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价值再认、学理澄清与实践转向

2022-06-06 13:25陆云峰
江苏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

【摘 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需要优化作业的设计,我们要对为什么设计作业有明确认识。作业设计要遵循六个原则,即一致性、针对性、选择性、情境性、多样性和可测性。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教学,优化评价,实现课后作业与课内作业一体化设计,课后作业与下节课的预习作业综合性设计,定量作业与定性作业交叉设计,以及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的协调设计。

【关键词】作业设计;价值再认;学理澄清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4-0036-04

【作者简介】陆云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300)副主任,高级教师。

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积极应答,更是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设计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被窄化”甚至“被忽视”的问题,以至于大部分教师认为作业的主要作用就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于是一味地追求作业总量和时长,一味地强调“反复训练”“刷題巩固”,进而造成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因此,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关键在于通过设计让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一、 价值再认:作业为什么要设计

教师是设计师,这一点我们从来都不否认。教师走进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全程、全方位设计,都会思考几个问题:“教什么”——对教材的解读;“教到什么程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怎么教”——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得怎么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思考:“学什么”——对学情的分析;“怎么学”——对学习方式的预设;“学得怎么样”——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就有了课堂教学的路线图,就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作业同样需要设计。作业的呈现方式、呈现内容、呈现形态等,既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功底,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学科理解。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不是“不布置作业学生就没有负担了”,也不是“只要给学生作业就是给学生负担”。因此,今天我们谈作业设计,需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作业?作业的价值在于对新授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作业的必要性。根据知识遗忘的科学规律,有必要对相关新知识及时复习,以使学习者强化对知识的掌握,而复习的主要形式就是作业。同时,作业有助于学习者在离开教学情境时,将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再一次运用到解决新的问题中,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而形成“带得走的能力”。因此,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完成作业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内化的重要过程,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二个问题,作业为什么需要设计?每一门学科教材都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统编版教材,在体现“人文主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每一章节、每一知识点后都有相应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个逻辑体系。对这些练习题,学生能不能完成、能不能举一反三,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练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的设计,具有普适性、基础性的特点,并不能满足“这一个班学生”“这一群学生”“这一个学生”,当然也不能满足“这一个教师”“这一节课”的要求。因此,面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情境,执教者需要在练习题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设计更适合、更贴切的作业,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业不仅发挥着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育人的功能。“双减”政策的出台是站在国之大计的高度,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提出来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学校的科学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学会到学好的过程,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理澄清: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力图通过课后作业来弥补,导致作业的数量过多、质量低劣;二是教育内容的非正常竞争,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对作业没有进行统筹,作业布置仅仅根据教师的“心情”而定;三是以“刷题”为特色的题海战术仍然存在,以作业数量求教学质量的思想根深蒂固;四是对学生的作业缺乏科学管理,特别是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甚至将作业作为对“不自觉学习”的学生进行处罚的手段。教师缺乏作业设计的意识,往往将大量现成的教辅资料作为作业的主要来源,从而造成作业设计随意性较大。因此,对于作业设计,教师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设计原则。

一是一致性原则,忌“贪大求全,离‘标’万里”。作业的设计不能离开“这一节课”“这一单元”,尤其不能离开“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随意拓展和延伸。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一一对应课时的教学目标,依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看看教学重点有没有完成,教学难点有没有突破;需不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补练,以及对难点部分进行巩固。如2017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对课程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总目标、内容标准、学业质量要求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不能随意提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难度,要通过对作业的设计,实现教学、练习和考评的一致。

二是针对性原则,忌“机械练习,忽易忽难”。作业的科学设计需要教师对学情有敏锐观察与准确研判,要聚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作业设计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不做也会的不要设计成作业”,避免设计简单肤浅、机械重复的作业,以免引起学生的“无所谓”“不值得做”的乏味心理;二是“一做就会的不要设计成作业”,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现,避免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设计成作业,以免让学生形成“惰性思维”;三是“再怎么做也不会的不要设计成作业”,不要设计“繁”“难”“偏”“怪”的题目,避免因为某一部分甚至某一个学生的超常学力,而罔顾全体学生的承受能力,进而让大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三是选择性原则,忌“千人一面,不分伯仲”。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同样适用于作业设计。教师需要设计弹性作业,以目标为导向,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如在语文学科的作业设计中,对于生字词、必背篇目的书写,不应非常明确“抄几遍”,而应明确“写准确”“写美观”等底线要求,让学力稍差的学生有“勤奋刻苦”后的“豁然开朗”,让学力较强的学生有“自由生长”的“海阔天空”。

