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

2022-05-30 10:48刘刚
家长·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双减

刘刚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的内容。这便要求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教育主责,通过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和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等方式,推动家校的协同共育。而从现阶段的小学家校共育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教育主体,显然未能准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和本质,导致家校共育出现潜在能力不足、发展前景不利等情况。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应承担起教育主导责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优化家校共育模式。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能动性不足

家校共育能动性不足是“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学校和教师的视角来看,他们对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存在信任危机,在潜意识中未将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和伙伴,而且,繁杂的教学管理任务,也使学科教师和教务人员无暇顾及家长的感受;从家长的视角来看,大部分家长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工作,辅导功课是教师的职责,所以他们也未形成共育的意识,基于此情况,家校共育的能动性自然不足。

(二)家校共育权责性不明

基于“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形成一致的教育體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双减”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解释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家校共育体系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双方未精准地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学校和教师经常出现“越位”情况,他们占据了本该属于家长的位置。而且,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对自身的职责和教育价值也出现了认知不清的情况,所以家校共育的效率和质量也较低。

(三)家校共育固化性较强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和家庭发挥联动作用,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让小学生在协同一致的教育体系中,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过,从现阶段小学家校共育的实况来看,家校共育并未与“双减”政策完全融合起来,其教育形式和内容等都存在较强的固化性。通常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中心,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其形式单一、目的也具有功利性,这样的家校共育模式不仅难以体现“双减”政策的优势,也容易导致“学校‘越位、家长‘缺位”的现象。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教育中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强化共育意识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存在共育意识淡薄的情况,他们未能准确认知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强化家校双方的共育意识,学校可以带头构建家校合作机制,为家长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从而同时提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质量。

1.组织新生家长会

家长会是传统教育体系中家校共育的主要模式,也是传递学校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生活背景的途径之一。在学生入学时期,家校双方互相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这不仅对实践“双减”政策造成了阻碍,也不利于正常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家长会,将其纳为学校的常规共育措施,为家长和教师平等交流和多元互动提供平台,共同制订小学教育的长期计划,从而构建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的共育体系,全面挖掘家校合作机制的隐藏功能。

在“双减”政策的支持和辅助下,新生家长会的价值不容小觑,学校应充当提供资源和搭建桥梁的指导者,组织校级和班级家长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设常规化的家校共育体系,让家长可以通过该渠道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以此强化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展开来说,在宏观层面上,学校可以针对全部新生家长,借助大型会议厅等场地,开展以新生家长与教师为主体的交流活动,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和校长等,分别对“双减”政策进行阐释,并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通俗化地解释政策中的相关内容,让家长真正理解“双减”的主旨和具体实施路径;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班主任与家长为主体的会议,家长和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展开探讨,分享各自的教育心得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着重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基本学习情况,并引导家长明确实施家庭教育的准则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班主任便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班级内建设个人成长档案,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2.开设“家长课堂”

家长是家校共育模式下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意识是否科学、教育能力是否扎实,都是影响家校共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故而,在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的家校共育机制中,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长期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中了解教育前沿的先进理念,科学合理地分析教育政策,并能在课堂上与其他家长、教育专家等分享教育经验。同时,在“家长课堂”上,也可以采取轮换方式,由家长充当一日讲师,鼓励他们将自身对“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的理解,以分享故事、讲解案例等方式展现出来,从而通过互动与交流,扩展家长的教育知识储备、锻炼其教育技能。例如,在“家长课堂”中,学校和教师可以融合“双减”政策中的思想和理念,开展以“时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段,建设体系化的家长培训体系,邀请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学教师等人员,作为“家长课堂”的主讲人员,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在课堂内分享个人的教育经验,从而保证主讲人员与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探寻出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对策。同时,为了让家长扎实地掌握教育技能,“家长课堂”负责人或者讲师根据“时间管理”的内容,定期举办轮换演讲和观察活动,让家长通过口头叙述、讲解PPT等直观化和多样化的形式,展示个人的教育经历,针对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及他们采取的教育对策进行细致分析,促进家长之间的信息流通和经验分享。

3.建立家长委员会

在小学教育中,家长委员会有利于凝聚家长力量,也能促进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学校可以依据“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以文件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条例为主要目标,建设新型家长委员会,为家长打造一个自由交流和行动迅速的教育环境,促进家校共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如何建立和维护家长委员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赋予其教育共同体的责任,给予其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并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以此加强家校共育的实际水平。比如,依据“双减”政策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要求,为了储备社团活动的素材,家长可以在学校的引领和组织下,对各个家长的职业进行初步了解,保证家长委员会中具备多种职业的教育主体,为小学生的课后社团活动做好资源储备工作。比如,在科学种植活动中,便可将家长委员会中的农民家长作为主体,带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和实践观察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并能自发地探索外部世界。

