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兴趣之篙,向名著最精处漫溯

2022-06-01 21:26张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原著名著

张杨

摘 要:阅读古典名著对于提升学生文学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会改编或节选中国古典名著的有关章节,让小学生能有濡染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本文就小學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谈了几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摒弃细大不捐,引导学生于教材文本最精处感受原著之美,让学生感受经典、阅读经典、热爱经典。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名著 兴趣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8.012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气势恢宏的《三国演义》,英雄悲歌《水浒传》,描绘科学文人图谱的《儒林外传》,“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红楼梦》……它们个个都是我国几千年璀璨文学历史的颗颗明珠,无论是从体裁上、写作手法上、语言表达上特别是人物刻画和描写上都各具特色,丰富地呈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色。

将它们的精彩片段引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让小学生有了“走近”中国古典名著的机会,进而才会有“走进”中国古典文化的可能。然而,该类改编或节选古典名著的文本“如何教”“教什么”,是许多教师的疑惑,也是本文要解决的难题。

一、古典名著改编类文本教学的现状

1.名著改编掐头去尾,缺少情节的连贯性,不利于人物主要形象的把握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为例,本篇文章改编于《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文本仅以“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编者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前两次刘备至茅庐的经历,着重刻画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其中对于著名的“隆中对策”也是寥寥数语加以概括,故而课堂上有学生好奇提问:“天下有本事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刘备非要在诸葛亮这一个人身上耗时间?”而在原著中为卧龙的治世之才有几次铺垫,故而刘备非他不可,即使两次扑了个空,也没有放弃。所以改编时为了突出刘备求贤若渴,自然就削减了对诸葛亮的笔墨,学生对于诸葛亮的认知也就缺了一个角,只能在模模糊糊中知道诸葛亮好像很厉害。

2.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内涵理解不深入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足,所以在面对文本的深刻内涵,往往不能深入挖掘,只能流于表面。如编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的《两茎灯草》一文,虽然这是一篇很有批判意味的小说,但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批判远隔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远远不及思考“为什么其他人都不了解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的意思,唯独赵氏能理解”这样的人文情怀有意义。

3.教师个人对原著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笔者曾听过有教师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该教师是这样评价王熙凤的:“《红楼梦》中的一个虚伪狡诈、阿谀奉承、炫耀权贵的坏人形象。”然而,王熙凤其人是不能单纯地用“好人”“坏人”来概括的。如果教师自身对于原著的了解不够深入,内涵把握不够透彻,只能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教阅读”,又何谈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古典文化的洗礼呢?

4.课堂时间有限,而名著博大精深

这类文本不单单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其中更加强调的是教师、编者、教材、学生四者之间的对话,尤其是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把握,探知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首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古典文化,叩响名著之门,涵养其文学素养。

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两难境地:一方面面对文本背后博大精深的名著,一方面又受学生阅读能力,课堂时间的双重限制,教师往往会产生两个疑惑“如何教才能不辜负了名著的风采”“教什么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有的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了解一下原著,结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阅读情感体验,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替代学生去体验文本。

二、该类文本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目标设定要符合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

该类文本的教学目标既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古典文化知识,阅读水平,也要考虑学生可能会达到的阅读及语言能力,让他“跳一跳”就能够着。例如特级教师吴福雷教师在2019年3月在和美课堂上教学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他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其中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在自己原本阅读能力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一颗有意义的苹果。

2.是“教阅读”,不是“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古典名著篇幅长,入编教材的只是其中的个别片段或某些章节,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如学了《将相和》,需要了解司马迁的《史记》;学了《草船借箭》,需要了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需要了解施耐庵的《水浒传》等等。这样的编排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给学生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窗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文本的束缚,要让文本成为原著的影子,让学生在体验时又能高于教材。这就需要教师要突破教材束缚,灵活贯穿在文本与原著之间,长文短教,使二者互为补充。

3.教学内容要求精,不求全。在文本最精华处,带领学生细细品读

“‘教什么的问题,必须要首先研究确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教师要发现文本的最精华处,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追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连。02268ECD-DAD8-4907-A172-11582674779C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两茎灯草》,在课文的导读中,已经告诉了学生“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研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三摇头一点头”的细节,让学生把“有钱人”“临死”“晚间”“挤了一屋人”“一盏灯”“两茎灯草”联系起来理解,通过研读故事最精华处,品出严监生的吝啬,一个临死的有钱人,没有牵挂亲人,没有留恋生命,而为两茎灯草耿耿于怀,这样的举动违背人之常情,足见何等吝啬?从而让学生从小中见大,领会到《儒林外史》的讽刺写法。

三、教学策略探究

针对名著节选或改编类的文本在教学中的种种现状,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及听课感受,寻求指向于吸引学生对原著产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如下:

1.回原著进行趣味对比,感受原著情节安排之精巧

前文论述过,该类文本教学的其中一个尴尬就是编者受篇幅等原因限制,只能对原著改编掐头去尾,选择其中一小段故事,却又无法充分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果造成情节不连贯性,学生不明白前因后果,不利于人物主要形象的把握。而教师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往往不能花费太多精力去帮助学生较为细致地梳理情节。

