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萍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必须牢抓“立德树人”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环节,是教师与学生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语文模块。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阅读中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相辅相成。将读写结合的方式贯彻进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精准性,着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本文将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理论支撑。
一、读写结合模式基本概述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将语文教学中的两大模块——阅读和写作进行结合教学。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文章来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写作教学是指通过作文写作训练来提升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互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在自我探索和求知中强化汲取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打下牢固的阅读写作思维,在有效结合中促进两种学习能力的共同进步。在新课改的全新教育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巩固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来达到教学任务与效果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提升对读写结合模式的有效应用,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往往是割裂开来的,教师未曾抓住二者的互助性和连贯性来进行结合教学。随着教学理念的拓展,语文教学的学术理论有所丰富发展,读写结合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为后来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模式仍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忽略了对教材的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是由权威专家筛选出来的精品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值得教师进行深度挖掘。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不重视教材资源的现象。教师的不重视则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忽视程度,限制了学生运用教材资源进行读写训练的运用。第二,机械化应用读写结合模式。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然而部分教师对于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只停留在要求学生对于好词佳句的摘抄和背诵,而没有深入挖掘读写的结合点,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带给学生更多学习方法和思维,造成学生的语言组织和理解水平未能得到进一步地提升。第三,学生自身不重视读写结合的训练技巧。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往往活泼好动,缺乏耐心,在进行阅读或写作时,不愿动脑思考二者的结合点,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了内容立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却忽略了其中可以深度挖掘出的写作素材、技巧等内容。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应当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深刻理解和掌握读写结合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做出教学规划的升级,将读写结合模式贯彻和落实下去。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深刻挖掘教材内容,践行读写结合策略
经過精挑细选的语文教材阅读文章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这不仅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积累语文知识的来源,更是学生提炼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课文精华的深度挖掘。教师对课本教材的教学通常是围绕教案展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有时因某些意外原因导致课时紧张时,教师甚至会压缩课文教学时间来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从而导致对教材内容挖掘和教学的不充分,造成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读写结合模式实际上可以大大缓解课时紧张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又可以打造高效课堂,可谓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新型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解《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教师要充分理解本文的文学价值,明晰本文所承载的“写作例文”的使命任务,有效迁移本文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本文讲述了在乡下生活的一对兄弟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与原因的故事。文章通俗易懂,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值得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章阅读赏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文章的语言用词、内容结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思考以下问题:在本文中有哪些实用性用语?有哪些可以运用到写作当中?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写作领域进行思考,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本文具有文学价值的内容,思考如何灵活运用至自己的写作中,在思考中活跃思维,贯穿读写。比如:“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两个感叹句的连用深刻强调并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这一写作手法实用性强,仿写难度低,值得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写作当中。在结束课堂前,教师应注重写作的实操训练,布置以下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样感兴趣的事物,观察它的日常变化,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写作训练。从课堂学习到课后写作的延伸,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紧密串联在一起,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文本中,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二)注重感悟生活体验,践行读写结合策略
生活是最丰富的灵感资源库,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并且生活经历的不同也会使学生对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念和看法。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在看待和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和看法,甚至其抓住的文章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在写作上,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写作灵感也同样来源于生活,有效探索生活细节中所蕴含的写作精华,必须注重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必须将文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相近,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文章更要注重挖掘其中与生活的联系点,在阅读和写作中升华情感。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在一场意外到来的地震中,父亲为救自己的儿子,不顾一切,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感人经过。在进行这一文章的讲解时,教师要抓住亲情这一共通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本文中,作者进行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深刻动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感人至深的父爱。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本文的感情,围绕亲情的主题,邀请学生发言讲述自己所感所想。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就文章故事发表感想。文中的父亲可以很轻易地让学生想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亲人,不难联想到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此时教师将阅读和写作模块融合进教材学习中,向学生布置下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件亲情小事进行书写,来赞颂伟大的亲情,感恩父母的养育与栽培。从阅读到写作的连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反复研读本文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人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掌握了阅读和语言理解能力,在着手写作的过程中又学会了在阅读中提炼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学习方法,同时提升了描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相互促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且,学生在回忆、书写自己的亲情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的亲情生活也产生一定作用,这是教育所带给个人的最深层的意义。学生在生活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下激发写作灵感,实现感情升华。
(三)拓展课外延伸阅读,践行读写结合策略
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是一个汲取知识、內化知识的过程。课堂内容的吸收自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课外延伸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阅读量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时,往往更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才会形成表达欲望,从而转向写作领域。在原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使得学生未能丰富自身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缺乏对文章文学价值的挖掘。基于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丰富自身阅读量,在阅读中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著作,题材和内容不限,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内容,并进行阅读笔记的撰写,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想、精彩语句或学习到的写作手法等。接着,教师定期组织一场课外书围读会,学生围坐一圈,将自己在这周所看的书以及读书笔记分享给班级。围读会由教师带头分享,教师分享自己本周所读图书,并简述自己的阅读心得,有意识地强调自己在阅读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融会贯通,为学生的分享提供范例。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对阅读有所感悟和启发,形成表达欲望,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分享。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大胆发言,在分享中实现了知识共享,学生间实现了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和个性思想上的彼此了解,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氛围的影响下更加坚定地投入阅读学习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在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写作,“强迫”学生回忆自己所读所学,并灵活处理,迁移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巩固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的写作实操能力。学生和教师一起评选优秀作品,并给予一定奖励,学生的写作与阅读热情被有效激发,在读写结合中全面提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偏废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必须向科学化、新颖化、综合化过渡,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提升读写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模式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施路径,希望能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本文系安溪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四批)研究课题《农村小学互助式课外阅读初探》(课题编号:AG1354—054)论文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