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龙 李庆春
从2020年开始,历史中考就进入了“无考纲,按课标命题”的时代,通过对近两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我们有了深刻的认知。如何从中考历史试题的特性上去把握中考历史的备考策略,成了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结合回归教材,强化课改意识,过好“基础关”;重视中考真题训练,明确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技巧,过好“能力关”;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过好“时事溯源”关三方面,并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去把握历史中考备考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是要激发他们强烈的发问能力,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老师的询问;二是学生的发问。老师的教学提问方式,是在研究课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各方面认识的内在联系,经过精心筹划,环环相扣,进而引领他们去思索、联系、探索,由表及里,从而认识历史事件的实质,并抓住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实现提高他们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的。带着上述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们共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实质的理解,透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问,经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他们提出各种观点,甚至提出各种论证。如此,学生从中获得的就是思想的启发、眼界的开拓。
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这类试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在识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归纳、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析问题,是一种综合性的试题。而开放性试题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标准答案的试题。其多样化的材料以及足够开放的设问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同时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如今,新一轮课改已拉开序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考历史试题,无论是省卷还是地市卷,开放性试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大。作为历史一线教师,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方法,进而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科学有效地使用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多样的思维方式,以达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因此本文就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的变化,谈谈给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试卷整体对学生材料解读能力要求提高
从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看,直问直答式的識记类的选择题逐渐减少,这类试题到2019年中考在试题中基本消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材料型选择题越来越多,该类试题对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例如,2019年安徽卷第4小题,通过1912-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布机数以及1913-1921年中国机制面粉业的年产量两幅柱状图,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两幅柱状图的变化,获得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统治的结束、“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都使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所以可以断定“该图反映了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019年安徽卷第13小题,以英国约翰·莱齐的讽刺漫画“泰晤士河老爹”为素材,启迪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从对漫画的解读中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顺利成章地得出“这幅漫画讽刺的是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
2020年安徽卷第3小题,本题以文字史料为素材,以宋人观点创设情境,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历史现象,认知北宋治国思想因时而变的特点。通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解读可知,宋代“大臣、侍臣、大帅”等皆“文士也”,体现了北宋重文。得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査。
2021年安徽卷第2小题,该题以西汉初期封国形势和西汉后期封国形势两幅地图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作用的理解。通过读题可知,本题问题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的限定语是“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通过看地图下面的图例,根据图例在地图中找出西汉初期和后期各封国大致范围,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范围变小。根据这些关键信息结合地图的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推恩令”。再逐一分析选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与图片内容不符;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图片内容不符;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图片内容不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范围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得出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推恩令的实施”。
透彻地理解设问是顺利答题的第一步,这关键的一步对准确解答试题问答及得分有着决定作用。相比理科,历史试题提问是有所不同的,需要学生从试题材料中提取与提问相关的有效信息,再基于自身所学将试题答案论述出来。
综上不难看出,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素材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除上述柱状图、漫画、文字材料、地图外,曲线图、折线图、饼状图、表格、示意图、电影剧照、照片、邮票、诗歌、大事年表、史书目录等都可以作为试题命制的素材。近年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有大幅度增加。
例如,2021年安徽卷第19题,以一幅《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地图为素材,考查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发展状况及相互交往,要求学生能准确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并解读,围绕地图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试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以国际视野审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学科素养,体现出综合性、概括性、分析探究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试题的命制跟素材关系密切,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和能力,是完全意义上的“能力立意”试题,已经颠覆了记背直选的学习理念。对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审题是关键。老师要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给学生,让学生都能掌握审题的要领。
2. 思路是保障。中考命题人设计每一个题目时都有他们的命题思路和考查目标。对那些比较容易的题目我们不难想到答案,但是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我们就要尽量揣测命题人命制这个题目的用意,尽快找对解题的思路。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老师要经常跟学生详细探讨有代表性题目的命制用意,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學生找到正确解题思路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3. 技巧很重要。答题技巧是解题能力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中考能否拿到高分的关键因素。同样水平的学生,那些掌握一定答题技巧的学生往往成绩比较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紧扣新课标,重点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课标是教材的灵魂,也指导中考命题,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对新课标一定要认真研究,才能总体把握课本的重要知识点。新版课标特别强调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相应地,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适应中考命题的新趋势。在教育理念中,学生除了学校中的学习任务和成长的首要目标之外,应当具备全面发展与良好的品格和能力,突出培养每个学生不同的爱好、修养与情怀,这是历史培育提升的核心,这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不断地实践提升。
2. 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是相关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同样要精心研读。对其中新修订的内容尤其要重点关注,并相应调整复习重点,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考的新变化。
三、针对中考试题的新变化,优化备考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考历史试题,无论是省卷还是地市卷,近年来都呈现明显的变化。其命题依据、命题立意、试题考查层次、命题素材选取、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都有所变化。经过多年的教育模式改革,笔者认为新的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面貌。新一轮的课改需要历史老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形成由学生主导、不断探索的新教学方法。而教师的观念、角色、教育行为、教学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改革,历史教师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开始朝向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发展。
1. 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既考查学生的“学”,也考查教师的“教”。
2. 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例如,2018年河北卷第28题,以歌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素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问题1是“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首歌曲的创作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并分别概括这些事件反映的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2是“根据材料一,归纳三首歌曲体现的共同革命精神。”
该试题借鉴了高考试题的思路,以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革命歌曲为主要材料,把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历史解释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在试题中,凸显了“能力立意和教育价值立意”命题理念,属于典型的“素养立意”命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历史核心素养的知识点,同时在教学和考试复习时不能脱离近几年的中考真题的分析与收集,利用典型的题目加强训练,注重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核心素养角度去读懂题目,突破解题,掌握做题的技巧和提高做题的能力。自觉地在答题技巧和规范上多下功夫,在解题思路上多加训练,以养成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求学生重要历史知识必须记牢,反复考、反复练;强化重要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有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引导学生规范答题、保持卷面整洁。
(2) 历史教师要经常关注国内外重要的时事热点新闻,因为中考历来不仅不回避热点,而且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常常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历史的本质是丰富多彩的,既充满了种族兴亡的戏剧性,也充满了许多生命哲学。它跌宕起落,既富于剧情又耐人品味,也含有不少发人深省的悬念。但这样活生生而具体的社会发展史,教师为什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寻找不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呢?最终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正是教科书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应以上四个病症,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给崭新的高中历史课堂带来了盎然生机,重新寻回本应属于历史课的特有魅力。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教育,更离不开历史课堂。一名好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领悟;对学生学情有深刻理解。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走在持续研究的道路上。总之,有坚持,有变化,主动去应对,才是正确的备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