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情境 让初中地理教学“接地气”

2022-05-30 03:57刘桂香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接地气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旨在将初中地理知识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知识更鲜活易懂,从而转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排斥感。文章主要针对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进行探究与分析,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8-0078-03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而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融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发展,既具有一定的科学严谨性,又涉及大量的文字、图像资料,教师应用生活化情境构建地理课堂,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会用所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一、生活化情境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地理课程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集中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生活化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相应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具体化,引导学生将对身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现实作用,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关注生活和社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

(二)地理性原则

在初中阶段开设地理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形成空间思维和区域综合思维,用地理的眼光和认知方式观察世界[2]。教师常说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地理性,要有“地理味”,主要也是指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因此,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遵循地理性原则,将地理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直观地展示出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提出的。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实践性原则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其参与地理探究实践活动,如地理知识竞答、模拟地理实验、户外地理观测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并使其初步具备科学探索的精神[4]。

二、初中地理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综合性特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课本知识比较枯燥,理解难度较大。对此,搜集生活中的教学资料,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生活素材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难度,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回归生活,挖掘生活资源,用生活资源丰富教材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现象与理论规律之间的联系。

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着装区别以及不同天气状况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由此学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可以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又如在探索地球公转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两张学生下午五点半放学时的照片,一张是6月下午放学的照片,此时是夕阳西下的场景;一张是12月下午放学的照片,此时路上一片漆黑。同样是下午放学的时间,冬季和夏季呈现出来的景观截然不同,由此让学生感受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归纳出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二)提出探究问题,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境教学已成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生活化问题情境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够潜移默化地将德育、美育等内容渗透至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出探究问题是最基本,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以地理知识为出发点,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思考。

如在教学农业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饮食为切入点,出示一张美食地图,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饮食差异:北方地区多包子、火烧、面条,南方地区多年糕、粽子、米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通过分析饮食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得出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又如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冬季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首个“双奥之城”。本次冬奥会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可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探究三个赛区各自的优势条件及适合的比赛项目。北京地处平原,海拔较低,主要举办冰上项目;延庆小海坨山区地势落差大,适合高山滑雪等赛道比降较大的项目;张家口纬度高、降雪多,海拔高差更大,适合极限项目。通过对身边的地理现象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激活学生身边的生活化情境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的地方,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切身感受到的,因而也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可以借助孝妇河,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孝妇河的水位夏季高,冬季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孝妇河水的来源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淄博市的降水量统计资料,分析得出孝妇河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淄博地处温带季风区,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丰富;冬季则盛行来自高纬度陆地的西北季风,寒冷干燥,降水比较少。把孝妇河水位高低与淄博市降水的来源和时间分布做对比,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孝妇河夏季水位高,冬季水位低了。再如从传统民居看淄博,在淄博北部平原地带,民居具有北方宅院的基本特征,由于气候湿润多雨,以尖顶平房为主,以分散局、三合院、四合院、庄园等为主要形式。南部博山、沂源等地属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墙体用质地较硬的石灰岩砌筑,屋顶多用草苫顶,院落布局受地形影响,大多没有规整统一的布局。由于采用的是学生身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熟悉程度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高。

(四)开展室外活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地理是一门探究大自然奥秘,了解世界、祖国、家乡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现象,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应用于地理课程教学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地理课程学习需要打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联系课内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学会

学习。

如教学“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气象站,组织学生每天早晨、中午和下午各观测一次当日气温,并做好记录,观察气温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如遇阴雨天气,可组织学生测量一次降雨过程的降水量,从而对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又如在教学“地球运动”一课时,对于部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學生来说,这部分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课下给学生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观察一天中早晨和中午学校旗杆影子长短的变化和一年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旗杆影子的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直接经验,联系课上教师讲的理论知识,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五)设计生活化习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地理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还可以融入学生的作业练习中。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大都是知识性的练习,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5]。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题目的设计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学会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在“双十一”,消费者往往会在网络平台购买很多商品,有食品、电子产品、服装、日用消费品等,教师可以围绕“双十一”设计试题:①网络购物很方便,我们在“双十一”从网上购买的大枣、葡萄干、香梨等水果主要来自哪些省级行政区?

②在“双十一”购买的葡萄干、大枣、香梨等水果口感好,其品质优良的原因是什么?③“双十一”前后最忙的是物流和快递企业,基于“双十一”购物商品的运输,快递公司一般会选择哪种运输方式?④今年的“双十一”,全国将有13个城市使用“共享快递盒”,请根据快递包装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教师要善于收集和积累地理习题所需的案例和材料,尤其是乡土素材,建立地理习题资源库,以便提高地理习题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这样,教师设计出来的生活化地理习题才贴近生活,才会让学生觉得有趣,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以地理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地理现象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设计,如生活化素材的融合、生活化案例的解读、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生活化习题的研究等方法将生活现象巧妙地引进课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裴娜.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实践探索[J].科普童话,2020(4).

[2]高霞.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

[3]贺晓峰.生活化情境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应用策略研究[J].问答与导学,2020(2).

[4]张艳霞.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5]陈长宽.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策略探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

【作者简介】

刘桂香(1986~),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

猜你喜欢
接地气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