样情节生动、描写具体。
【例文1】
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决心要做好一件大事时,万不可忽视其中的每个细小环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保证细节的完美,才可顾全大局。
国王查理三世和公爵准备拼死一战,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进行战斗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一个马夫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铁匠埋头干活儿,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铁匠本准备砸钉子将最后一个马掌钉好的,但在马夫的催促下,只好将马掌挂在蹄子下。两军交锋了,查理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指挥士兵迎战敌人。远远地,他看见在战场另一头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快速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他还没走到一半,那只挂着的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纷纷转身撤退,公爵的军队包围了上来。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丧失在一个马掌上,这便是忽视细节的惨痛代价。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只有那些能够发现细节、重视细节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在上述例文1中,我们看到论据的叙述极尽能事地生动具体,事件的前因后果,开端、发展、高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事无巨细,展开描述,洋洋洒洒,一个论据写了半篇文章。
2.启说自话
作文中的材料论据与学生自己提出的论点关联不大,论据的叙述没有重点或者叙述重点与论点脱节,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常提及的例论缺乏一致性的问题。
【例文2】
勇敢是人们在面对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力量与精神。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赴秦,在秦王想要夺璧时,他誓死与璧同进退,这便是一种勇敢;廉颇在与蔺相如争斗时,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决然负荆请罪,这也是一种勇敢;屈原受冤而投江,这更是一种勇敢……他们都是勇者,有勇且有谋。唯有有了勇气,才能有走下去的动力;只有拥有了一颗勇敢的心,我们才能挑战未来,否则只会永远停留在原地。
在例文2中,学生对“勇敢”的解读是“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力量与精神”,勇敢带来的结果是“成功的喜悦”。然而,论据中廉颇的行为不可谓不勇敢,但我们读到的是面对“过错”;屈原“受冤而投江”,这难道是源于勇敢的力量?三则论据对于“勇敢”的结果叙述得都比较模糊,且与“成功”“喜悦”大相径庭,论据与论点之间对应关系薄弱,难以自圆其说。
3.鹦鹉学舌
此类情况中,学生知道要紧扣观点对论据作简要叙述,但苦于不知如何展开,只能在叙述中机械地重复观点,来显示自己是围绕论点使用论据。此类叙述因为缺乏论据的个体特征,类似于贴标签,因此说服力也偏弱。
【例文3】
当黑云积压,暴雨袭来,如何才能突围前进?答案只有一个,即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前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置身于清朝末年的谭嗣同勇敢行动,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黑人马丁·路德·金带着一颗勇敢的心,振臂高呼,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女画家弗里达勇敢地面对病痛的折磨,在画布上留下她永恒的美丽……人生漫漫,总会遇到种种困境,而只有凭着一颗勇敢的心,才能最终排除万难,抵达光辉彼岸!
在例文3中,学生一遍遍地重复“勇敢行动”“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勇敢地面对”,但是论据中谭嗣同、马丁·路德·金、弗里达三个不同个体“勇敢”的具体表现都没有呈现,纯粹套用“勇敢”这一概念,空洞无物。
二、课堂解决方案
针对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材料论据的使用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在议论文训练的系列课程中设置了“议论文中材料论据的叙述”这一节,希望通过针对性学习和练习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难题。课堂设置如下:
第一步:出示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材料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相关性的问题。
【比较案例】
A与B,哪一段写得更好?
A.细节决定成败。古代征战连绵,士兵死伤无数,可是历史上也有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四万大兵逼退的事例。这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城内只有寥寥几千兵力,却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大开城门,并亲自带上书童上城楼抚琴,使得司马懿因而在城外不敢进入,并草草收兵,恐有埋伏。诸葛亮因早早摸清对方性格布下局,从中不难看出,细小的事却决定了成败啊!
B.细节决定成败。空城计中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司马懿的四万大兵逼退。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注重细节:藏起旗帜,大开城门。自己穿上鹤氅,戴上纶巾,带着两个小书童到城楼上弹琴,甚至还点起檀香。试想,假如有一个书童露出了慌乱的神色,假如他自己的纶巾系得不端正……任何一个环节露出了蛛丝马迹都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诸葛亮的胆大心细不得不让人佩服,正是这样才骗过了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获得了胜利。
学生能够意识到B更好,B文中“藏起旗帜,大开城门。自己穿上鹤氅,戴上纶巾,带着两个小书童到城楼上弹琴,甚至还点起檀香”是針对论点中的“细节”展开的叙述,而A文中只是叙述了“空城计”,“细节”两字毫无体现,甚至有同学提出“生性多疑”“不敢进入”“恐有埋伏”等词,更能论证“知己知彼”的论点,与本段论点明显不合。学生在案例比较中开始形成论据叙述需要围绕论点展开的意识。
第二步:出示范例。强化围绕论点叙述论据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范文1,通过寻找论点,圈划论点中的关键词语,阅读并对照论点关键词圈划论据叙述中的对应内容等步骤,学习论证比较有效的议论文段中材料论据的叙述方法。
【范文1】
舍,是舍眼前的利益;得,是得长远的回报。丁肇中在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工作时,待遇优厚。但他意识到做杨振宁的助手其实缚住了自己发展的可能,于是毅然前往欧洲打天下,发现了奠定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础——J粒子。如果丁肇中没能舍下薪金和工作环境,他的名字又怎能与杨振宁并驾齐驱?伟大的科学家,通常都懂得:适时的“舍”,卸下名声、地位、财富等包袱,思维才能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开拓出学术领域里新的天空,而先前所“舍”,正是以后所“得”的附加值。
范文1中,论点是“舍,是舍眼前的利益;得,是得长远的回报”。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是“舍(眼前)”“得(长远)”,而在“丁肇中”的论据叙述中,“舍(眼前)”对应的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工作时,待遇优厚”“做杨振宁的助手”,“得(长远)”对应的是“毅然前往欧洲打天下,发现了奠定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础——J粒子”,整个论据的叙述简洁明了,又完全围绕论点展开,毫无赘言。
第三步:模仿巩固。学生根据之前教师的示例,对范文2自行重复步骤二的相关圈划,加深印象,小结归纳材料论据叙述的方法。
【范文2】
懂得放弃,就要懂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人生苦,我们是要在盲目地追求中庸碌一生,还是坚定地放弃那些别人眼中的光环,以及给自己套上的牢笼,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成功总是要有选择与放弃,真正的获得便在于选择了自己理想的路,并坚实地走下去。曾经,一个出身法国皇家的皮匠放弃了宫廷奢华的生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如今他的名字路易·威登已成为一个奢侈品帝国的神话。曾经,有一个职业经理人放弃了微软与谷歌全球总裁的职位,去建立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工程,如今“李开复”这个名字和他说“世界因你而不同”让人更加心生敬仰。的确,“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只要找准了自己的方向,何必求繁求多,何必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眼里的光环?放弃不适合你的那些,去追求真正的理想,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是最饱满,最丰厚,最灿烂夺目。
第四步:方法归纳。根据上述范文的学习揣摩,归纳材料论据叙述的方法:(1)简洁叙事,紧扣分论点中的关键词展开例证,无需枝枝节节;(2)论点中的关键词要有具体所指,不可简单重复。
第五步:写作练习。以上几步只是范文学习和方法归纳,还属于理论指导的层面,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和消化,所以课堂最后以“勇敢的心”为话题,要求学生使用恰当的材料论据写作一个议论文片段。
在课堂学习、写作练习、反馈修改之后,笔者可喜地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材料论据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很好地避免了论据使用中长篇大论式的记叙文写法,也解决了自说白话、叙议无关和无话可说、简单重复两大误区,向写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