四是情境性原则,忌“素未谋面,纸上谈兵”。学生在写作业时最缺乏的就是“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课堂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内容,将问题置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中,让学生做起来有亲切感、生动感。特别是“作业纸”的设计,要能够依循教科书的编排特点,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如作业导语、重点提醒、难点提示、方法小贴士等,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有课堂学习感。避免给学生呈现从未见过的学习内容,即使要呈现,也一定是基于新学内容基础上的原创题。

五是多样性原则,忌“冷面孔,生面孔”。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学会将课堂中的题型、例题等练习形式“换个马甲”,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不能把参考资料中的作业原封不动地“传”给学生,特别是不得将各种未经学校审核过的“练习册”“题库”等,以某页到某页的作业方式布置给学生。作业要有设计感,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变化作业的呈现方式。

六是可测性原则,忌“目标不清,效果不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每一项作业都要有作业质量检测的标准,以及可供测试的工具。既可以让学生对照作业目标,借助测试工具进行自评,也可以让教师和同学进行“他评”,让每一位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最好能教给学生“自评”的方法,比如数学学科中计算题的“检验”,语文学科中词语抄写的“比对”等。

三、 实践转向:如何进行作业的科学设计与评价

一是深研教材。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唯有对教材有“通体透明”的认识,才能提高教学的精准度。要深入了解“这一课”,对教学文本进行“穿透式”的解读,了解“这一课”在单元体系中的位置,了解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之间的链接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更要寻找教学的突破点。要全面了解“这一本”,对教材体系进行“纵向式”的分析,了解“这一单元”在“这一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前后单元的关系,明晰“这一册教材”在这一学科体系中的位置,聚焦具有重要价值的“大概念”,并形成“这一册教材”中知识点的网络结构图。要深刻洞悉“这一学科”,要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明确每一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实施策略,为教学做好准备。

二是精准教学。以学为中心,实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的质效。教师要精心备课,定标施策。教学目标要适切,不能贪大求全,试图通过一节课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凝练成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核心问题,并以此形成具有相互关联的问题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精准教学的关键在于“一课一得”,一节课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提升。无论哪一门学科都要围绕单元的某一学科要素,既要在教学中重锤敲击,也要聚合学科诸要素,让学生在“点”的突破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感受学科的魅力。

三是科学评价。学校要走出教育“内卷”的窠臼,就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尤其要淡化“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取向。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要有高站位、大视野,要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双减”政策中提出的减少考试次数、杜绝按分数排名等,目的就是要让学校回归育人初心。对学生的评价要少用横向评价的方式,多采用纵向评价的方式,要细心观察学生个体的成长轨迹。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评价的重点。

四是巧妙设计。第一,课后作业与课内作业一体化设计,将课后作业作为课内作业的有效补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连续性。第二,课后作业与下节课预习作业综合设计,实现课与课的有效对接。课前预习是现代课改的主要环节,作业设计要能将课后作业与课前作业巧妙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作业”的感觉,以免给学生造成一个学科两次作业的心理负担。第三,定量作业与定性作业交叉设计。定量作业,即控制作业的“数量”,是解决“过重作业负担”的前提。作业最适合的数量就是要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控制量的同时,要明确作业的要求,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质”是作业设计的重點,布置的每一道题要能够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五是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的协调设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其作业设计也应该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的协调。新授课前,我们提倡设计“非书面作业”,让学生在有方向性的指导下学习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在“陌生感”中发现知识的奥秘,避免“新知识”带来的认知盲点。新授课后,我们提倡设计“书面作业”,将知识点再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便于学生对新知有完整认知。复习课、练习课,我们提倡设计“书面作业”,对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设计针对性的作业。试卷讲评课,我们提倡设计“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方式。既可以用“书面作业”的方式,整理“错题”,发现“金题”,也可以用“非书面作业”的方式,回过头去“阅读”试卷。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
浅议初中数学的发展性作业设计与应用
中职德育课程作业的设计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