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玲
【摘要】打破传统模式,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灵动起来。造境入情,在“自然之物”的基础上,作者要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发挥,创造出能引起共鸣的意境、情境或者心境。读中悟情,在欣赏中读、理解中读、表演中读,通过充分诵读来领略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仿写化情,在仿写中培养语感、激发想象、抒发情怀,让学生多读多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關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造境;诵读;仿写
一提到古诗词教学,教学似乎就离不开一个套路: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初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拓展延伸。怎样打破传统模式,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灵动起来?本文结合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教学,简要谈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造境入情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比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全诗27个字,描绘了敕勒族的生活环境,再现了北国风光。这首诗无论内容还是意境都与汉族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能找到一座连接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隔阂,顺畅地走到诗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造境一说。通俗地讲,造境就是在“自然之物”的基础上,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发挥,创造出能引起共鸣的意境、情境或者心境。这本是一种写作手法,却被孙老师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教学中。
孙老师是一位造境高手。与学生交流后,孙老师说:“大草原的风光是怎样的?竖起你的耳朵,睁大你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时,播放课件中腾格尔演唱的《敕勒歌》。腾格尔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他的歌声时而悠长,让你感受到草原的清新;时而粗犷,让你看到草原的壮美;时而低吟,让你想象到牛羊的呢喃细语。学生沉浸在歌声里,陶醉在美丽的草原中。“很大”“很美”“ 无边无际”“ 辽阔的大草原”“ 很壮观的草原”这些词语从学生的嘴里脱口而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已贴近草原。
二、读中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词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的策略。只有充分诵读,才能领略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孙老师在《敕勒歌》的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课堂变得意趣盎然。
1.欣赏中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欣赏它、品味它,但切不可“肢解”它。孙老师从整体入手,多角度带领学生赏读古诗词。比如揭示课题后,孙老师就声情并茂地诵读这首诗,然后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这样读?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了最直接的情感输入。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内涵后,孙老师又说:“但凡叫歌的,都是能唱的,你们想不想唱一唱?”随即开始播放一位小朋友唱的《敕勒歌》,学生们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哼唱,美丽的风光、动听的旋律、清澈的歌声,成了课堂上亮丽的风景。
2.理解中读。《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中“敕勒”“川”“阴山”“苍苍”“茫茫”等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不理解意思去读诗,就像小和尚念经。古诗词教学,追求适度的理解,贴近儿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天苍苍,野茫茫”一句时,孙老师的引导向前深入了一步:“‘苍是什么意思呢?猜猜看,它上面有个草字头,说明它的意思跟什么有关系?‘草跟青草有关,‘苍是描写颜色的,谁能告诉我春天的草是什么颜色呢?”“绿色、碧绿碧绿、苍绿、翠绿翠绿……”“‘苍的本义是青色,说明蒙古族的天跟青草的颜色相关,是碧绿、翠绿的颜色。这样的天,你们喜欢吗?”“喜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此时的师生诵读才显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了。
3.表演中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辽阔的大草原,土地肥沃,草儿茂盛,牛羊隐匿于草丛之中,当轻风吹过,草儿低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显现。“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使用让整首诗从静态美转变为动态美。这样的意境如何感染学生?孙老师说: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定要风吹才能看见牛羊吗?不吹就看不见牛羊呢?在学生感受到草生长茂盛之后,让学生扮演牛羊,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一边表演一边读,学生深深体会到草原的勃勃生机。
三、仿写化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规律。这节课上,孙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创作《金陵歌》,可谓精彩至极。
1.培养语感。仿写古诗词并不是要让每位学生成为诗人,而是在仿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推敲汉语言文字,提高对汉语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运用能力。第一句仿写:“玄武湖,
。”学生对玄武湖地理位置的感知是“紫金山下”,诗是讲究对仗工整的,如何从四个字变为三个字,学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金山下”“紫山下”。这时,孙老师告诉大家,紫金山又叫钟山,第一句读作:玄武湖,钟山下。语感是有直觉性的,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就能对语言文字作出迅速识别。第二句仿写中,孙老师问:敕勒族生活的环境是“天苍苍,野茫茫”,那么南京的天可以怎么形容呢?词也要重叠一下。学生脱口而出:天蓝蓝,水盈盈。学生们的语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有所提升。
2.激发想象。想象是诗人的翅膀,是诗人的创作源泉。孙老师正是把握了诗的特质,找到激发学生想象的着力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么,南京的天似什么?”“天似房顶、天似镜子、天似画布、天似棋盘……”多么奇特的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拓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情感。“南京除了说天,还可以说什么?山河可以说说吗?”学生答:“山似大厦、山似寺庙、河似长蛇、河似皮带……”虽然学生的想象也有不恰当的地方,但孙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3.抒发情怀。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词,可以更深层次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完《敕勒歌》,孙老师说:“蒙古的草原是那么辽阔、壮美,南京的小朋友能不能也创作一首诗来赞美南京呢?你想赞美南京的什么地方?”“夫子庙、玄武湖、紫金山……”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通过仿写古诗词,学生对诗词韵律的把握有所提升,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下面一起欣赏学生创作的《金陵歌》:玄武湖,钟山下。天似画布,笼盖四野。天蓝蓝,水盈盈,金陵风光美如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在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获得对诗词的领悟和诗情的内化,进一步达到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教师要相信学生们可以做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