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体育教育的本质:显-隐性教育分析与探索

2022-05-30 01:36:35王宝庆李梦园赵雪薇
当代体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显性隐性

王宝庆 李梦园 赵雪薇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前体育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研究结果显示:现行的体育隐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为此我们基于现象学理论重新构建了体育教育模型。本研究结果为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思路和理论依据。

1 前言

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它的本质是塑造身心健康的公民。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他强调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强调了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对新时代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工程。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过程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里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身”,另一个是“心”。这里的“身”指身体,包含体质健康,体格健壮。这里的“心”指心境,包含理论知识、心理、思想、品质、人格、特质等。另外教育还承载着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体育也不例外,其要传承并传播中华精神。

2.1 体育身体教育的本质

身体教育的本质即体质,体格的教育,通过体育教育获取技能,并通过技能的提高和不断反复练习,使人们身体质量不断提高,身体机能水平持续增强,以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同时,使肌肉更发达,体格健壮。

2.2 体育心境教育的本质

心境教育包含理论知识的获取,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品质和人格教育等等。其中理论知识的获取是显性的。但心理素质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在我国一直都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我们曾经常用的一个词叫“潜移默化”,即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要思考,现实结果是否实现了。我们现行的体育教育是否通过潜移默化教育实现了体育教育的目标。事实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不是很成功。

2.3 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释义

体育不光可以教会人们怎么赢,而且还能教会人们怎么有尊严的输。体育可以让人性格开朗,善于协作沟通。体育可以教会人们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在规则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进取。体育还可以教会人们学会感恩,学会感谢队友,感谢教练,感谢观众,更要感谢对手。锤炼意志则包含坚持、信念、坚强和毅力。在困境中绝不能放弃希望,而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更需要有一颗竭尽所能进取向上的心态。要想有这种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每个人离不开意志品质的支持。这种心态在体育运动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体育教育中锤炼学生意志的正确含义。

3 体育隐性教育问题分析

3.1 学校体育异化现象严重

学校体育异化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学校“体育”丧失了它培养“完人”的功能—使人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构建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以适应社会和自然的根本功能;同时,那些培养人的“手段”却反过来占有和操纵着下一代,开展学校体育的手段过程背离了最初的目的,呈现新的结果、衍生出新的现象。所以导致重视体育教育的学校,只注重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人格教育和文化传承。致使存在体育育人功能存在缺陷。

3.2 “快乐”体育并不快乐

受到“快乐”体育的影响,学生体能得不到发展,体格得不到健壮,人格和意志得不到培养。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概括“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培养的人才将来如何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贡献。古人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所谓的快乐体育教育中虽然没有直接显性教育学生,但是这种隐性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怕苦、怕累、怕伤等。

3.3 隐性教育导致文化传承缺失

教育還承载着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体育既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须承载着此项功能——传承文化。这里讲的文化既有武德文化,又有传统哲学文化和现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等内容。

试看当今体育除了武术、健身气功、舞龙舞狮、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外,现代体育教育中很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算是传统项目也是从近年来国家提出“课程思政”之后才逐渐由隐性教育转变成显性教育的。现代体育同样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例如乒乓球项目中我们同样可以遵循“道”,技战术也要遵循“道”。“道”既天地万物,一事一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必须认真领悟和感悟才能“悟”出乒乓球运动的真谛。同样其他现代运动项目也能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只是需要把这样的教育模式由隐性变成显性才能被学生了解和获取。

4 体育显-隐性教育成效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星问卷的方式针对目前体育显-隐性教育中所涉及的运动技能、体育与身体健康、体育精神、文化传承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

4.1 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通过星问卷线上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和年龄在25-30岁大学毕业的青年从业人员进行追踪问卷调查。其中,共收集大学生有效问卷359份,青年从业人员有效问卷137份。

