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云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课程要求,以探究性活动为主,改变学生单纯的听讲学习模式,使其能根据课程内容与知识点,通过积极探究、思考与实践获取知识。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应采取不同方法,将探究性教学落实于课堂,让学生能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并愿意主动融入课堂,在高效学习中不断探究,从而扎实掌握复杂的生物知识,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具高效性。
一、借助多样情境设计,调动学生探究热情
(一)设计生活情境,打造良好氛围
针对高中生物学科而言,一味听讲学习模式只会让课堂氛围更枯燥,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降低课堂参与度。对于此种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需改变现有授课模式,采取探究性教学策略,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生活情境,为学生打造良好氛围。比如,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借此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并可通过探究掌握生物知识,从而加强其记忆,促使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利用探究性教学,教师可根据本课内容,融入生活元素设计情境。如以相关知识为背景列举实现生活中酶的应用。包括酶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加酶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含酶牙膏能分解细菌、多酶片可助消化、脂肪酶可处理废油脂,有较好的环保作用。酶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广泛,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探究酶的作用与本质,并列举生活中酶的更多使用途径。如此设计生活情境,能打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并调动其探究热情,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与生活经验积极思考,从而扎实掌握生物知识,确保教学效果。
(二)设计问题情境,促进积极思考
若想学好高中生物知识,仅依靠被动听讲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一步影响其参与课堂的自主性,不利于高效学习。而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更鼓励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效果才会更理想。故而,可在授课过程中落实探究性活动教学,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求知兴趣,使其能快速参与到课堂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积极进行思考。在探究下扎实掌握好繁琐的生物知识,既可让学生对课堂所学有深刻的记忆,还能使其实现学习突破,得以不断进步。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本质》一章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情境,以此促进学生思考。比如:什么是基因?你认为遗传物质很可能具有哪些特点?若想证明某种物质是遗传物质有哪些可行性方法?除了DNA外,还有哪些是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具有什么特点?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构建DNA双螺旋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DNA的两条链是如何反向平行的,如何维系遗传稳定性?你是否能根据DNA结构特点,设想复制方式?利用以上问题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在课堂中更主动,并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与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联系已有经验,同时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逐步解决问题中将知识完全掌握,确保课堂教学更具高效性。
二、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一)借助课堂提问,引导合作讨论探究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变得更复杂、难懂,往往会让高中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知识掌握,也不利于高中生长远发展。对此,教师需及时改变授课模式,应根据新课程要求,利用好探究性教学。比如借助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探究,这比单纯听课更吸引人。能让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心态,并主动融入小组,促使学生能在组内互相交流与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下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完全掌握生物知识,保障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章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更主动,教师可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与探究,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比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了解孟德尔的生平,探讨其在科学遗传学拥有怎样的地位,并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用的科学方法、材料选择与实验数据处理,让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足迹探索生物学遗传奥妙;再联系我国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说一说与普通水稻相比有哪些优势,对人类粮食生产有什么贡献。如此一来,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使其主动融入小组,并针对本课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让学生能借此完全掌握遗传因子知识。同时可促进其思维发展,得以保障学生课堂学习与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借助任务布置,鼓励合作实践探究
探究性活动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更高要求,可改变学生单一且被动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故而,在實际课堂中,教师应运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可依据课程具体内容,布置恰当的任务,借此鼓励学生展开合作实践探究,能使其更感兴趣。既可给予学生锻炼与发挥创造的机会,使其以高涨的情绪主动融入小组,还能让学生互相探讨与分享,在众多组内成员思路的汇集下共同完成任务,确保学生能以合作探究方式掌握好生物知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一课时,教师可告诉学生“《物种起源》中曾提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同祖先进化而来,这一结论是否能拿出有力说服证据?”然后布置搜集与查找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实践探究,并给予其一定启发。可让学生从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方面;或生物体上的进化印迹,解剖学方面;也可以从胚胎学方面的细胞与分子水平着手,利用网络、报纸、杂志与图书,搜集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如此能调动学生自主性,使其快速融入小组,并合作展开实践探究,既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与掌握好生物进化知识,还能加强其记忆,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与各项能力实现发展,确保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环节引发探究兴趣
在高中阶段,生物作为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才能使其在课堂中更专注。而新课程的推进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在知识的获取上效果才能更显著。因此,教师将探究性活动教学实施于课堂,并在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将一些生物学现象展示出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与热情。如此一来,学生会自主动脑思考,在探究中不断分析与尝试,能将生物知识完全掌握,同时可加强学生记忆,让课堂更富有趣味性,进而实现学生学习质量与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逐步提高。
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加以辅助,如教师可用互联网搜集一些临床典型病例,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将每项遗传病的种类作简要说明,并用多媒体模拟遗传过程。再用视频方式呈现基因检测的方法与作用,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利与弊,同时介绍以及现代医疗对遗传病的有效控制方法。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白化病这种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亲属是否携带遗传基础。如此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其能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将生物知识掌握扎实,得以达到理想教学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生物学科的学习能让学生增长见闻,掌握更多知识,尤其在高中阶段,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主动,教师应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以加信息技术的辅助,将生物知识用更形象、立体的方式呈现,包括视频、动画、图片、PPT等。一方面能将微观的知识形象化,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展开积极思考、分析并动手进行实验,将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同时达到自主、高效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如借助互联网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用视频播放细胞的增殖、周期与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能在仔细观看下了解动物与植物细胞分裂的相同、不同之处,并展示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最后可为学生提供所需器材,组织他们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实验探究,用视频中的方法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要求记录数据。这将比一味听讲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可使其主动融入课堂,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探讨与见解分享,让学生能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完全掌握本课知识,进而提高其多项能力,得以实现高效课堂构建。
探究性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提出的更高要求,鼓励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现状,使其能主动以探究方式获取知识,可加强学生记忆。故而,在高中生物学科中,教师应开展探究性教学,从情境设计、小组合作、信息技术辅助等多方面出发,组织好探究活动,引发学生探究热情,使其能在课堂中更加主动,在积极思考与探究下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从而实现教师高效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