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菁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音乐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创造是音乐学科重要的课程内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借助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应用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移动终端、电子乐器等设备上进行音乐编创与展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对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远没有达到研究者们所期望的水平。笔者基于小学创造教学意义、现状和问题,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编创课《行进的步伐》的教学实践,初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创造教学的价值意义
最新颁布的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音乐艺术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创造”这一艺术实践,是音乐课程重要的内容。“创造”艺术实践包括三类学习内容:一是声音与音乐探索,二是即兴表演,三是音乐编创。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思想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由此可见,“创造”教学的价值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创造艺术实践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各学段学习任务之中。即:一至二年级唱游音乐课程中设置的“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景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4项学习任务,3至9年级音乐课程中设置的“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6项学习任务。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培育创意实践素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造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世界范围而言,无论是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以及音乐教育家,音乐创造教学都受到很大的重视。我国在2011版音乐课标中,“创造”作为一个新的音乐学习领域,才首次作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同时以具体的活动内容呈现在教学领域中。它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具体活动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及与教师交谈,发现当前小学开展的创造教学活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虽然认可创造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具有一定优势,但实际教学中,教师进行创造教学的频率并不高。大多数小学创造活动没有将创造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必要环节。常常只是将创造渗透在欣赏、表现、联系艺术实践课程内容教学中,作为拓展环节的活动。小学创造教学仅达到了浅层目标,没能实现其深层价值。还有部分老师总认为小学生音乐知识、能力有限,缺乏必备的创作功底,实施创造教学有困难。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学习资源发达的当今,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原来单纯的师生“二元”关系,形成“教师-技术-学生”三元结构。但是,信息技术对音乐创造教学的影响远没有达到研究者们所期望的水平。信息技术环境下创造教学(特别是编创教学)指导教师应至少具备两方面条件:其一:信息技术素养,其二:具有一定的音乐编曲、即兴演奏、作曲的素养。而我国小学普遍缺乏有作曲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对创造特别是编创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制约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音乐编创”教学为例,编创与展示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音乐思维、发掘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相当多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编创与展示”学习任务的教学手段、方式滞后。学生完成编创与展示的学习形式单调、过程乏味、效率低下,总是让学生在课堂练习“节奏接龙”,旋律编创“纸上谈兵”。这种模式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角色参与者的興趣没能得到持久激发,不能锻炼学生应用所学音乐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功能和创意素养的功能自然也得不到凸显。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改进对策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是指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音乐创造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特征,结合教材将技术融入音乐创造课堂教学中,解决音乐创造教学观念、方法、评价等层面的问题,弥补传统创造的教学短板,以技术转变音乐创造教与学方式,提高音乐创造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创意实践素养。信息技术环境并不单纯地指硬件环境或硬件基础设施,它还包括软件工具、平台和内容资源,隐含着与这些软硬件基础设施相依存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在信息技术时代产生的能对教学过程有所作用的技术理念。我区借力我省正全面铺开的信息技术提升2.0工程,通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创造教学的实践研究,依据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根据编创教学现状及特点,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编创学习参与能力的“小组研讨”编创教学模式(见下图),帮助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创造条件,打造“技术创新课堂”。
音乐编创是创造艺术实践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心听觉和创造能力。小组研讨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的网络氛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小组研讨”编创教学模式是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方式,利用智能编曲软件在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设备上进行音乐编创的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寻趣探究的编创教学新样态。(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时间、时机都有严格的规定。课堂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移动终端时间不超出10分钟。)该模式改变传统编创教学手段、形式,丰富编创教学内容、手段,集趣味性和游戏化于一体的学习过程诱发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信息技术与创造教学的互动与融合中,提升创意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实现编创教学质量全方位质的飞跃。
“小组研讨”编创教学模式下的编创教学步骤如下:教师从范例短句开始,通过节奏或旋律的范例短句,让学生明确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接着,教师布置任务,让每位学生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编创,完成后用蓝牙小音箱在小组内展示;小组通过研讨推选出一个最佳作品,并进行组内的修改、完善(由于加入小组研讨,推选出的最佳作品节奏、旋律都相对完整、丰富);教师汇总每组最佳作品,各小组向全班表现,请同学们提供修改意见。在所有小组作品表现、修改完毕后,教师组织作品的互评投票活动,选出最好的短句,并且和同学们讨论他们票选的理由,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编创旋律和节奏短句的具体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他们学得有趣、轻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手机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利器,而且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依据这一教学模式,五年级音乐编创课《行进的步伐》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威武雄壮风格进行曲特点的认识。
2.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手机编曲软件编创四小节威武雄壮风格的进行曲;
3. 学习将所学音乐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能够在编创活动中,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对编创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编创四小节威武雄壮风格的进行曲。
教学手段:智慧课堂教学系统、智能软件完美钢琴、手机等移动终端、蓝牙音箱、钢琴等。
教学过程:课首小组交流分享先学成果(老师提前一周推送进行曲资源包,进行曲的谱例、音频等,学生提前预习);老师小结先学成果进行曲的特点;老师示范创作旋律短句;接着,学生通过个人在便利贴上编创节奏、组内个人展示、研讨;小组推送展示;全班评价、票选一条节奏;共同研讨、修改完善节奏;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将集体完善的节奏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来创作旋律;小组展示、评价、全班修改完善旋律;为共同编创的旋律命名;老师总结编创旋律的要求;布置课后作业。
【分析】本节课的启示:这节课采用小组研讨编创模式,形成创、演、赏、评一体化的完整学习过程。改变传统个人编创练习为小组合作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動的中心,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反馈、互学、倾听中巩固先学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由于将智能编曲软件、手机等移动终端引进课堂,静态曲谱动态化。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亲自动手进行创造性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编创教学的不足。师生在实践、探究、体验中共同合作编创、展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意实践素养。
在信息技术开喷式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更展现出诱人的广阔前景。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让技术发挥最大作用。技术在不断进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创新创造教学设计、模式,才能奏响技术和艺术交融的华美乐章,打造出面向未来的音乐课堂,真正让新时代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育人目标在音乐常态课堂落地生根。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1-04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