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精准阅读实效性探究

2022-05-30 12:13:46袁庆雁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国学实效性精准

袁庆雁

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更多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体现教材作为学生最直接的阅读载体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身心特点,有机整合国学经典读物,建构国学经典阅读主题模块,开展“靶向式”阅读策略研究,整体提升国学经典阅读的实效性。

一、开展国学经典精准阅读的意义

引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质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时期,开展国学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还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将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

二、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的精准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任务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通过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阅读效果,推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展实践探究。图1是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课例的“任务驱动式”精准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

一是从提出任务到明确任务。开课伊始,教师可巧妙地呈现活动任务:“今天我们主要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描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这首诗。”

二是从阅读准备到低阶阅读。为便于学生了解与掌握这首诗,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猜古诗来激发学习兴趣,用教学微课展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出诗人李白,接着开展低阶阅读,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心智准备。

三是从学习交流到精准阅读。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释,上网搜索全诗的解析、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开展小组学习交流,理解诗意。教师通过语言引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精准阅读,感悟诗意,体会情感。

四是从互动评议到反思感悟。在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学毕业惜别的诗词创作。最后,学生品读自创作品,互动评议,感悟毕业时与同学的惜别之情。教师可通过学生作品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五是从学习整理到加深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或画线,或用喜欢的符号,或写一些简单的注解等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解释、重点段落等标注出来。整理能加深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理解,从而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綜合运用。

三、增强精准阅读实效性的途径及策略

(一)增强国学经典精准阅读实效性的途径

1.让对接“零距离”

一是在引领中完成对接。学生的阅读需要引领。教师及家长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倡导师生共读,教师荐读,家长陪读。在阅读指导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方法;每周都可设置不同的阅读活动主题,如“读书记录袋”活动,让学生记录读书成果,并将其放入“读书记录袋”中,以此鼓励学生读书;家长可采用讲故事、朗诵等方法丰富阅读形式,让学生乐于读书。多种形式的“零距离”阅读引领,能促使学生养成勤读书、多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是在问题中体现对接。带着问题阅读是体现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为此,教师每次开展阅读活动时,都要设法让学生将问题融入到阅读活动之中。这种对接方式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三是在转换中实现对接。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主人公。因此,教师要将“角色转换”引入阅读体验中。学生通过角色转换、作者转换实现全方位理解作品的内涵与写作的意图,进一步感受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2.让品鉴“全覆盖”

一是倡导“朗读为王”。朗读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将“有限朗读”引入教学实践中,可组织“晨读十分钟”“午读半小时”“夜读一小会儿”系列活动,以此助推阅读教学。

二是实现“读悟结合”。读书会生成感悟。教师可鼓励学生准备佳句本、感悟集等,将阅读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随时记录下来。这种“读悟结合”的方法,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三是借助线上平台。精选阅读的素材是实现“精准阅读”的有效手段,而受纸媒文本的制约,在素材的选择上往往有局限性,互联网的共享功能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师生可以围绕课内阅读主题,上网搜索对应的阅读素材。

3.让感悟“长相伴”

一是将静态阅读与动态感悟相结合。例如,语文教学中要求二年级学生掌握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很多教师找了大量图片帮助学生感知。这种做法虽能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但还是停留在静态的认知中,忽略了学生的切身体验。由于缺少动态的实践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认知会逐渐淡化。对此,教师可以安排课间校园观察、田间采风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深化认知。

二是将单篇文章的阅读与群文感悟相结合。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多以单篇文章的阅读为主。单篇文章的阅读好处在于阅读时间短,便于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体会和理解,但也存在弊端。近年来,“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越来越走进大众的视野。“群文阅读”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横向文本比较阅读与纵向文本比较阅读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阅读策略。“群文阅读”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文本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当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并收到良好效果时,“群文阅读”的优势就逐渐得以显现。

(二)增强国学经典精准阅读实效性的策略

1.碎片化与规定性阅读结合,保证阅读时间

许多人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妥善利用碎片化时间,尝试开展精准阅读教学。有效整合规定性阅读时间与碎片化阅读时间能增加阅读的容量,拓展阅读的宽度,为精准阅读的有效开展奠定时间基础。

2.文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在精准阅读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提前将古诗词中的難点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清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3.传统与现代阅读方式结合,保证阅读效果

在传统阅读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前置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在精准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助推学生有效阅读。

(1)前置性阅读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知名的国学典籍网站作为对接阅读平台,使学生可以轻松查阅到相关文章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字词注释、在线赏析等资料。通过课前查询,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将更全面、深刻和立体。这样的前置性阅读会对课堂阅读产生极大的助推作用。

(2)合作性阅读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学习活动形式。在传统阅读中,阅读者作为个体存在,其阅读感悟只能通过语言进行传递和交流。为此,教师大胆引进了信息技术,促进阅读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深化与迁移。

(3)探究性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探究性阅读尤为重要。在咀嚼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究性阅读承载着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任,教师应以学生发现阅读问题并能解决阅读问题为主线,在研究实践中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4)评价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里明确了评价的主体——教师、学生、家长。为此,在继续做好教师、学生、家长评价的基础上,笔者也曾大胆尝试启用第三方参与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以匿名的方式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其他交流平台上。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泛,因此给出的评价更为客观,特别是其中有专业人士参与评价,使评价更有价值,有利于发挥评价应有的功能。

4.开展多种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保障精准阅读实效性

一是开展线上分享活动——“我的阅读我做主”阅读展示。学生利用阅读交流平台,将个人的阅读成果分别以阅读简报、阅读小论文、阅读手册、阅读笔记等形式进行在线分享,全体师生进行浏览和点评。二是开展线下班级活动——“主题阅读”成果展。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学生以“亲情”为主题,推荐古诗文阅读篇目,如孟郊《游子吟》、杜牧《归家》、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22篇,激发阅读兴趣。三是开展线下展示活动——“我是阅读小达人”个人阅读展示。教师鼓励学生举办个人阅读展,把自己对亲人、母校和家乡的情感通过阅读的形式展示出来。

经典诵读塑造人的品行,陶冶人的情操,催人奋发向上。教师在开展国学经典精准阅读时要力求实效性,不断探索经典阅读教学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国学实效性精准
“垂”改成“掉”,好不好?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