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系统评析及应用

2022-05-30 10:48张家波
语文建设·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开发策略

张家波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学习活动,开发策略

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活动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的主体均指向“物”(文本与学科知识)的话,活动系统的主体则指向“人”(学生和教师)。据此,笔者认为活动系统是沟通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助读系统的桥梁。学习活动是教材内容教学化、学科知识素养化的关键。

一、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及外延

学界对语文学习活动内涵理解的变化可以说是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转换的缩影。这种变化,可以从有关语文学习活动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中窥见端倪。一种观点认为,语文实践活动系统过去又称为训练系统,是指教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复习知识,顺利进行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持这一主张的显然是将语文学习活动窄化为课后训练活动,其秉承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体现的是教师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动态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过程。”[1]显然,这一观点拓展了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语文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学后的测试训练行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与情境相关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更加符合当前突出“任务、活动、情境”设计、素养本位的教改潮流。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包括听、说、读、写、品、演、悟等)的一系列过程。语文学习活动要指向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语文学习活动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目前学界关于语文学习活动类型的划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将语文学习活动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体现的是素养取向。这一观点源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的相关表述,他说:“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还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2]二是基于传统语文专业能力理念,从较微观的视角,将语文学习活动分为听、说、读、写等,体现的是能力取向。

活动系统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中。郑桂华表示语文教材阅读单元的学习价值主要取决于两类基本要素的质量:一是单元内学习材料本身的价值,即主要由选文的作者思想和表达水平所决定的选文质量;二是学习活动设计的价值,即主要由编者的编写思想和编撰水平所决定的引导学习的导语、活动等,包括单元导语、针对具体选文的“预习”“思考探究”“阅读提示”等学习活动。[3]笔者认为,常见的语文学习活动除听、说、读、写等外显性行为活动外,还应该包含内隐性的感悟体验活动。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天上的街市》预习提示:朗读这首诗……漫游诗中所描繪的境界。“积累拓展”第一题:朗读这些诗歌,说说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们除了包含朗读活动,还有想象、体会等感悟体验活动。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学习活动分析

1. 学习活动设计的特点

顾黄初、顾振彪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活动练习设计一定要突出学习的重点,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量力性;黄光硕在《语文教材论》中提到,教材实践活动系统要多样化,要切实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有计划性、启发性等。而在实践活动系统的系统化、生活化方面,黄显华、霍秉坤在《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中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比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课程论、教学论专家的观点。

第一,指导性。教材在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上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材中的语文学习活动往往给出了明确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情境的提示,可操作性强。单元导语明确指示了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指向单元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中,“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指明的方法是通过朗读和想象理解选文内涵,并获得审美体验;“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指明朗读方法“重音和停连”;“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指明阅读方法是玩味语言文字,感受修辞的妙处。为了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教材针对单元导语出现的“重音”“停连”等概念,在注释中进行了解释。又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积累拓展”第五题:“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不是爱慕虚荣,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或以前读过的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改写寓言的活动操作提示明确,在刚刚学习完寓言之后,马上让学生选择一篇熟悉的寓言进行改编,学生不仅会读寓言,更会创作寓言,逐级深入学习、掌握寓言这一体裁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从读到写的学习进阶指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不仅要求明确,而且还给予教师和学生明确的实践指引,让学生真正会学、能做。

第二,综合性。一方面,综合性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学习活动融合共生的复合体,具体体现为听说、读写、编演、品悟、体验等活动相互交织融合。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思考探究”第一题:“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此处包含的学习活动既有朗读活动、理解感悟活动,还有表达交流活动。教师在某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围绕某一个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组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比如某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确定了“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能体会文章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配乐朗读”,“用‘春雨图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寻找最喜欢的比喻句,分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运用比喻句进行仿写”。这些学习活动涉及听、说、读、写、体验、感悟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在教学实施阶段,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开展的学习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另一方面,综合性也指学习活动承载内容的丰富多样。也就是说,学习活动不是单一指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某一方面,而是指向多个方面。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提示中,推荐“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此处提示的学习活动,不仅指向比较阅读的阅读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勇于直面挫折、战胜苦难的力量和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人格,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功能。

