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需要减轻小学生的作业压力,给予小学生充足的自由学习时间。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例如:只有给小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才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一旦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作业的数量更是成倍的提高。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降低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可见小学数学作业的合理布置成为了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作业压力过大,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很多家长反映,由于孩子的作业过多,并且种类繁多,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虽然“以人为本”“双减”的教学理念被不断强调,但依然存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过于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问题。教师被这种传统作业布置方式所影响,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过于重视作业的统一完成度,小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长时间完成单一重复的作业,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僵化。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不到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划分作业的布置标准。使教学目标达到理想水平。同时,学生在作业完成时,也不能够感受作业的乐趣,因而他们往往是在被动消极的状态下完成作业内容。
(二)作业布置方式过于单一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没有将学生的差异性作为依据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方式过于单调,主要以教科书的题目为主,无论成绩好坏的同学都完成一份作业、由于小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不同,同一份作业可能会导致“优等生认为过于简单,后进生认为过于困难”,无法使优等生发挥出优势,同时也会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显然,作业布置方式如果过于单调,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两极分化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三)作业内容枯燥单一
根据调查,很多学生反映作业的内容过于枯燥、单一,特别是教学年龄较大的教师作业创新意识更加薄弱,在布置作业时会直接使用练习册。例如: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思考四边形为什么不稳定,定义是什么?像这种常规性的题目没有进行创新,学生思维实践更是无法获得发展。枯燥单一的数学学习,会逐渐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还会逐渐厌倦学习数学。
(四)作业的评价形式缺少新意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当学生完成作业较好时,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作业时,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批改帮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般采用“对勾”或“画叉”的方式,在作业的末尾写上批改日期和已阅。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给予作业的精力更是少之又少,作业仅仅是围绕着教材中的知识点展开,缺乏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等环节,导致学生对于作业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双减视野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
(一)布置探究型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才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当将生活和课堂相联系,使生活内容融入进作业布置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来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借助于该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通过合理的作业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借助于生活经验,实现对于问题的解答,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作业内容的把握,使得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把握。借此,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地提高,以帮助学生取得更为卓越的成绩。
比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探究型的作业。使学生在课下时间,通过使用剪刀、橡皮泥等工具设计出一副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物品。由于教师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学条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创新型作品。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吸引人,会不断的进行尝试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加深对于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最终呈现出一副令人满意的作品。教师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可以看出学生设计的作品各不相同,但是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对称图形的特征。这就说明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已经反复深化了轴对称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探究性作业时,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分层设计作业,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所体现出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作业内容,如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同一份难度内容的作业,就会导致“优等生认为过于简单,后进生认为过于困难”,后进生会逐渐降低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针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作業,同时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突破在学习中的障碍;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作业,使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让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获得进一步的飞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量难度适中的作业,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能让自身在原本数学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可以通过作业,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途径。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重要前提。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去除“命令式”的数学作业,让学生独立选择,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的题目。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数学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和信任,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布置相应难度的数学作业,让所有学生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作业,收获成就感,提高积极性。
(三)家长学生协力完成作业,减轻学生压力
小学阶段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尽可能地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期间便可收获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家长、学生协力完成作业,能够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问题,同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作业中,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良好。同时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意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学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高效交流,帮助教师共同组织教育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作业布置中,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體验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物体,并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以及上面进行绘画记录。教师在检查作业的完成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来分享在观察物体时的一些经验,进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表达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已经拥有相对独立的想法,甚至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不同意家长的观点,在语言和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叛逆的情绪,教师通过布置家长、学生协力完成的数学作业,能够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联系,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强家长辅导学生的意识,给予学生关注,用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的孩子,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样不但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够增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四)布置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需要将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作为依据,需要更加倾向于布置实践特征比较明显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科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能够充分融合学科知识,便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于该种作业布置的方式,教师能够对作业的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得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尝试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借此,教师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知识使用情况的把握。
例如,在“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一个将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想在生活中付整钱、找零钱的生活经验,将这个内容作为作业题目。“小明共有146元,想购买一本99元的书,运用教学知识,小明可以怎样付款?同时小明手里还剩多少钱?”这道题目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来调动生活经验,寻找解决办法。学生总结:小明可以先付100元,然后商店给小明找零1元钱,此时加上没有付的46元,最后所剩的总金额为47元。
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讲,这道题中所体现的思维便是“凑整简算”,通过日常的生活问题来运用数学技巧进行解答。“凑整简算”的思维意识在和数学相关的生活问题中得到应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将作业和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完成的准确度。此外,这种布置作业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凑整简算”的数学方法,还能使学生在面对相关类似的问题时快速解答。
结语: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布置作业,改变传统题海战术的作业观念,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同时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数学作业和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寻找学生在作业中的兴趣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