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杰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针对小学数学作业量做出了明确规定。新形势下,减少作业,不只要在作业量上做“减法”处理,同时也要追求“质”上的变化,以保证量少的同时能提高质量。本文立足“双减”政策,分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增效的有效方案,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师带来有益参考。
一、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时的常见问题
最近几年,小学生作业负担过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数学作业任务繁重,题型较多,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长时期使用“题海战术”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挫败孩子的数学学习自信。笔者结合实际,发现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普遍存在下面几点问题。
(一)传统作业观念严重
即使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及“增效减负”,但依旧存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之际,仅重视数量而不关注质量的问题。布置数学作业时,由于传统作业观念根深蒂固,过于重视规范性及统一性,致使小学生难以自主选择。长时期面对机械类的重复作业,影响小学生学习效率,并且僵化其数学思维,不利于提升其数学创造力。
(二)作业布置形式单调
个别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之际,常常应用“一刀切”的方法,未结合小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分层作业,作业布置形式极其单调,通常围绕教科书内容,强制学习能力稍强及学习能力略为薄弱的学生完成统一性作业。因小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点掌握程度不一,如果完成相同的作業,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不够吃”,而一些学生“吃不下”的问题,无法展现学优生特长,并且还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能动性,致使班级内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愈加严重。
(三)作业内容极其单调
一些学生表示数学作业内容相对枯燥,尤其是一些教龄偏大的教师,并未意识到数学作业创新设计的重要意义,直接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比如,在学习四边形时,教师直接在作业题目中要求学生书写其不稳定性道理及定义,列出面积公式。设置此类的常规性题目,明显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培育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直接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导致其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增效的实施方法
(一)突出作业层次,实现减负增效
如今,小学生数学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在于重复性作业以及机械性作业偏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重复”属于学习之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如若学生早已掌握作业题目中的解题技巧以及数学知识点,教师再要求其重复完成此类作业,对学生来讲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并且还会增加其数学学习负担。为了能帮助学生减轻数学学习负担,缓解数学学习压力,则应避免设置大量机械性作业以及重复性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由此一来,教师即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订制作业方案。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能够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在紧扣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时,便应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精心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比如,A类作业主要面向学优生,引导其在数学课后温习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点,并尝试独立计算长方体的周长、正方体的周长以及二者的表面积;而B类作业主要针对班级中的中等生而设置,要求其在课堂结束后,再次认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复习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针对一些极有必要重复完成的作业,教师可以不“减”。然而,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准,适当减少重复频率,以便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突出数学作业层次并提高数学作业时效性的目的。
(二)彰显作业趣味,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作业能延伸课堂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之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使用视听媒体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为数学作业赋予趣味性。比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知识,即可设计下面两道作业题目:其一,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的物品。其二,要求学生使用四根铅笔,摆出平行四边形,思考在哪一部位添加一根铅笔,能够令平行四边形更稳固。当小学生完成这两道作业及题后,便可深层次地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并感受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
不得不承认,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则应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以促使其渴望了解新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布置多元化的数学作业,增加作业趣味性,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比如,布置一些操作类作业,鼓励学生独立制作圆锥立体模型及长方体立体模型,并在模型上标注平面图形,这样即可实现手脑并用的目标。再如,学习重量及长度单位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互相测量同伴的体重及身高,并形成记录表格。在这一过程中,在强化学生交流沟通之际,还可帮助学生深层次思考。设置多元化趣味作业,极其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可以令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并学好数学。
(三)设置多元作业,展现作业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时,需突破传统书面作业的单调模式。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虽然强调要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后不为学生布置书写类作业,而是要求学生回到家中与自己的家长交流一下当日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数相关知识后,即可要求学生与家长相互讲一讲生活中都有哪些10以内的数。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这一过程实则是学生温习课堂知识的过程。
又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学生在课堂上已详细了解了圆的特征,明确车轮是圆形的意义后,教师即可让学生在课下书写一篇和“圆的认识”有关的日记,让学生将其对“圆的认知”以日记的形式加以总结,感受数学和语文学科间的联系,并且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再如,讲解“百分数的应用”内容后,教师即可要求学生在课后针对自己所在家庭一个月内的饮食、服饰、住宅、交通、购物等方面的支出进行调查,并绘制成统计表;而在掌握扇形统计图知识后,又可以将其设计成调查统计图。当教师设置多样化作业后,即可令学生意识到数学作业的实用性,吸引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巧。
(四)设置作业游戏,促进学生乐学
小学生极易被游戏吸引,数学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在数学作业设计和布置时,尝试自主设置作业,创新作业内容和形式,为数学作业赋予游戏性内容,以促使学生期待完成这一类作业。比如,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互动游戏,使學生在玩中练习。“扑克牌”属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素材,设置扑克牌游戏,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内容,创新扑克牌玩法。比如,在学习数的组成后,教师即可带着学生参加“选两张”的游戏,在众多扑克牌中挑选出可以组成“9”的两张扑克牌,训练“9的组成”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印象。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即可带领学生进行“选三张”的游戏,任意挑选三张扑克牌,结合减法算式,在看到三张扑克牌后,随即说出四个算式。结合课堂上的游戏内容,教师即可让学生在课下与同伴对玩扑克牌,相互出牌,比一比谁的牌数最大,或者进行“加”与“减”,要求对方说出答案。如果对方能迅速回答,此张扑克牌即归对方所有。当游戏结束后,手中扑克牌数量最多的学生则为获胜者,学生在课后与同伴及家长相互玩扑克牌计算游戏,整个过程中乐此不疲,在游戏活动结束后即可夯实学生数学计算基础,令学生主动参加扑克牌数学游戏,并尝试创新更多新的玩法,发挥游戏辅助数学学习的作用。
(五)结合生活实践,活用数学知识
教师为了促使学生真正内化吸收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变成能力。在设置作业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点滴影响,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保持用观察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讲解人民币知识后,教师即可布置一系列数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与家长玩兑换游戏,走到超市进行购物,熟知商品标签上的价格,将课上所学的人民币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又如,在学习数据收集及整理知识后,教师即可利用周末时间,设置调查类作业,鼓励学生挖掘生活素材及资源,针对自己极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调查。在学生完成作业时,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有人选择登门访问,有人选择拨通电话调查,或者结合网络渠道调查。学生将自己参加调查活动的照片发送在班级群内,相互借鉴彼此完成作业的经验,交流作业完成心得,即可令学生在快乐玩耍过程中有效应用数学,并形成多种能力,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六)优化评价模式,增强作业效率
在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可采用统一的标准,应结合不同的作业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致力于优化作业评判标准,才可契合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标准。针对传统作业评判标准加以优化,将学习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不可强制要求学生完成本身不会做的题目,在为学生布置作业后,尤其是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后,教师应向学生设问:在完成本次作业时,哪几道题是你独立完成的?反思一下你不会做的题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完成本次作业任务时,你都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感悟?在设置一系列问题后,即可促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准,学生也不会再认为未完成作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并且不会再抄袭他人作业,可加强数学知识的复习效率,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讲,顺利完成数学作业值得表扬,但若学生存在一些无法顺利完成的题目时,能够明白自己未完成的原因,同样值得鼓励。在数学教师完善作业评价方式后,即可营造宽松、和谐且包容的气氛,让学生把苦学变成乐学,正面应对数学作业难题,大幅度提升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作业减负效果。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业内容。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师要放弃题海战术,设置分层作业以及趣味作业等,致力于锻炼学生的双手及大脑,使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感受数学魅力,更乐于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