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

2022-05-30 19:48:20陈锦绣
家长·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素养

陈锦绣

政治教学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政治包括了政治、法治、历史文化、经济、哲学等多个方面,是培养公民素养的有力保障。重视对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法治的高度认同,从而有效进行公共参与,做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共同推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家政治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体制形成真挚的情感,拥护党的领导,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从而在日常行为中约束自我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科学精神

人类生活和工作离不开思维活动,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能力,学习并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采取正确的行为选择。

(三)法治意识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正常社会秩序维持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让学生懂法、学法、守法、用法,在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用法律来约束自身行为,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国家赋予人民的权益,也是人们履行主人翁意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奉行集体主义的思想,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国家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考核单一,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高考是学生面临的第一要务,因此,以高考作为参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关注学生卷面成绩的结果,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不当,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学科的抽象性,尤其是哲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压抑,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学生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难以串联起知识间的逻辑思维,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学内容局限,阻碍了学生的知识拓展

课本是高中政治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如果教师过度依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就会受到限制,难以拓展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

三、信息技术对培养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意义分析

(一)优化课堂模式,创新课堂教学

现阶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大多还沿用传统的方式,课堂教学缺乏激情和活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对学习的厌烦和抗拒感。而将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优化了教学的模式,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参与课堂学习,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活跃课堂教学

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会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政治学科本身涵盖的范围就比较广泛,各种理论概念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应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政治学科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经济、政治、哲学等方方面面,如果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师口头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各种理论也容易混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特别理想。如果将高中政治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程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引导学生科学地建立学习模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部分,教师为“教”,学生为“学”,“教”是服务,“学”才是目标。所以,对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借助时事政治,提升高中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

作为政治学科的特性,政治认同也是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内涵。总结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出,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主要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个方面组成。政治理念与哲学内容相辅相成,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教师口头讲解,学生被动接收,教学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无法理解,就无法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信息技术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就是信息技术进校园最为普遍的应用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事政治作为高中政治的必要组成内容,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周边社会以及世界的风云变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国家政治的高度认同。

比如,在手机、电脑等已经普及化的今天,学生可以从抖音、电视等各个平台上了解到最新的国际形势。2021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一个香港的获奖者特别醒目,就是陈贝儿,他是一名香港无线电视策划的主题纪录片《无穷之路》的主持人,用最真实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国家扶贫工作给人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最为深刻且直接的诠释,我们都在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强大和安定,给人民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大大缩短,也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和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是演说家》某一期许吉如的《国强则少年强》的相关片段,在演说家富有情感的演说中感受国家强大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以及赋予我们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还可以向学生播放电影《战狼》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感受国家为保障我国公民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视频将给学生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让国家的高度政治认同感直击学生的心灵,感受我们背后稳定、强大的国家所到给我们的一切,以国家为自豪,并将这种自豪感践行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学生既是个体,也是社会的参与者,离不开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渗透对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民主管理的内容、流程和价值,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有主见、有担当、有理想的合格公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堂的主导性会制约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理论知识的学习涉及面广、较为烦琐,也抑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做到活学活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是有力举措。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去感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情境观看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流程,知道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养学生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明白个人、生活与政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向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要求他们观看建党百年的贺礼片——《觉醒年代》这一主题电视剧,在演员鲜活、富有情感与真实的表演中,带领学生感悟先辈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探索和追求,感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与李大钊先生一起钻研“何谓民主”,从而更加珍惜并合理应用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能够约束自己,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社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借助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能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法律既能够起到对人约束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进行渗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建立他们宪法至上的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合理使用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同时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法律知识比较专业,系统性较强,知识细化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借助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如何借助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知道何所为,何所不为,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意识。微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手段、新方法,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化、框架性的总结,让学生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有效抓取,提高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课“多彩的消费”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预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否则有的学生不明确教师的要求,导致盲目地预习,让预习流于形式,影响预习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的心理和消费的原则,从而培养他们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互联网、影视资料等渠道,收集我国国民近二十年的消费结构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案例教学的课件,将近二十年我国国民消费结构变化做成视频缩影,让学生进行观看,通过案例来分析收入、物价的变动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此外,教師还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制成法制专题化微课课件,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学习,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缺陷。

(四)整合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培养高中生的理性精神,能让他们从客观方面进行思考,辩证地看待万事万物,用思辨精神来进行衡量,而不是被主观想法和情绪所左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理性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哲学模块内容的学习来实现。教师应渗透唯物辩证主义的理论,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地认识某一事物,或形成正确全面的认知,或谨慎思考后做出合适的决策。对于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进行思考、自主与反思的过程,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的一步。相对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复杂,相互联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特别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在教育阶段初次接触哲学内容,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式,将思维导图和电子白板等资源进行整合应用,在单元学习结束进行总结的时候,将这一单元各个理论概念之间的思维导图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让学生直观地掌握各个理论间的联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

五、结语

总之,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要求。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学,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左毓红)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政治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