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红
摘要:“双减”背景下,许多教师对优化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索,作为学生作业的设计者和评价者,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双减”;历史学科;作业设计
2021年,国家对减轻学生负担提出了控制作业总量、减少作业时间的硬性要求。教师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优化作业设计,适量布置作业,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回应社会关注与期盼,从而解决学生作业量多、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作为学生作业的设计者和评价者,教师持续优化作业设计非常必要。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要厘清作业内涵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必须要厘清作业内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方向,把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基本目标,从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等几个层面凸显作业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作业的巩固、应用、拓展与评价等功能,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自我价值实现、个性发展等多方面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作业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作业设计是一门包括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技术,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从作业内容中正确认識和理解人类的历史精神本质,获得理想、情感、价值观的认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作业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作业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进心、责任心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能对其自身产生一种督促的作用,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所以,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三)作业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作业的目的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及个人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擅长说,有的擅长写,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背诵好。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个性化发展需求,改变学生被动完成作业的现状,减轻学生自我需求得不到重视的沮丧感,实现自我成长。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作业设计要把握三个核心
历史教师在作业优化设计中时一定要注重与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与教师教研能力相结合,与学校地域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握以下三个核心。
(一)加强学科统筹,控制作业总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成果,布置适量的作业很有必要,但是教师如果掌握不好作业量,布置过量的无效重复作业,不但增加了学生负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行为。因此,教师要坚决按照国家要求,根据实际学情科学设计历史作业。首先,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不留课外书面作业;其次,要按照初中历史书面作业的要求将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教师要做到七年级、八年级上册不留课后书面作业,八年级下册、九年级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个性化书面作业,七、八、九年级均可适当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双减”背景下,要加强学科统筹,教师要把好质量关,控制好作业数量,以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地进行作业设计。
(二)依照“新课标”要求,精选作业内容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观,正确分析历史过程,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及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核心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通过分析、理解史料,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
1.以知识整合为策略
把教材看作一个整体,关注其他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将全部内容整合在一起设计作业,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作业设计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整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知识的方法。
2.以历史反思为中心
反思过去也是一种学习品质,作业设计要体现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思想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当学生在对待重大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认识存在误区,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学习的时候,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如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评价一下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你怎么看待日本侵华战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以人格培养为目标
历史的教育意义就在于人格培养。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精神,学生可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帮助其形成坚强的意志。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选取伟人、名人具有独特精神的真实事例,问题与任务创设也要突出多元性、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这样历史人物才能鲜活。
4.以个性发展为主体
教师布置作业严禁“一刀切”,应以学生为主体,将统一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分层设计作业。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要科学合理地考虑相应的难度,还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结合学科特点,丰富作业形式
书面、口头、实践作业各有优势,教师布置作业时应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灵活选择。
1.丰富书面作业
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预测故事结局、辨析不同观点、评析论证等不同类型的书面作业。例如,让学生设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判断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根据材料说一说《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并以此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重视口头作业
口头作业如新闻点评、班级辩论、问题讲解等。例,古丝绸之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你知道什么故事,说一说吧;我国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理念,“丝绸之路”的新价值表现在哪里等。口头表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最好作业。
3.创设实践作业
实践作业形式多样,除了游戏和竞技以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研学旅行、园艺比拼、烹饪大赛、书法绘画、故事演讲、阅读交流等主动性作业。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设计“五四运动”纪念章;或者通过采访、网上收集资料等形式,让学生讨论“五四运动”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实践作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双减”背景下历史学科作业设计的内容构成
教师应根据初中学段、历史学科单元章节等具体实际情况,设计用时10~30分钟左右的书面作业,主要由“基础巩固、拓展延伸、总结反思、实践探究、自主预习”五个基本方面组成。
基础巩固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选择与概念相关的简单习题;拓展延伸针对的是具备相应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大多数同学;总结反思与实践探究则针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为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而设计;自主预习则面向全体学生。这五个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阶梯型目标。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要求是:原则上所有学生都要完成五个部分的作业内容,但对于“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或者由任课教师组织安排,选择性地完成。
例,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內迁”作业设计如下:
【基础巩固】
1.哪位皇帝结束三国时代统一全国()
A.司马懿B.司马炎
C.司马昭D.司马迁
2.定都洛阳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汉 C.蜀汉 D.西晋
3.推进西晋“骤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五族内迁
4.什么事件标志着西晋统一()
A.灭蜀 B.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
【拓展延伸】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摘自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造成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导致的后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晋统治者是怎么对待内迁的各族人民的?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晋王朝为什么那么快就灭亡了?
6.研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我国北部和西北边境的…族纷纷内迁……总数达百万人。从西晋后期起……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中,流亡江南的人口约有百万之多……(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写出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回答,人口迁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总结反思】
7.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实践探究】
8.请动手绘制西晋兴衰的时间轴,并总结西晋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预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后思考:
9.了解东晋建立的基本史实。
10.南朝有哪些政权?
11.江南地区得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是什么?
教师在样例设计上还可进行大胆创新:一是将“拓展延伸”部分设计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凸显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突破常规的课时作业练习,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整体设计,教师可以设置“单元反思”模块,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知识的递进性和整合性,凸显课改精神,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作业设计既考验了教师的学识水平,又锤炼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对教师的思维观念、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转变思维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思维和观念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双减”背景下,教师更要不断强化专业素养,及时转变思维观念;追求多元化教育,扎实做好每节课的准备工作,课上耐心讲解、课下认真辅导;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用心培育祖国的花朵。
(二)强化知识积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学科知识,强化知识 积累,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找准目标导向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标”。以“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的大目标,每一堂课应该达到的具体教学目的是小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既要用好教材,还要超越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好重难点,设定教学目标,科学组织好课堂教学。
(四)改变传统教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口头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个性发挥。教师要转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潜力的发挥,把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与教育成果和促进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
总之,在历史作业优化设计中,教师要树立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主的科学作业观;突出两个重点: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依据三个标准:“新课标”、教科书和教师用书;遵循四个原则:科学性、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达到五个维度:提高作业质量、控制作业数量、精选作业内容、把握作业难度、体现作业效果;实现六个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历史作业优化设计与管理、提升教师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的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作业进行有效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晓娜.高中历史多样化作业设计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0).
[2]叶敬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20(20).
[3]朱桂芳.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2).
[4]范太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J].历史教学问题,2021(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