4.2 体育教育显-隐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对运动技能的获取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技能的获取无疑是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体育教学应该是最主要的获取渠道。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最主要的体育技能获取方式仍然是体育课教学。其次是通过自学自练获得体育运动技能。但是通过毕业之后的青年从业者调查发现,通过体育教学获得的基本体育技能已经转变为自学自练了。分析原因主要是:第一,由于大三、大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加上毕业已久,对在校学习的体育技能由于长期不用已经出现部分遗忘,甚至不知道老师是谁;第二由于对多种项目的需求,业余时间大学通过自学自练方式进行自我锻炼,这是自我锻炼升高的主要原因。说明过于单一的技能显性教育,不能使学习者产生更长久的记忆。对于公共体育而言,更别说处于隐性教育地位的体育精神和文化教育的培养了。

4.2.2 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获取调查结果与分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健康知识又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其作为体育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显性教育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调查发现获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途径中,通过“网络自学”实现的是最主要的方式,我们不仅要思考当今我们的公共体育教育是否存在理论健康知识教育缺失的问题。

4.2.3 对体育精神的了解与获取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越了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其中都蕴含着体育精神的追求和目标。通过调查发现,了解体育精神的大学生有193人,占被调查者的53.8%,而“不了解”体育精神的大学生有166人,占被调查者的46.2%。而青年从业者这个比例基本持平。说明还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体育精神是什么,如何体现体育精神,结果令人担忧。分析原因,其一,一部分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所以也没有意识去了解体育精神。其二,我们之前的体育课教学对体育精神的培养都是隐性教育,其隐性教育的效果并未完全实现。

对体育精神具有一定了解的被调查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主要对体现体育精神的“公平公正、拼搏进取、永不言败、互相尊重、遵守规则、刻苦努力、勇攀高峰”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比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工作之后的青年从业者我们发现,工作之后更能体现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在校大学生认为体育最能体现的公平公正,而青年从业者,则更能理解体育精神更能体现勇攀高峰,公平公正和刻苦努力方面。但是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我们应该培养全面的体育精神,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应该继续不断探索,如何提高体育精神的培养方法,使接受教育者更加全面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4.2.4 体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承载着“传道”的功能。这里的“道”既指体育技能,体育健康知识,也有中华文化传承的功能。既可传承体育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比如我们倡导的天道酬勤思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的被调查者绝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体育和文化传承有什么关系(图3)。不了解体育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的大学生有274人,占76.3%。青年从业人员有81人,占59.1%。体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之前一直属于体育隐性教育的范畴,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传承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当代其他体育项目作为载体所承担的功能。分析原因主要是在现代体育项目教学中没有体现文化传承的元素,更没有显性的让学生知道和了解项目学习、练习、比赛中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青年从业者知道NBA所能体现的篮球文化。而大学生群体竟然连我们国家形成且特有的女排精神文化、乒乓球文化和羽毛球文化都知之甚少,这应该值得所以人思考。

4.2.5 对体育塑造人格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运动毋庸置疑的在塑造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格是心理學概念,它反映的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兴趣和爱好的发展;而青年从业人员则更能体现兴趣、气质和性格的塑造。另外,两种类型的调查都忽略了体育对能力的塑造。认为体育和塑造能力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事实是体育在培养智力、应变、沟通、协调等方面是有作用的,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显性教育话程度,让更多受教育者了解。

5 现象学视域下体育显隐性教育分析

现象学属于哲学范畴,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方法论方面,即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通过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括本质的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即从事物的现象-本质-现象的过程。

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一直的规律就是体育技能和运动知识的学习属于显性教育,即通过事物本质到现象的教育模式。而体育精神培养、人格塑造、文化传承则是隐性教育,是通过现象到本质的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相比伊始,体育精神培养、人格塑造和文化传承其效果已经大打折扣,说明是教育模式要进行必要的革新。

因此,我们将显性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主要包括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运动技能理论知识、体育运动健康(损伤)知识、体育精神培养、人格塑造及体育文化传承等。而把隐性教育后移,适合把体育精神,人格塑造等隐性对生活、工作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上。

6 结束语

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体育教育的变革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被社会发展所割裂。对此我们尝试,将以往体育教育中显-隐性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把之前隐性教育的内容进行迁移,增加了体育对生活、工作态度及综合素养,世界观、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这样更加诠释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和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通讯作者:王宝庆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显性隐性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