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探讨

2022-05-30 20:25秦玮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

秦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165 — 03

前言

作为不同学院内的教育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担负着思政教育、班级工作、会议主持,以及学生评优、违纪处理、就业指导等相关工作,工作性质的复杂性也随之对辅导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网络信息媒体平台,运用到工作之中,可以创新教育方式,利用移动客户端应用在线互动交流手段,展开辅导员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表达沟通,进而在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同时,保证各项教育、管理事务的进行。

一、网络新媒体信息交互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交互的概念

建构于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媒介,是由美国P.戈尔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最早提出“新媒体”这一观念,录像、广播和彩色影像等早期作为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伴随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本身界限、以及概念也随之拓宽。现今的“新媒体”,在中国网络信息交互中,主要是指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数字电视的载体,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无线通信、卫星直播等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数据信息搜集、传输,以及互动交流等功能服务。

(二)网络新媒体信息交互的主要特征

媒介理论家曾指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和媒介传播的内容相辅相成,也就是媒介形式本身与内容同等重要。”依据这个观点而言,交互传播的新媒体网络信息,在过程中主要会有这样几个特征:

1.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海量化。如今依托网络新媒体渠道的信息传播,通常以固定字节长度的数据作为主要内容,展开网络数字化信息传播,信息量突破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方式的限制,信息量在相同时间的传播效率更高。如以微博、微信、QQ等为媒介的数据传输,包含有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别信息,通过数字空间内数模信号的转换、排列组合,加快海量数据信息的即时性双向传播。

2.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交互化。相比于传统传播媒介而言,新媒体“多对多”的方式替代了“一对多”的信息输送。交互式的信息传播,使得其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并附带了交互化。不同新媒体软件、门户平台,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数字电视等任何载体,将普通受众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传输与存储。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与检索相应的网络信息内容,或者与传播主体展开在线互动交流,有助于双向或多向的沟通理解。

3.传播服务的碎片化、个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本身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化。而新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服务的碎片化,正契合了网络消费时代信息接收、阅读的异质性需求。从不同网络渠道对重要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合,聚焦目标受众展开精准投放,能够在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区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传播的同时,细化功能服务功能提供。

二、辅导员综合素质理念的提出与分类

我国辅导员制度源于1953年,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提出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据1963年《关于政治辅导员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文件,将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面。而当下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70年的发展,已经由原来思想政治建设,转变为思政教育、行政工作齐抓共管的发展模式,更注重对辅导员政治觉悟、业务工作水平的培养和考察。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1961年总结工作经验时曾说过:“辅导员不能单纯讲使用,还要培养,培养包括政治认知、专业知识水平、文体能力等方面素质。”这表明了政治认知、专业知识水平、文体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高校工作的同时,对于高校辅导员各项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是促进高校辅导员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重要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思政教育、管理要求

(一)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

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一员的高校辅导员,其职业身份自身思想认知是对学生教学教育活动的风向标,这决定了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辅导员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时事新闻的舆论价值导向,深刻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意识。

(二)专业知识素质

在高校日常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专业知识储备、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对指导学生课后学习、就业工作等,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義。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素质要求,首先当从专业技术知识的层面来看,辅导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教育指导的要求,应当学习专业相涉及的相关知识,这样能更好地参与到专业知识探讨、问题解决之中,帮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解决疑惑。之后在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与建设方面,通过教材的认知学习,培养辅导员面对日常工作、学生教育时的积极健康心态,以及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课后生活的心理指导,增强其适应不断变化外部环境的能力。

(三)管理能力素质

高校管理工作,一般是行政事务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等相关工作。管理学生的科学规范化发展如何提升,应该从辅导员能力素质的培养锻炼入手。从新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流程中,辅导员应做好上课出勤、班级工作指导、会议组织,以及学生评优评先、就业组织指导等的行政管理。同时,还要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学生外出登记、餐饮住宿情况检查等的关注与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人际交往上和谐共处的态度。因而辅导员发挥自身的管理才能,不仅可以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对学生各项生活行为的指导和约束。

四、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

北京科技大学彭庆红提出的相关理论中,将辅导员必备能力的首位放在了思想政治素质上。但从不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由于院系内部涉及到的管理工作较多,使得辅导员忽视了对学生政治觉悟、思想道德认知的培养。一方面,辅导员本身思政意识较低,缺乏“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等的思想观念,将政治理论知识传达看作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辅导员讲解的思想政治内容。另一方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理论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往往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演示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兴趣。

