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必雄
[摘 要] 文章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提出基于“让学引思”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小学数学教学路径,即参与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内驱力;设境引思,初步感知概念;抓住核心问题,学思结合探本。
[关键词] 分数的意义;让学引思;小学数学
新课改背景下,“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让学”指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引思指的是教师要智慧“引思”,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对分数的再认识和再探索,笔者以“让学引思”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力图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提供某种借鉴或思考。
一、参与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内驱力
张奠宙指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下,“教什么”的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谁能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什么内容?
生1:我学会了读分数和写分数。
生2:我知道了分数由分母、分数线和分子三部分组成。
师:今天学习“分数的意义”。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还想了解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3:分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分数?
生4:分数和整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5:分数与分数之间也能进行加减运算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充满了好奇。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这几节课要为大家逐个解答的问题,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分数的产生、什么是单位“1”,什么是分数这些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走入“分数”的世界吧!
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過程中,是其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在学生参与目标制定的前提下,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敏锐洞察这些知识目标隐含的教育价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从而在课堂上去实现这些目标。
二、设境引思,初步感知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素材,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师:我手里有1个苹果,如果要把这1个苹果分给1个同学,那么,1个同学可以得到几个苹果?
生(齐):1个。
师:对。如果我要把这1个苹果分给4个同学,那么应该怎么分呢?
生1:每个同学只能分到1个苹果的。
师:对。当你看到这个分数时,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2: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
师:对,我们试着自己画图来表示出吧。
生3:这是我画的图(图1)。我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就是。
生4:我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就是(如图2)。
图2
师:同学们画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看看我画的这个图(图3)能够用来表示吗?
图3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我画的这幅图不能用来表示呢?
生1:因为必须把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样才是。
师:对。分数必须先要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那就不能得到分数。
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分苹果”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分数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能为他们解决整数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画图表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1个物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智慧“引思”,通过反例使学生得出把1个物体“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条件。
三、抓住核心问题,学思结合探本质
“让学引思”模式下,并非把所有的问题以简单罗列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而是抓住其中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探讨,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得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分数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概念教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要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引入,通过具体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总结,从而得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请同学们再看下面的图(图4),如果用1个圆表示1,那么,4个圆应该用几来表示?
生(齐):4。
师:如果用2个圆表示1,那么,4个圆应该用几来表示(图5)?
生:2。因为把2个圆看作1,4里面有两个2,所以应该用2表示。
师:如果用8个圆表示1,那么4个圆应该用几来表示(图6)?
生(齐):。因为把8个圆分成8份,取其中的4份,就是。
师:为什么同样都是4个圆,却分别用4、2和表示呢?
生1:因为“1”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1”和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生(齐):不一样。
师: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生1:这里的“1”代表的不是1个,它只是一个参照对象,其他的物体都要跟它进行对比。
生2:我认为这里的“1”是一个标准,其他物体都要以它为标准进行比较。
生3:这里的“1”可以表示1个圆,也可以表示很多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1”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的确,这个“1”跟我们在一年级学的“1”并不一样,我们课本上称它为“单位1”。为了更好地认识“单位1”,让我们来看下面的图(图7)。
师:如果用8个圆代表“单位1”,那么,4个圆应该怎么表示?
生1:4个圆表示为。
师:如果用2个圆代表“单位1”,那么,4个圆应该怎么表示?
生2:4个圆表示为2。
师:同样是4个圆,为什么表示的各不相同呢?
生3:因为“单位1”不一样。
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单位1”呢?
生4:“单位1”可以是1个物体,比如1个苹果、1张桌子等。
生5:“单位1”也可以是1个图形,比如1个圆、1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等。
生6:“单位1”还可以是1个计量单位,比如1米长的绳子、10米高的树等。
师:对。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都可以是“单位1”。那么,“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吗?
生(齐):可以。
生7:“单位1”也可以是10根香蕉。
生8:“单位1”也可以是一个班的35个学生。
生9:“单位1”也可以是10棵树木。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也就是说“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单位1”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作“单位1”。
师:明白了“单位1”,谁现在能够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呢?
生1:把“单位1”分成几份,表示取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分数。
生2:不对,应该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取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分数。
生3:不仅是取1份,取多份也是可以的。
师:对。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认识“单位1”是把握“分数的意义”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历来教学上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思考基础上,充分发挥“引思”的作用,先引导学生把1个物体或者多个物體看作1,使学生意识到这里的“1”与一年级学习的数字“1”不是一个概念,进而引出“单位1”的概念。另外,针对“单位1”,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列举生活中的“单位1”,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分数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总之,“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置身学习情境中,感悟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海霞. 聚焦意义理解,探索概念本质——《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思考[J]. 教育视界,2021(11):58-60.
[2] 张爱桦,张辉. 在比较、抽象中自主形成概念——“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21(0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