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琴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所以,新时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将核心素养培养摆在重要地位,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不必拘泥于无关紧要的教学细节,应更加注重数学本质,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必要能力和关键品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下面对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建立模型四项核心素养进行介绍。
(一)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小学生根据具体的物体外观,抽象出与物体特征相似几何图形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素养,能促进其数学抽象能力提升,使之能结合物体的特征,想象不同的几何图形,描述实际物体的外观情况,抽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利用先进教具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轨迹,可以让学生准确描述其中的道理,依据不同的语言画出图形,促进其抽象思维发展。
(二)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一种基本的思考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应将推理活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论证。由于推理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教师需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据此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让学生结合实际的数学问题,探索解题思路,发现结论,促进自我逻辑推理素养形成、发展。
(三)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正确运用法则以及运算规律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上所学的法则、运算律知识,帮助其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和解题积累经验。小学生在学习法则和运算律知识后,能正确地进行运算,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运算算理的理解印象,有助于探索更加合理、简洁的运算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指小学生根据实际数学问题,在把握知识联系、现实世界联系建立的基础上,建立、求解模型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思想,可以让其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应用方法,学会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求解习题。在建立、求解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转化,用科学的符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再通过求出解,根据结果分析问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其建模意识,使之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强调理论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选择在讲解理论时,进行大范围的引证,意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印象,但其未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差异性,过度强调理论理解,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过度追求理论教学细节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虽然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种方法只适合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很难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师生课堂互动较少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小学生的学习依赖心理,强化互动引导,方能与学生共同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提升。师生互动是了解学情和把握课堂节奏的重要方式,部分数学教师只注重讲授课本知识,没有积极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扩大教学成果。
(三)教学形式相对刻板
教学形式是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一些教师未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形式的创新,导致教学形式刻板,难以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对刻板的传统教学形式,难以使课堂焕发生机,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忽视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开展不同形式的思考、探究活动,能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而在教育压力的影响下,一些教师过度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未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无关紧要的细节知识展开,难以凸显数学本质,无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创设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凸显数学本质,适当淡化不必要的理论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围绕空间想象能力展开训练,精准地把握现阶段的教学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具备带入性的情境,继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可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指出其中的面、棱、顶点,介绍相关概念的同时,据此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长方体建筑”“课堂内有哪些正方体”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意识,使之通过联想和观察,找出课堂中的正方体,说出自己见过的长方体建筑物,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出示不同的几何体教具,引导学生搭建不同的长方体,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思考长方体“面、点、棱”的数量,以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通过实践促进自我空间想象素养发展。再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正方体教具,说出“面、点、棱”的数量,分析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使之通过联想和对比,懂得正方体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最后,教师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图和立体图,让学生对照图示绘制不同角度下的长方体、正方體建筑图形,旨在依靠感性材料引导进行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其空间想象能力提升。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目的,进行详细、反复的观察,并通过动手实践,结合自己的想象,发展自我空间观念,感知到数学存在生活中,从而在大范围的空间内进行想象、观察、分析,切实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微课教学,强化逻辑推理引导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开展微课教学活动,能降低重难点知识的学习难度,教师应利用趣味性微课视频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强化逻辑推理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实现逻辑推理素养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好微课视频的播放时机,更好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至逻辑推理方面,关注教师的合情之理和演绎推理,加深对重难点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四舍五入”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动画形象,初步了解运用“四舍”“五入”进行试商的方法,明白本课主要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继而构建笔算除法的概念,了解试商、调商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展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习题,唤醒学生的既有学习记忆,使之能在正迁移中,尝试推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理。其次,教师可以立足新旧知识的联系,播放“除法竖式计算”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计算步骤的差异中进行逻辑推理,按照教师的要求列式除法计算竖式,运用“四舍”的方式解决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习题。由此,让学生在微课视频的指引下,掌握重难点算理知识。最后,教师要围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习题,讲解竖式计算方法,逐步推理计算算理,随后播放“简便算法”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除法竖式计算的理解,思考不同简便算法的科学性,使之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逻辑推理指导,从中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深入理解其中的算理知识。通过开展微课教学活动,教师融合重难点知识讲解与逻辑推理素养培养,使学生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不断促进自我逻辑推理素养发展。
(三)小组合作,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算理、运算律、法则等知识解决问题,促进自我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围绕实际的数学知识内容,开展不同的合作学习项目,帮助学生解决运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其提供优质的合作学习环境,使之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研究,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自我数学运算素养发展。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算理和分数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实力持平。由于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算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概念知识,围绕插图和关键提示,以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习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其运算能力提升。其次,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探究、归纳、补充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注意事项,帮助学生走好直观思维迈向抽象思维的关键一步。要将计算过程展现给学生,从学生总结的注意事项中,发现运算思维漏洞,通过巩固练习的方式,合理延伸教学,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高效计算方法,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契机,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言、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小组合作心得体会,呈现集体研究成果,围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算理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之通过合作,提高运算能力,促进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
(四)联系生活,培养优秀建模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能让学生在把握理论与实践关联的基础上,形成优秀的建模思维。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从既有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建模,通过分析、求解模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掌握实用性技能,促进自我建模素养发展。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简易方程”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联系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摄氏度与华氏度、地月质量、海陆面积”等内容,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感性材料引申出简易方程知识,提出有趣的生活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蕴涵的数学方程知识,启发学生的建模思维,使之能从既有生活经验出发,将不同的生活知识与方程建立起联系,明白方程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建立的一种模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其建模素养发展。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通过建立方程、求解方程,得到问题答案,培养其优秀的建模思维。最后,要利用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动脑思考条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立足解方程格式、依据、方程解的正确性讲解求解方程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能掌握检验方程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将建模思维培养融入了不同的生活问题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生活话题进行思考,并结合其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建立模型,通过建立、求解方程,明白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学会验算方程解的正确性,形成优秀的建模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文化素养,集中体现在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建立模型等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本质,避免过度注重不必要的教学细节,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发展。核心素養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强化引导,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满怀憧憬地汲取数学知识精华,从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