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2-05-31 13:29:23李中玉
高考·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李中玉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载体。文中通过分析历史教学的五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参与、提高学生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引领学生发掘历史故事的魅力、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文中结合具体实践,介绍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教学策略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希望能够推动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载体,它既涉及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引导学生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都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本文将从以上五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参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情感体验和参与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通过图像、音乐、影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例如,通过《七七事变》这堂课进行举例讲解。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经过和背景;第二,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第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受能力。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介绍“七七事变”,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或播放一些历史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了解“七七事变”的基本情况。第二,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介绍“七七事变”的发生经过和背景,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七七事变”对中国的影响。第三,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七七事变”为什么会发生?“七七事变”对中国有哪些影响?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回应和补充,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维。第四,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总结“七七事变”的发生原因、影响。第五,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深入了解“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并就“七七事变”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了解了“七七事变”的发生经过和背景,而且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1]。

二、提高学生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和信息,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如图片、文献、音频和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全貌和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分析能力[2]。

以《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这堂课举例讲解。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了解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第二,掌握一定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相关信息。第二,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和信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第三,教师为学生分发相关的历史文献,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献,并找出文献中的关键词和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献的来源、作者、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信息,并让学生了解文献的背景和历史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第四,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哪些方面?这些经济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经济政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

三、发掘历史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故事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发掘历史故事的魅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3]。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故事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同时也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4]。

以《论语》这堂课举例讲解。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了解《论语》中的故事;第二,感受历史故事的魅力;第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介绍《论语》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或播放一些历史图片,让学生了解《论语》中的故事。第二,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介绍《论语》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中国的影响。第三,教师为学生讲述《论语》中的故事,通过语言、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故事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第四,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如何将这些故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我们对这些故事有什么思考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交流中相互受到启发,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五,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对《论语》中的故事及其历史价值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了解了《论语》中的故事,而且也參与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文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文化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同时也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中国传统文化》这堂课为例讲解。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第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第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或播放一些历史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内容,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第三,教师为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通过语言、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第四,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价值;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实联系起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思考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事件的历史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五,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历史价值及其与现实的联系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文化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梳理学生的观点和结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价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内容,而且也参与到文化事件的讨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多样化评价: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作业和考试中,教师可以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讲和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掌握情况。在演讲和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分析学生的观点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5]。

以《中华文化与中国人的情感》这堂课为例讲解。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第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第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第四,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或播放一些历史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介绍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第三,教师为学生讲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内容。第四,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我们如何将中华文化与现实联系起来?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思考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事件的历史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五,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演讲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分析学生的观点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情感的影响,而且也参与到文化事件的讨论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了多个具体教学措施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莹莹.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河南教育,2020(2):103-104.

[2]金国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59-60.

[3]刘超.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浅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4):49-50.

[4]陈丽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3):152-153.

[5]劉丽.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9(1):113-114.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49:44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8:1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8:17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