其实,教师可以提前规划一下该片段与原著的教学及学习过程,灵活安排教材的教学顺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原著,再将文本带回原著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趣味,在自我阅读与课堂阅读相结合,让学生更有自信和兴趣去细读原著。

本人为了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三顾茅庐》,在上学期期末布置的作业就是要阅读《三国演义》,并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的版本,学生自己定制阅读计划。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后,为了照顾阅读较慢的学生,将本课的学习推迟到了该单元最后一课,并定期开展“《三国演义》小组读书会”,每一期都会有一个小主题,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最后再将教材改编的《三顾茅庐》,带回学生阅读过的原著中,鼓励学生找不同,学生兴致勃勃地发现在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之前,刘备做的一系列准备活动被教材删去了。原文中刘备是这样准备的“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学生针对刘备这一系列准备活动,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很多学生为删去去这一情节而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这个情节,刚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反映了他求才若渴的心情。

潘涌教授在讲解他的积极语用教育观中曾说:“汉语文教育最缺少的是培养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独立评判能力,尤其是深刻、缜密、严谨的独立评判能力。”虽然学生的语言稚嫩,但可贵的是在评价人物或事件时有其自己的小小评断,通过在与原著的趣味对比中,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了原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精巧构思,树立了学习古典文化的自信,对于原著的阅读也会更有兴趣。

2.取文本关键处趣味细品,感受原著写作手法之精湛,细节处理之精细,语言之精炼

文本閱读教学无须面面俱到,正如前文所说“不求全,但求精”。这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捕捉文本的敏感性,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在反复诵读之中,生成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其有所得。

吴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将二人打斗的部分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该部分,接下来是吴教师非常精彩地范读了洪教头的两次“来!来!来!”一次语气傲慢,一次充满挑衅,通过精彩的朗读,让洪教头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豁然清晰。再由二人比武时的动作描写的笔墨多少进行对比,寻找到矛盾点,也是一处作者细节安排之处,“为什么作者写洪教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的动作,而林冲只用了三个词‘一横‘一退‘一扫”引起学生思考,得出了作者了“反衬”的写作手法,再通过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得。最后,课后作业布置了《水浒传》其他关于“打”的地方,让学生去细细研读。课中的学习与课后的延伸都指向一点,让学生有章可循。

这堂课学生既感受到了“反衬”手法的作用,也领略了原著在写作手法之精湛,细节处理之精细,语言之精炼,又怎么能不吸引他们再“走近”原著,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呢?

3.仿文本趣味表演,感受原著人物刻画之精彩

对于情节有趣,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的名著类文本,我们也可以通过表演情节,帮助学生感受原著人物刻画之精彩,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收录的《三打白骨精》改编自《西游记》。《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小学生最为熟悉的古典名著。虽然学生不一定都读过原著,但基本上都看过以它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动画片,所以学生对于这样的文本,其故事的前因后果都比较熟悉,不用花费太长时间研究,那如何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去了解其中人物形象,将改编文本与原著结合起来,组合成一段完整故事,让学生自由演绎是最好的方法。

在表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展现出白骨精的“三变”狡猾阴险;唐僧的“三责”善良糊涂;悟空的“三打”坚定勇敢。趣味演绎既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在演绎过程中感受到原著中对人物的精彩刻画。学生自然会被能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情节曲折的原著所吸引,迫不及待地“走进”原著进行阅读。

4.借多媒体趣味教学,感受原著之精华

我们结合书面文字进行口头教学时,课堂气氛容易走向沉闷,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不太理想。要想让学生乐于走进名著的课堂,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音频、视频、音乐、图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枯燥的气氛不同,多媒体教学能够从视觉、听觉多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效地吸引学生。”

教师在教学《武松打虎》的片段时,以微视频的方式介绍武松的一生,快捷便利,学生可以对武松这个人物有一个较为概括的认识,在讲解课文时也会减少一些学生对武松的片面认知。继而展示原著中极具典型特征的其他主要英雄好汉,让学生产生好奇,想知道其他人是怎样“逼上梁山”的,慢慢在期待中领略原著的精华所在,要让学生明白欲知后事如何,原著不可不读!这样学生也可能会从读原著,变成乐读原著。

总而言之,名著教学不同于一般文本教学,它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破旧立新,努力探寻出有效的名著教学之路。然而,这条最好最有效的路其实就是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阅读古典名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生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不断融合古代传统文化知识,一点点地去读懂,一点点地去消化,一点点地去成长,这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兴趣能够支撑,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真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才能借这支兴趣之篙,向名著最精处漫溯!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 潘涌、罗丹红《“积极语用教育观”与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研究》2013年第7期。

[3] 雷智斌《小学语文名著教学策略研究》,《江西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21期。02268ECD-DAD8-4907-A172-11582674779C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原著名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拔牙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