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活德育模式 促进品德课堂互动

2022-05-30 16:47朱帅
求知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课堂互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摘 要:立德树人是当前国家对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实现学生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基于当前学科教学立足于学生生活进行德育渗透的现状,探索出促进品德课堂互动的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路径,是文章基于当前学科特点、学生情况所做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在品德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Y-c/202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帅(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生活德育模式是建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旨在将德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融合,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塑造等教育,并通过生活实践来深化学生的德育培植与行为转化,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德育模式既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又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德育的现状

德育提升是新课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生活元素的渗透相当重视,并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学生从中受益良多,如有的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了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德育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依然有不少教师在生活德育模式实践方面存在问题。如教师的生活实例引入不够合理、生活情境搭建不够科学、生活问题设计不够完善,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对德育理解不够深入,德育实践能力不强以及德育实践成效不佳等,这些是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提升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究德育提升的高效方法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任务。基于教学实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以从生活教育这一视角去解决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以生活之水去灌溉学生德育之土壤,让学生在生活德育中提升自身素养与认知,让生活成为学生德育提升的阶梯[1]。

二、互动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德育模式的实施建议

(一)索引生活实例,深化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生活场景比较熟悉,而且有很高的参与探究热情,再加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对这些知识内容产生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实例,以生活实例作为平台,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有效互动。换言之,生活实例是建立学生德育认知的重要基础内容。一方面,它充分论证和丰富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抽象内容,将原本虚无的、概念性的知识内容转变为活生生的、可触碰的、可探讨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和延伸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深化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生活实例的索引和分析探究,让生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充分融合。在具体融合时,一是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對应的章节知识内容,索引那些与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针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想办法关联学生日常的一些行为习惯;针对提升学生爱国情感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想办法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爱国现象和爱国行为等。二是教师在引入生活实例时要重视方式方法,做到自然生动,以此来深化学生与教材的互动,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在生活实例引入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以寻求教具、多媒体等的辅助,以增强学生的认知,深化学生与教材的互动,升华学生的德育认知。比如在为学生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展示英雄先辈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而奋不顾身的行为事迹[2]。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这一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做事不拖拉,合理规划时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比较弱,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限,比如怎么样才算是合理规划时间,做事不拖拉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这样的行为,等等。这些不但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并在生活中践行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充分结合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来深化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活场景小片段——小明今天迟到了。小明今天早上起床挺早,可是他有拖拉的小毛病,上厕所花了半个小时,吃早饭花了一个小时,刚下楼书包又忘记拿了,只好返回家取书包,结果当小明走到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坐得很整齐而且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小明很不好意思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接着,教师可以将这一生活片段与教材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说小明的这种行为值得学习吗?”学生纷纷回答:“小明的这种行为不好,因为他上课迟到了。”教师追问:“那你们说说小明为什么会迟到?”在这一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开始思考,有的说小明上厕所、吃早饭花的时间太长了,有的说小明的书包没有提前准备好……最后,教师将《我不拖拉》的内容引入讨论,引导学生去探讨什么样的行为是拖拉的行为,拖拉的坏处以及如何做到不拖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增强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在学生明白拖拉的坏处和如何做到不拖拉之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比如为学生设计一个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情境,让同学们具体描述自己是如何做到写作业不拖拉的。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能够将不拖拉的相关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搭建生活情境,增效多元课堂互动

完善的生活情境一方面能够建构出生动的认知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认知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吸引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交叉互动,以增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充分转化为学生行为素养的一部分。在生活情境的选择方面,教师要尽可能选择简单且常见的生活情境,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不至于注意力跑偏、分神。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情境,以增效多元课堂互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这些能力相比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为他们引入比较常见的生活情境。比如在说明安全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生活情境——十字路口。小红和小明要过马路,他们应当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呢?教师可以以多媒体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这一情境展现出来。接下来教师以互动的视角引导学生辨认小红和小明谁过马路的行为是正确的——小红是红绿灯变红的时候飞速过马路,小明则是耐心等红绿灯变绿之后过马路。在这一情境讨论中,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小红的行为是对的,有的说小明的行为才是对的。教师可以结合本章节的教材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辨识小红和小明的行为。通过对小红和小明的行为进行评价与认知,学生的安全知识进一步得到丰富,安全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诸如此类的生活情境搭建方式很多,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还可以对教室环境进行优化和调整,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生活情境,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三)巧设生活问题,促进师生主体互动

问题设计不但可以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关注,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增进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因此在开展互动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德育模式时,教师应当重视生活问题的设计,以生活问题去建构和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但从客观上来讲,生活问题的设计不能随意为之,而是需要应用一定的经验和技巧。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切实提高和锻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思考与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生活价值和意义,即这些生活问题要是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问题。学生通过认知和理解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升华自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师生主体互动。最后,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1—2年级的学生、3—4年级的学生、5—6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生活问题时也要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灵活选择。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开放性生活问题,以深化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感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作全面而详细的阐释与介绍。具体来看,在设计生活问题以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设计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你们家的家庭成员都有谁呢?可否跟大家介绍介绍?这样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家庭中,方便正式课堂内容的引入和展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家庭中,你都出过什么力?比如打扫卫生、帮助妈妈择菜、为家人洗衣服等。其他家庭成员是否为这个家庭出过力或者承担着哪些责任呢?在课堂结束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延展性生活问题,比如:學习完本课后,你会在自己的家庭中做出哪些改变呢?请回到家将自己的行为转变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在完成这些任务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完成“为家庭做贡献”的任务,从而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通过这些生活问题的设计,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建立动态的思维联系,学生的思路能够被教师紧紧牵引。

(四)渗透生活游戏,加强生生主体互动

游戏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将游戏与生活结合起来的生活游戏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模式,能够将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生活游戏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渗透在游戏之中,吸引学生在生活元素丰富的游戏中展开与同学的互动,建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新样态。在渗透生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让生活游戏喧宾夺主,又要让生活游戏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生生主体互动;另一方面,生活游戏要和课堂教学目标相融合,以生活游戏去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认知,并在生活游戏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德育行为实践。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一章节,知识虽然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实践认知,教师就可以从促进生生互动的角度来渗透生活游戏。首先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游戏:现在有一场中国文字书法征集大赛,我们应当如何展示中国文字的美丽与内涵呢?请你自创一幅作品,并将其带到课堂中和大家分享。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特长,创作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用毛笔写楷书,有的学生用毛笔写隶书,有的学生用毛笔写小篆,有的学生用钢笔写正楷,等等。学生作品的类型多样、形式丰富,课堂俨然成了书法作品展览会。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对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各自的作品,充分体验和感受祖国传统文字之美。同时教师在其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如引导学生描述和评价书法作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中国文字之美,让学生的思想认知不断升华,在相互评价和赏析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德育素养得以提升。通过这样的活动,生生主体加强了互动。

结语

综上,生活德育模式对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有显著成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并学会利用生活德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索引生活实例、深化学生与教材互动,搭建生活情境、增效多元课堂互动,巧设生活问题、促进师生主体互动,渗透生活游戏、提升生生主体互动都是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梁宝新,赵书林.生活德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J].成长,2020(5):73-74.

张惠君.生活德育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55-56.

猜你喜欢
课堂互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