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敏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小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对于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在上课之前将知识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在课堂上才能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更加熟悉,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快速和高效。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已经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各种学习的途径和手段,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有目的地、主动地去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
一、小学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语文的预习并不是简单的通读或者是浏览课文,也不是仅仅对于需要识记的字词的掌握,自主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非常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增强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到了小学高年级,有的课文篇幅比较长,通读一篇文章需要的时间比较久,如果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文,那么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拿出大量的宝贵时间来让学生通读课文,浪费学生宝贵的课上学习时间。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提前对于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把握,能够节约课堂上的时间,有利于教师将教学的时间集中在教学难点与重点问题的讲述上,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语文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调整,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一)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不够
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需要重复性记忆的内容有很多,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和默写;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够灵活,以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以机械学习为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与思路,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程度不够高,对于语文课堂参与程度不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能够达到教师预期的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养成主动积极预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课堂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是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生字与生词,这样的预习要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认为这样的预习过于枯燥和刻板,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自主预习的厌恶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师进行自主预习要求的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权利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与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预习作业设计不够科学与合理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要求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内容与形式要科学与合理化,有的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内容过于多,预习的形式仅仅局限朗读课文与提前学习生字词等,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学习负担和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不高,预习的效率往往也比较低下。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与手段,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更加的科学合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习惯的策略
(一)分析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预习目标
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预习目标。教师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其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制定预习目标与计划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与预习的能力与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学生的预习内容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乡下人家》这一课的预习为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要求。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学生,他们的预习任务是熟读课文三遍,并把课文中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用横线标出来并查字典,并将教师划出的几个词语标上拼音;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他们的预习任务除了以上两项,教师还可以增加其他的预习任务,例如,用课文中的重点字组词、多音字组词,理解词语并造句等。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预习要求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预习的要求,能够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材,丰富预习形式与内容
翻转课堂近几年来成为小学教学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能够有效保证翻转课堂的开展。把握教材与课程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设计预习内容与目标之前必须要充分把握教材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丰富预习的形式与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互联网络技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教育的手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时,可以充分利用科技辅具,丰富学生预习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欲望。仍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为例,在为學生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课文范读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借助音频或者视频更好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中重点字和词语的读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乡村风土人情的视频,让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悠闲,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预习成果检验,进行积极反馈
仅仅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而不对预习的成果进行检验,学生的预习效率会比较低。如果教师仅仅是口头上布置预习作业,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有的学生自觉性不高,很多学生就不会自觉地完成。这样预习作业虽然布置了,但是相当于没布置。因此教师在布置完预习作业后,要求学生完成预习的作业,并且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于完成得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反馈,对于完成得不好的学生也不能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为学生解决困难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小学阶段的课前预习大部分都可以分为书面上的预习和口头上的预习。口头预习成果的检查,例如课文的预习与朗读,教师可以让家长监督或者是学生互相检查,用这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于口头预习作業的完成程度。对于书面上的预习作业,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检查,一种方法是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和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教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自己在自主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并且讨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小组成员内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将作业收上来进行检查和批改,并且针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对于预习成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表扬;对于预习成果没有达到教师预期要求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打压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比较高的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提前掌握课堂上需要学习的知识与内容,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自主预习任务与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教材,丰富学生预习的内容与形式;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达到的预习目标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来为班级上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预习目标。只有教师采取积极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语文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语文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