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蓉
【摘 要】学前教育一定要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强化育人作用,为幼儿的终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对学前幼儿常见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围绕制定规范、营造环境、榜样力量、训练巩固、创新形式、家园共育等方面,就学前教育中落实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家园共育
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前,他们往往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引导,这样能够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综合能力与品质,从而为更好地进入小学乃至终身发展提供基础。加强学前教育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落实,全面涵盖知识教育、行为习惯培养、思想教育、能力培养、道德教育、品格培养等,才能为幼儿的快乐成长、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一、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概述
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即针对幼儿的行为展开教育,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尚未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通过教育对幼儿进行引导,促使幼儿改正错误行为和习惯,让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发展健康心理和健全品格,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相较于讲解式教育,从具体的行为和习惯层面进行教育,能够以较为直观、简单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促使幼儿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要求,在实际操作层面具有良好的实践性。总体来看,幼儿行为习惯教育主要覆盖了品德、生活、卫生以及学习等方面,有助于幼儿正常发育和茁壮成长,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获得健康心理与高尚品格。
二、学前幼儿常见不良行为习惯及原因
(一)常见不良行为习惯
学前幼儿往往存在不少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不讲文明;不听老师和长辈的话;不遵守集体纪律;不热爱劳动;爱撒谎;过于怯懦;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随便翻弄其他人的东西;和同伴相处存在大量冲突与矛盾;不按时睡眠;午觉时间打扰其他幼儿休息;饭前便后不爱洗手;严重挑食;不会自己穿、脱衣裤;不会自己擦便;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不爱翻阅图书;不爱护图书文具。
(二)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首先,天性使然。幼儿年龄较小,对世界的认知不足,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力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幼儿有着贪玩好耍、行为受兴趣驱使等特性,很容易因为天性而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譬如,在没有外界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幼儿往往难以自主形成良好的餐桌礼仪。其次,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家长没有给幼儿做出好榜样、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等现象的存在,容易对幼儿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譬如,父母为了害怕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遭遇危险,便采取吓唬孩子的方式进行教育,很容易导致幼儿出现胆小懦弱的性格特点,使幼儿不敢尝试新事物。再次,社会影响。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大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诸如父母过于溺爱独生子女、幼儿和幼儿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往机会、父母和幼儿相处时间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可能导致幼儿不愿主动和人交流、过于任性和固执、对父母依赖过度等不良行为习惯。最后,幼儿园教育不到位。幼儿园环境氛围过于紧张,教师教育理念过于滞后,教育方法单一低效等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体验,并对幼儿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三、学前教育中落实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合理规范
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多,不可能一股脑儿地要求幼儿在短时间内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了避免出现“狗熊掰苞谷”的情况,教师需要制定明确而合理的规范,对幼儿具体的行为标准进行要求。在明确规范的指导下,可以让幼儿始终对自身行为加以注意,同时为幼儿间的相互提醒、相互约束、相互监督提供支持,让幼儿能够在约束行为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教师则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行为规范》等为基础,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时代发展情况,动态化地对具体行为规范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要重点突出幼儿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并针对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约束,充分发挥规范制度的价值与作用。
(二)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实施行为习惯教育,一定要加强对良好环境的营造。在幼儿园中张贴各种生动、形象的动画标识,如洗手的小兔子,捡垃圾的小猫咪等,通过这些标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幼儿不知不觉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一定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終将幼儿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兼顾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有效构建。物理环境的构建需要以保障幼儿安全为基础,尽可能根据幼儿成长需要以及习惯情况,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导向性标语、物件、器具等,通过显性与隐性的引导强化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更关键的是要营造宽松温馨的精神环境,引导幼儿学会温声说话,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谈话,在日常交谈中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从而为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生活习惯等创造条件。
当然,良好精神环境构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人际关系的构建。一是,构建平等的师幼关系。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教师的巨大影响,这使部分教师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和幼儿相处,强制性地进行教育实践。这样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抵触情绪,相应的教育实效并不好。教师需要主动和幼儿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幼儿相处,并对自身的身体语言动作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尽可能让幼儿感受到平等、和谐与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精神环境并助力幼儿健康成长。二是,构建幼儿之间的关爱关系。幼儿之间会相互影响,良好的幼儿关系有助于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幼儿相互关爱,让幼儿之间产生强烈的同伴情绪、依赖情绪,交流思想与感情,进行帮助与合作,从而促使他们在相互关爱的精神环境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发挥榜样力量
教师需要对自身言行进行规范,坚持贯彻以身作则的基本理念。不管是在日常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中,还是在更加正式的课程教学中,甚至是在自身平常的生活中,教师都需要加强对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进行自我约束和改正,让自己能够真正成为幼儿的榜样。在品德、生活、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教师都要做到严于律己。例如,要想培养幼儿懂礼貌的好习惯,那么教师自身在平常就要遵守各项礼貌行为守则,如早上见到幼儿要主动打招呼并说“早上好”,认真倾听幼儿说话,在口中有食物时不说话等。幼兒看到教师这样做后,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和熏陶,逐步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家长同样应当对自身一言一行加以注意,尽量为幼儿树立好榜样,以免自身的坏习惯对幼儿成长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当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向家长传达正确思想观念,让家长意识到他们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如教师和家长展开合作,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规范,从具体的说话方式、语气以及内容到行为举止、身体动作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规范并加以实践,从而确保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家中都能受到良好熏陶与影响,以榜样力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训练巩固
为了确保幼儿能够在长期坚持中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和巩固。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合理优化行为习惯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一体化、全程化的教育机制,不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在不断监督和指导中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颁发“劳动之星”小红花的方式,长期对幼儿的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并通过反复的训练不断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巩固训练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坚持,并且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双方应当加强观察、监护与管理,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有效把握,共享相应的信息,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加以更正,如果发现幼儿表现良好,则应当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
(五)创新教育形式
通常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绘本阅读、组织游戏、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团队合作、任务导向等不同的方式,在实践中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来看,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幼儿身心特征、幼儿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运用各种教育形式时,教师通常是将正确思想观念、良好行为习惯等融入教育活动,以隐形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不会引发幼儿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也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培养幼儿自己穿衣裤习惯时,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比一比谁能更快更好地穿好衣服,组织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当然,在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显性或隐性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如当幼儿出现不爱洗手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在吃饭前、上厕所后询问所有幼儿:“孩子们,你们把手洗干净了吗?”幼儿每次听到教师的询问后,都会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便会在之后记住洗手。长此以往,幼儿能够逐渐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六)优化家园共育
教师应当主动和家长展开合作,发挥自身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引导家园共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家园共育最关键的在于教师和家长相互交流和分享,从而准确把握幼儿实际情况,了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通过同步协调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及幼儿园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纠正错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借助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如电话、微信、QQ等,也可以传承传统的家长会、教师家访等交流方式,让教师与家长在有效交流中共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加以培养。还可以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活动,尤其要大力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在感受亲情与活动乐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并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所有方面,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和教育,促使幼儿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引导。
【参考文献】
[1]崔素琴.学前教育应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上), 2017(6):105.
[2]吉海英.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探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 2016(3):9.
[3]洪燕飞.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读天下,2017(6):118.
[4]王彩艳.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路径分析[J].青年与社会,202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