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
[摘 要]正确分析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侧重点之一。文章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为例,基于当前史料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探究批注式阅读在史料分析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史料分析;批注式阅读;历史与社会;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6-0061-03
翦伯赞先生认为,历史是具体性的科学。论证历史,必须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从对具体史实的科学分析中引出结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育做出了明确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正确分析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侧重点之一。
一、批注式阅读与《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史料定位
批注式阅读是指对文章或资料中的关键语句、内容、层次、主题等在思考、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进行标注的一种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有思考、有深度、个性化的阅读,也是一个动态的思維过程。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对史料进行分析并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本文所论述的批注式阅读与语文学科对字词理解、表现手法等的批注不同,其更侧重于对史料的分析和有效信息的获取。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所用的史料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日记、图片等。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文献史料多在“资料”、图片史料的文字说明和阅读卡中呈现,多来源于相关史书的记载。如八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中就摘录了《史记》和《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的记载。实物史料是指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史料,在教材中多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如八年级下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部分内容中《人权宣言》的图片。口述史料指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史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等。本文所论证的对象主要为文献史料。
二、当前史料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史料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史料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选择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应该如何解读、怎样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在史料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1.兴趣不高,无意分析。《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表格史料等,练习中也有不少史料类题目。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高,但对史料分析的兴趣索然。
2.能力不足,无力分析。史料分析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尤其是对文献史料的分析,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解读能力、描述和阐释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如果学生欠缺这些能力,就会在史料分析中束手无策,无力进行正确的史料分析,也难以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方法不对,无效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史料分析亦如此。但不少学生并未掌握有效的史料分析方法。遇到史料,有些学生仅是把史料粗浅地翻译出来,不能根据问题进行分析,割裂了史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不能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割裂了史料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而如果不能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史料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1.学生学习之“困”。只有学生学会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才能真正发挥史料的价值。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史料的分析。同时因为缺乏史料分析的兴趣和能力,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
2.教师教学之“弊”。教师在史料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史料教学,对史料的解读力度不够。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重教轻学、重知识讲解轻史料分析,对史料的解读力度不够,造成史料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提升。第二,缺乏对学生史料分析方法的指导。在史料教学中,部分教师仅重视知识的讲解,或让学生依据史料直接得出结论,忽视了史料分析方法的指导。
3.教材编写之“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涵盖内容多,时间空间跨度大,从时间角度看,上至远古的传说时代,下至20世纪初;从空间角度看,既有中国历史,又有世界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史料,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史实。同时,教材中部分史料因针对性不强、文字枯燥晦涩等问题导致学生分析困难,难以得出历史结论,未能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三、批注式阅读在史料分析中的运用策略
(一)史料收集,析之有物
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存在时间空间跨度大、史实分散和史料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史实,这就需要收集相关史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1.因“时”制宜,收集“特定历史时期”的史料。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收集该特定历史时期的史料,以使史料分析更有针对性。在课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按照历史时期收集史料,如明清时期的史料、工业革命时期的史料等。
2.因“区”制宜,收集“特定历史区域”的史料。不同区域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历史区域需要运用不同的史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特定历史区域去收集史料。如“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可以让学生收集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史料。
3.因“人”制宜,收集“特定历史人物”的史料。不同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对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是重要的史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收集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以弥补教材史料的缺失,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可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时补充汉武帝的史料,教学八年级下册时补充李鸿章的史料等。
4.因“事”制宜,收集“特定历史事件”的史料。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每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有许多史料值得我们挖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特定历史事件收集相关史料,如围绕“鸦片战争”收集相关史料。
5.因“业”制宜,收集“特定历史产业”的史料。古代经济的发展往往通过特定的产业来呈现,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产业收集相关史料。如在教学“唐的盛衰”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史料。
(二)批注阅读,析之有法
1.问题批注,导向史料。问题批注,主要是通过圈点题目中的关键词,使史料分析更有针对性。如“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太湖溇港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条件”这一设问,就应圈点出“材料一、二”和“有利条件”这两个关键信息。
2.文本批注,触摸史料。部分学生在面对史料时,不知道要如何进行分析。这时,初步的文本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步阅读史料时找出史料的关键词句并确定史料的主题。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双色学习法”(用红色笔画出关键词,用黑色笔标注重点句)和“符号圈画法”(用圆圈、波浪线等符号圈画),进一步精准把握史料,更好地对话史料。如“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太湖溇港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条件”这一设问所呈现的两则史料:
史料一 西晋时期,汉族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为躲避战乱,北方大量人口迁徙到太湖流域。
史料二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的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
通过文本批注发现,材料一的关键词句为“北方大量人口迁徙到太湖流域”,主题为“人口迁徙”;材料二的关键词句为“黄河流域混战”“南方相对稳定”“南方水利建设”,主题为“政局和水利建设”。
3.概念批注,挖掘史料。在初步确定史料的主题和关键词句后,就需要对史料中的关键词句和历史概念进行批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批注对史料进行解析与阐释,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把获取的有效信息与课本内容相结合,通过史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的相互佐证、相互补充,发挥史料价值,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对两则材料相关历史概念的批注,可以得出材料中“黄河流域”即北方地区,“太湖流域”为江南地区,溇港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教材中提及的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关。
4.纲要批注,聚焦史料。纲要批注,即对从史料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然后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纲要批注的过程中应明确以下要求:首先,纲要的内容要指向问题;其次,纲要的内容应是史料信息的高度归纳和概括;最后,纲要的内容要逻辑清晰、条理清楚。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太湖溇港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北方人口南迁;二是政局稳定;三是水利建设。
5.拓展批注,走出史料。拓展批注是在纲要批注的基础上对从史料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完善的过程。在拓展批注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根据题目设问对史料信息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与题目相关的史实。基于此,太湖溇港发展的有利条件最终呈现为:(1)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2)政局稳定,为太湖溇港发展提供安定的环境;(3)兴修水利工程,推动了航运和商贸的发展。
(三)素养提升,析之有获
1.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树立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历史区域的史料进行分析,可以逐步树立时空观念。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形成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2.在史料分析的過程中增强历史意识。分析史料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强历史意识的过程。在史料分析过程中,学生应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的解释、推理和说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判。同时以史为鉴,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历史的眼光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现实,形成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培养综合思维。分析史料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当今社会的综合思维,使学生以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的思维纵向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横向关注人们社会生活。
4.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回归社会生活。教育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图表、史料描述历史事物,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形成对社会全面、客观的认识,提高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同时还是促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正确分析史料,并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牛学文,向佐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7):41-45.
[4] 孙淑松.批注式阅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3):19-22.
[5] 钱丽迪.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史料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3):20-23.
[6] 张耕华.略论史料的另面与史事的另面:关于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两点建议[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1):3-7.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