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艳秋
【摘 要】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教育改革的一项育人成果。在核心素養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厘清它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的关联,发挥它的育人优势,助力打造立足国际视野,又具中国特色的育人观与课程观。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核心素养;跨界化用;立德树人;生命化美育
纵观中国近代教育史,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新教育改革的一个标杆,它具有普适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民族性的特点,总结与解决了中国近代教育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与弊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叶老的每一种思想理念与教育维度都以“立德树人”为先,关注生命本体,“为人生”而教。叶圣陶教育思想和现今核心素养时代的育人观有很多的契合点,值得一线教师研究与借鉴。
叶老一生非常重视学校中“美”的教育,他提倡并践行在德育、智育、艺术教育、体育中都要渗透美的教育思想。1980年,叶老在《体育·品德·美》一文中阐述了他在体育、德育中渗透美育的思想。体育美是人的内在力量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等特征。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形态、品行与精神维度的美;而美术活动在很多层面上可以再现、彰显、定格、传递这种美。笔者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结合学校“生命化”校园的课程特色,跨界运用叶圣陶教育思想,打破学科壁垒,将体育与美术学科联动,生成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美育新理念与新
课程。
一、审视“叶式”课程关系,对接化用链接点
(一)美术与体育的融合对接
体育和美术都在传达人类内在与外在的美,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是人们不断自我挑战、突破身体极限的运动;体育题材的美术创作,从视觉的角度表现出运动中的力与美、技与艺、勇敢与智慧等,在传播与弘扬体育精神的同时,让大众直观地获得精神与美的享受。
古希腊的青铜雕塑《掷铁饼者》、双耳细颈瓶上表现车手驾驶马匹战车的瓶画……都以艺术的形式彰显着运动之美。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将竞技运动、艺术、品德高尚的公民并列为支持古希腊文明的三大支柱。在他的倡议下,文学、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塑曾一度成为最早的“奥运艺术比赛项目”。艺术项目的奥运赛事在现代奥运会史上举办了七届,表现形式愈加丰富,逐步增加了图形、海报、头饰、浮雕等艺术表现形式。奥运会艺术赛事最终被取消,但艺术家们仍然保持着这份奥运的热情,并从未停止。他们以非“竞技”的方式参与了之后的奥运会,为人们展示视觉盛宴的同时,以更多元的方式延续着“将艺术与体育精神融合”的理想。近代,与奥运相关的艺术设计,如火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场馆、奖牌等,都化瞬间为凝固的永恒,让更多人在艺术中了解、认识、关注并参与体育。
中国体育文化也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体育题材的美术创作担起彰显国家精神面貌、记录体育事业发展、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的重任。”对中国美术而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视觉设计,结合了现代元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灵感,成功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这样的文化输出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也证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增加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美术与文学的融合对接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与艺术相互融合,追求“诗画合一”。古代文人尤其重视诗画的联系与结合,力求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和美术已经成为两门独立且较为完善的学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经常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美术的场景与意境,也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品味当下的文学性。这足以说明文学和美术始终相互联系、相互感染、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在美术与体育融合教学方面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教育思想以儿童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理念指向全人化,如“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以学生为本位”“教材无非是例子”等教育思想关注生本化,人生立足习惯化,这些思想基调指向“以人为本”,强调整体生命培育。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必备的九大核心素养,同时各个学科也明确其学科核心素养。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则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叶老的教育思想与当今核心素养培育都立足于儿童,凭借学校教育促进儿童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学校美育课程化的实践思路可以从美术、体育、语文等多个学科共同开展,立足叶圣陶教育思想,立足地基,放眼顶层,建构生命样态的美育
课程。