第三,开放性。教材在知识、活动等内容的编排上更加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成长,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学习空间,避免使教材成为练习的课本。这就使得教材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呈现出更显著的开放性特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的预习提示:“你读过哪些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这一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开放度较大,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这就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创造了开放、宽松的条件。

2. 学习活动设计的不足

第一,活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协调性略显不足。选文、知识、活动等系统是单元的重要构成元素,各系统之间应该保持协调一致。教材在这一点上尚存瑕疵,有些是选文系统与知识系统匹配性不强,有些是单元活动系统内部各活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等。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 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我们可以发现,“快速阅读”与“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因为“联想和想象”更加适合在“慢阅读”中进行训练。本单元共有《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四篇课文。《女娲造人》字数最多,1130 个字;其次是《皇帝的新装》,782 个字;其余两篇均不超过400 字。虽然本单元的选文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有想象,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顶好材料,但是有些篇目却并不太适合“快速阅读”。比如《天上的街市》,这类作品更加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无法体会诗歌的美。《寓言四则》这样的叙事性作品,虽然适用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但是《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种文言故事,又不太适合用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训练快速阅读。毕竟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必定要先将文言转化为白话,快速阅读是比较难的,对刚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更难了。

第二,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间的一致性不足。语文学习活动是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其承载的内容。学习活动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材在这一点上也稍显不足。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积累拓展”第二题:“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该处提示的“分角色朗读”的学习活动就有待商榷。该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体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先年不理解母亲的懊悔。史铁生与母亲的经历是极其特殊的,他们之间的情感含蓄而沉痛,根本无法用言语加以表达。因此,該文不适合用有声语言朗读,而更加适合用心感悟体会。相比而言,该单元第二篇课文《散步》“积累拓展”中的“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活动设置则十分恰当。因为《散步》一文中表现的亲情具有普遍性和日常性,故事场景和人物对话也很生活化,感情易于用有声语言表达,所以朗读活动科学合理。

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与开发策略

1. 依据单元导语,确定重点学习活动

单元导语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纲领,提示了单元学习的总目标,列出了该单元的重点学习活动。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导语:“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本单元中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阅读提示”则对单元导语提示的学习活动作了进一步细化,如表1 所示。

2.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改造预设性学习活动

教材对学习活动所作的预设和提示只是一个蓝图,不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守的教条,教材的活动系统是开放性的。以上述单元导语为例,其中“继续学习默读”只是整个单元阅读活动的总提示,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还得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设计学习活动。比如课文《纪念白求恩》,“思考探究”第一题“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第二题“……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提示的学习活动都是“默读”。但是从这篇课文的“篇性”考虑,有必要对教材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改造,在默读的基础上增设“朗读”学习活动。因为该文在情感基调上激昂有力,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在语言风格上整散有度,学生在朗读中更易于表现,也更利于揣摩。

3. 突出学生主体,设计情境性学习活动

教材突出对活动、任务、情境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因此,语文学习活动也必须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4]。此外,教师也应“从学科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有情境、有价值、有层次、有实效,且能体现语文学科学习规律与学习价值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5]。比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片段(详见表2):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其主体性,就必须设计符合学生个人经验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情境类型主要有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教材的活动系统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情境意识。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为例,“思考探究”第一题:“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属于学科认知情境下的语文学习活动。“思考探究”第二题:“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属于个人体验情境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积累拓展”:“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则属于社会生活情境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对于教材已经预设好的既有层次又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直接拿来用。但是,教材中预设的学习活动并非都具有情境性。教材活动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结合学情,创设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更加匹配的学习情境,对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进行二度开发。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开发策略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策略的研究
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让学习活动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