经过上述分析,家长委员会以其凝聚性和行动性受到关注和认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应积极利用家长委员会进行高效沟通,探索符合“双减”教育理念和主流教育趋势的家校共育模式,实现高质量教育和减负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深化共育效果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扎根于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家校合作活动的方式,深化共育的效果,让小学生在兼具多元化、趣味化等特征的教育模式中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

1.开展主题课程活动

“双减”政策中强调学校应优化教学方法、推动课程实施进程。为了应对政策中提出的实际要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课程活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主题化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成为学科教学的一分子,将其视为学校教学活动的灵活资源储备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迁移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能拉近亲子距离。

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学校可以开展以“博学多识,诵读经典”为主题的家校共育课程活动,参照“国学大讲堂”的形式,开设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国学活动,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或者论断展开探讨,为学生科普国学知识,让他们积累国学素材。比如,家长与教师可以依据国学经典《论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诵读和讲学活动,以《论语》中出现的教育名言和处事原则等为主要讲解对象,带领学生与家长一同学习知识、诵读经典,将他们代入具体的教育和交际情境,从而对《论语》等传世作品中的理念产生共鸣。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在常规的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还能接触丰富多样的语文知识,文学视野更为开阔,也能在寓教于乐的家校共育环境中放松身心、提升语文素养。

2.设置特色作业项目

结合“双减”政策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实际要求,在家校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也应着力探索减负型和高效型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借助优质的作业提升学习效率、减轻身心负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置特色化的作业项目,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和布置探索性和趣味性的课后作业,并将亲子活动作为完成作业的主要形式,这样方能真正践行“双减”的实际要求。

而特色化的作业项目,一方面要满足质量上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契合家长和学生的真实学识水平,让家长参与作业项目,辅助和推动学生高效地完成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书包留在课堂内”的作业项目,即指导学生在课内完成书面作业,让学生将实践类和体验类的作业带回家庭中。如针对英语学科的教学情况,教师布置“英语脱口秀”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应用英语口语方式叙述一个极具趣味的故事,在这其中,若家长具备基本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他们也可以灵活地与孩子展开交流,从而在优质的亲子对话中完成实践作业,以此达成放松学生身心、促进其健康成長的目标。再如,教师也可以通过“亲子作业单”的形式,为家长和学生设计周末学习任务,根据各学科的要求,在作业单中引进科学小实验、观看体育比赛等多样化的课外学习任务,以此深化“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的教育效果。

利用特色化的作业项目,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作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更强。在作业项目的支持下,家长参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并能将自身学习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引入作业活动,从而带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健全人格、增强素养。

3.引进个性课后服务

“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双减”政策中对课后服务提出的实际要求。在政策的指导下,学校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优势,引进家、校、生共同参与的个性课后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锻炼学习技能、扩展知识储备,这样方能为家校共育体系增添内在发展驱动力。在个性化的家校融合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入手,将课后服务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耳濡目染下,成长为具备多种才能和优秀品质的青少年,以此契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例如,在低年级的“双减”教育中,教师可以开展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家校共育型的课后服务活动。其一,从线下角度来说,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学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整体素质等,开展线下亲子活动。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将体育活动与课后服务活动融合起来,通过亲子接力赛跑捡起跑道旁分散的数字和符号卡片,并将其作为体育比赛的接力棒,在到达终点后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他们在体育赛事中完成了数学运算任务,这不仅延伸了数学课堂的范围,也能真正达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其二,从线上角度来说,教师可以创建免费的服务平台,设置亲子学习板块,让家长和学生在阅读亲子小故事、鉴赏艺术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审美素养和道德品质,将“五育”理念自然地融入线上课后服务,以此加强课后服务的效果。

教师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借助线下和线上等渠道,引进独具特色的亲子课后活动,不仅吸纳了家长资源,也提升了课后服务的有效性,有利于将课后服务的价值最大化。

总而言之,在全面解读和深入理解“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学校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引领家长展开“减负增效”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落实和践行“双减”政策,也能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内驱力不足等问题,为学生创造优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在家校共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也应及时总结经验,对家长和学生的真实反映进行总结和反馈,从而解决家校共育中存在的不利问题,将“减负增效”的理念融入小学教育。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双减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