(二)辅导员难以适应管理工作的增加与拓展

现今,高校辅导员随着学校事务的增多,工作量也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出勤率、课堂学习、课后纪律、宿舍环境、生活水平状况,以及奖学金、助学金发放,就业指导等工作,通常辅导员难以适应巨大的工作任务量、管理压力,这样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信息累计的量也会随之增加,这样对于业务的需求与信息及时传递,管理工作的量也会大幅增加,进而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增加,辅导员难以适应业务拓展下的工作量。

(三)辅导员专业知识储备、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校内的本科生、研究生等人员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前,往往专注于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未有过工作经验而走向工作岗位,使得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实践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部分辅导员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经验,不知如何安排繁重的管理工作,也很难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支持。而从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建设来看,部分辅导员抗压能力差,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习指导、日常生活的心理疏导,在辅导员素质的培养建设中,仍旧未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而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工作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四)辅导员缺乏新媒体信息交互传播的认知

网络新媒体引入到高校日常工作开展中,通常被作为一种即时交流工具、娱乐工具,其中在校大学生为新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而专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则很少使用一系列新媒体信息交互手段,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或活动事务作出安排。因此,辅导员缺乏对于网络新媒体在工作中如何使用的认知。

首先,部分高校辅导员未在日常各项行政事务、管理活动的执行中认识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便捷性,且认为召集学生开会议、商讨学习工作事项,更有利于不同工作安排、疑难问题解决;其次,仍旧存在大多数辅导员,并没有掌握新媒体信息制作、在线传播的技能,不知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事务规划。因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思想政治引导教育的效果都会显示出较差的状况,而各类辅导员的工作也会在工作质量上显示出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的现象。

五、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

(一)依托新媒体大力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理念的教育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交互方式相比于传统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介而言,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空间地域以及时间上的桎梏,大大促进了不同形式信息内容的传输以及大众主体沟通渠道的拓宽。作为政治理念、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新媒体,可以通过高校教育部门将网络教学资源与思想政治素材进行融合,从而对辅导员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传授。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进行结合,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软件,展示和播放一系列文字、图像、视频与音频,深化辅导员的党性观念、政治认知,增强辅导员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群体及时有效地接收到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知识,同时,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会吸引新时代频繁使用网络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及相关知识的兴趣。

(二)利用新媒体培养辅导员网络应用、交互传播能力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由于信息传输方式、交互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内容不同类别展示的海量化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这一点新媒体远远优先于传统媒体,而且不同新媒体的内部融合度更高,可以方便普通参与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更加多样化、全面化的网络信息。

特别部分高校辅导员本身应用网络交互媒介,对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工作的整理能力非常薄弱,而利用网络新媒体社交方式,搜集不同类别的时事政治、班级管理、会议组织、就业工作指导等线上线下内容,对辅导员群体展开全面科学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和考察學习评价,引导辅导员运用当今流行的移动手机应用等新媒体软件,密切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实践中,可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应用能力。

(三)借助新媒体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培养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不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心理素质等的建设与培养也可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素质。在这一科学文化素质目标指导下,高校教育部门借助官方宣传号,例如微信、微博订阅号、网络门户平台等,引入课外新媒体教学,吸收各类理论知识,对辅导员开展实践技能培训、理论知识讲解,可以着力提高辅导员的信息处理分析、学生学习指导能力。

同时在不同网络交互平台上,加强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的引导学习,在辅导员心理素质教育塑造方面使其能够逐渐适应巨大的工作压力,并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问题解决服务。

(四)整合新媒体注重辅导员行政与生活事务管理教育

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等文件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政治形势、国内发展环境日益严峻,不断改革专业课程教育内容、拓展与完善教育管理模式,成为不同教育辅导人员关注的重点。

网络新媒体实时性、互动性信息传播模式,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与音频的结合,为高校进行基础性服务。在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教育过程中,通过打卡制度、工作审查制度、激励制度等的制定,利用企业微信、云便签、钉钉等网络管理平台,对辅导员能否坚守岗位、工作履行情况、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作出全方位的考察与评价,以此为依据开展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岗位分配、工作例会、工作交流等的组织安排,方能保证高校内部各类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黄若寒,邵燕茹,井晓文.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立体化党建平台构建[J].传媒论坛,2020(01).

[2]杨景斐.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服务与利用[J].兰台内外,2019(32).

[3]董琳.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A0).

[4]陈汇,王明广.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04).

[5]侯赠.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动画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12).

[6]丁嘉,刘峰.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