二、梳理“叶式”单元框架,厘清化用课程群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叶圣陶先生论学校美育论,大都是与论语文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笔者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联动语文、美术,甚至信息技术等学科,分别针对低中高年级设计了跨学科的主题单元课程群,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律动系列——轮滑、独轮车;阳光系列——晨舞操、课间操、室内操;拼搏系列——篮球、足球、毽球。笔者将“艺术与文学可以传达精神与生命的样态并借以传递与传承”定位整个课程系统的大概念。每个系列根据适应不同学段的学生的问题情境与任务,分解出单元内容与课程形式,整体设计呈现线性与递进式,将碎片化的知识与技能串联在教学情境中,借以对学科大概念进行深度理解。如涉及美术课的课程形式有写生、图形设计、摄影、创意画、海报、水墨、泥塑、绘本等。
以律动系列·独轮车为例,循着这一主题,美术学科着重“以水墨形式如何表现骑行独轮车的感受”为大任务,跨界到语文等科目进行主题单元式课程建构。本主题系列中,美术学科的教学形式以水墨贯穿低中高年级,具有连贯性、单线性,水墨知识与技能化分到不同的年级段中,以此为抓手,展开多元的体验活动,成就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律动系列之独轮车”中低段“有趣的独轮车”,以“独轮车的组成很特別,骑上去有难度吗?如何用美术甚至其他方式表现独轮车及我对它的独特感受?”为问题情境,以“(1)尝试骑一骑独轮车。(2)观察独轮车的构造并用线条的形式表现。(3)以水墨结合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独轮车的个性想法。”为任务驱动,共6课时: 体育(骑独轮车)1课时;美术(写生)2课时;语文(儿童诗)1课时;美术(水墨塑形)2课时。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陶行知语文教育观中提倡的至诚、涵泳的深入体验,以致形成必备的学科品质与学科能力。
三、建构“叶式”育人策略,落实化用素养观
《中庸》语:“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至诚”到“化育”,是滋养而非说教,是浸润而非灌输,是内化而非外铄,是生成而非告诉,也正如叶圣陶先生重视的美育过程,是“生命”教育的过程。笔者结合叶圣陶教育思想以及当下核心素养观制订以下教与学的策略。
(一)习惯常态化策略
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成就美好的未来。例如,低年级用水墨线条塑形,第一课中设计让学生观察笔墨纸砚在桌面摆放的位置,并让他们思考为何如此摆放,并以“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正确的位置”“良好的习惯”对学习心情、效率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低中高的活动探究中,大到听讲、探究、思维的学习习惯,小到物品摆放、收拾整理的行为习惯,重常态与养成,由内到外塑造具备优良品质的时代新人。
(二)涵泳与体味策略
所谓“涵泳”是一种潜心阅读的方法,指读者沉浸其中,把书当水,潜心研读。叶圣陶先生说:“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能得益。”涵泳既是一种读书方式,又是一种审美样式。笔者认为美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写生、美读、吟诵、创作等过程,达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高度统一,在建立表象积累的基础上,驱遣想象,涵养性情,达到至诚与自然之境。
(三)情境与思辨策略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结合学科知识发现、提出、归纳、解决、反思问题,提升思辨能力。如笔者在“拼搏系列”为四年级的学生设计了“对比篮球、足球、排球的异同”的问题情境,学生发现它们除了纹理、图案不同,大小、重量、材质、质感也有所不同,而有些不同是因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等素养得到提升,达到感性与理性的深度理解。
(四)合作探究性策略
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师生合作等形式,利用资料包、自学单、任务单、评价表等教学工具,开展课前资料收集、课堂合作探究等活动。如在六年级的水墨创作课中,笔者设计了一组《自学任务单》,让学生课前结合其中的任务先开放性地探究自学;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总、分享、改进课前的疑问与任务单。这样的探究形式让思想碰撞,让能力
打开。
除以上策略以外,还可以运用因材施教策略、多元展示策略等。无论运用哪种教学策略,适恰的才是最好的,最利于课堂生成与学生成长的才是最好的
策略。
四、落实“叶式”评价机制,优化化用新方向
教学评价机制与课程实施评价机制是课程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评价机制可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教学成果等不同维度设计相对应的评价体系。正确的评价体系才能促成目标的实现。评价学生,不能以正确与否衡量,要关注分层性与开发性,做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是否将所学的内容真正消化,是否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评价教师的教,要立足教师是否善于创设情境,合理运用教学工具,启发、引导学生;是否有学生本位、师者主导的意识;是否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等。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结合成长资料袋、成果展示的形式开展,也可以开展生生、师生甚至家长参与、线上评价的多元评价形式,让师生在课程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有更广阔的共情、反思的空间与机会。
美与爱是叶圣陶先生对生活的理解,造就“健全的公民和完善的人格”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宗旨。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观与我校生命化美育观有着内在与外显的一致性。在核心素养时代,我们需要以叶圣陶教育思想——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作育人的注脚与引领,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与底蕴的新时代美育理念与课程,才能塑造德才兼备的时代
新人。
【参考文献】
[1]任苏民.读懂叶圣陶教育思想里的“中国教育学”[N].中国教育报,2016-09-08(7).
[2]齐喆.彰显拼搏精神 展现力量之美(逐梦70年)[N].人民日报,2019-08-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跨界化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YZ-b/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