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桃
[摘 要]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进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实践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小学数学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实践教学的要点,并结合具体案例,给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 实践活动;核心素养;解决能力;应用策略
从实践课程的本质上讲,根据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案例分析型、应用导向型和动手操作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就以“动手操作型”实践活动为基础,创建合适的教学场景,制定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观察或操作。该种教学手法可以提升学的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自主预学意识,解决当前学生实践操作思维受限、动手能力不足等现实性问题。
一、数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分析
数学实践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通过思维构建和合理猜想,可以连接多层次、多维度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体积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棱长为5cm的正方体体积和半径为5cm的球体体积,哪一个更大?之后可以利用特殊数学教具,让学生将正方体和球体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情况,得出猜想结果,最后为学生揭示其中的数学(公式)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得知,数学学习始终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倡导“在玩中学”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这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课程,开展开放型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主探究,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能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学要点
1. 连接生活常识,深度研读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构建能力差,知识积累贫乏,主动分析和探究能力不强,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较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找到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動手实践的兴趣。比如在“运动与身体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户外运动,探究运动时间与脉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记录原地进行高抬腿半分钟和一分钟的脉搏变化情况;然后收集、整理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数学关系;最后根据学习任务,将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样的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创设实验场景,强化学生实践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以讲解为主,而应该以假设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做知识和问题的发现者。笔者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突出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创设实验情境,利用数学教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怎样滚得远”的教学中,教师搭建一个斜面,并将斜面设置为30°、45°、60°,判断同样的圆柱体在同样的斜板、同样的坡长条件下滑落速度有什么不同,并探究在哪一种情况下圆柱体滚得最远。之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总结出具体数据,互动讨论,从特殊角度拓展,经过分析、比较、验证,发现圆柱体滚落最远时的斜坡角度为45°。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构建了合适的教学场景,利用教学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为了探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办法,笔者以苏教版“有趣的七巧板”课程为例,开展动手操作型实践活动,设定具体活动要求,精设问题链,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学目标
“有趣的七巧板”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了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之后,让学生通过拼图活动,巩固基本图形的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探究其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具体操作
(1)结合课堂提问,强化学生操作意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七巧板的来历”,之后设置预学单,让学生了解到七巧板中有多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如图1所示:
七巧板演示图
引导学生课前自主研究七巧板,之后精设问题链:①如果将任意两块七巧板进行拼接,可以得出什么图形?②如果将两块同样的七巧板进行拼接,可以得出哪些图形?③在拼图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学生通过“拼一拼”“凑一凑”,发现可以将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七巧板分别拼成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①+三角形②;或者三角形④+三角形⑥)、平行四边形。如果将两块七巧板相混合,在限定条件下所拼图形的种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如果将任意3块、任意4块进行拼接,得到的图形种类会更加多样。在这一环节中,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想象空间。
(2)提出多样化教学要求,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进行基础性提问之后,教师加大难度,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深层次的数学规律和内涵。比如,如果要拼接成五边形、六边形或者是长方形,利用更多块七巧板,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拼一拼,在拼图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其他学生提供思路,教师巡视指导,限时3分钟。学生集体交流,并动手操作,展示出不同的拼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增设了拼图前的梳理。这样的活动也为学生构建了合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利用更多块七巧板可以拼接出多种图形,由此认识了新的多边形,掌握了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升了动手能力。
(3)加大问题难度,激发学生操作热情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七巧板图形规律之后继续加大问题难度,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和比赛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利用部分七巧板拼成一个五边形,之后由组长汇报有几种拼法,限时3分钟,拼法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拼出指定图形的竞赛,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这一过程,满足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关联不同学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创设实践场景,强化实践感悟,连接生活常识,找到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操作,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