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武
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影响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原因有的来自内部,也有的来自外部;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自然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影响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研究,以便我们全面认识和掌握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
一、影响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自然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但也是自然的人。因此,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因素,这里重点研讨自然因素中遗传和营养这两个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身体显得更明显。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遗传变异,一般来说,人有23对染色体,如果染色体发生畸变,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客观的,但我们不能夸大遗传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否则就会陷入“遗传决定论”中去。并且我们也知道,遗传是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它不是唯一的基础,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还受其他很多因素如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天赋条件,实事求是地对他们提出要求,大脑反应慢的学生,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应该多多给予帮助和鼓励,激发他们赶上大家。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是一个模式,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有发展可能的,应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让每一个同学的天赋都得到发挥。音乐家朱逢博和施鸿鄂夫妇,尽管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虽然他们的乐感等方面的优势会遗传给他们的孩子,但他们的孩子却另有所好,父母就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因为我们国家的新时代建设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2. 营养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营养是他们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物质基础,任何其他的优越条件都是没有意义的。实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经常补充营养的孩子,他们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的均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物质匮乏,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都显得身材矮小、面黄肌瘦、体弱多病,其根本原因是营养跟不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已经不成问题。
营养要跟得上,生活还需要有规律。家校要配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的小学生早餐匆匆忙忙吃不饱,甚至不吃,这将影响上午的学习。长此以往,更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成长。现在许多小学校作了合理的安排,如开办课间餐等,这是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的。
物质丰富了,营养跟得上了。这时,我们的小学生又出现了饮食“挑肥拣瘦”的现象。长此下去,学生就不可能摄取合理的营养,这样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挑食,蔬菜、肉食都要吃,合理摄取营养,保证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也可以分为很多方面,下面探讨社会生活条件及实践活动因素、社会信息因素、社会教育因素三个方面。
1.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源泉和内容,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他们的健康心理。可以说,社会生活条件及实践活动,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速度和方向。
人類发展除了要接受前辈身体遗传基因外,还要接受前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小学生的心理就是通过逐步掌握前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而成长起来的。要掌握前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小学生就要掌握社会生活条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三观”教育非常重要。这种教育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不能搞简单地说教,应该以社会实践为背景。学校要跟附近的社区相配合,形成小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如革命遗址可以作为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点,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可以作为小学生开展社会考察、国情教育的点。有的学校跟厂矿企业、农村等挂钩,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每年“三秋”,农村为学生提供劳动基地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样“定点、定人、定时、定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广大小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有了可靠的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校不是处在真空地带,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小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由封闭转向开放,生活内容由单调转为更加丰富,因此广大小学生关心改革、关心祖国的前途。除了学习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外,还能考虑学习以外的事,他们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生活,许多学校开展了“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市长”“模拟法庭”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生活活动节奏加快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们从父母处得到的零花钱的数额增大了,娱乐的形式也多样化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甚至弃学现象。
尽管问题是严重的,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面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各种影响,教师应该让学生面对现实,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外界影响进行分析,不盲目接受。这是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重要一步,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可以使学生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不会迷失方向。
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时又被人们称之为社会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因素是客观的,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重大的,但不是决定因素,因为人是能动的,把人看成是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俘虏是不对的,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2. 社会信息因素
我们在考察社会因素对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影响时,往往只联系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小环境,而忽视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信息将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手机等渠道直接刺激学生,它们有时来势凶猛,有时潜移默化。实践证明,社会信息的积极聚合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并能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认识手段和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社会信息是超越民族、国家、历史和地域界线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吸取科学的真理,从而加深了对科学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理论的理解。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做好社会信息的选择、鉴别工作。作为教师应该多对孩子以疏导。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小学生正确鉴别和评价社会信息的能力上,当社会信息中存在着不符合我国新时代价值体系的内容时,学生就可以分门别类、分优剔劣地进行“过滤”和“改造”。当然,评价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的重大事件,进行有针对性地讨论,这样有利于把思想道德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在净化社会信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性。在小学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不可没有趣味性。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在教室进行“信息角”“信息报告会”,组织社会调查、专访等,还可以倡导小学生开展读好书的活动。当前,少年读物出现好的势头,适合少年学生阅读的读物全国就有几百种。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让这些祖国的未来,能够得到充足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3. 社会教育因素
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环境,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的身体和心理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教育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很多。例如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师,教育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小学生能主动接受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因此,这种作用是有导向性的,这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导向有正作用和负作用,学校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少数学生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不管学校教师如何强调学习的重要,仍然说服不了他们,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对学校的冲击是巨大的。
青少年具有好奇、好动、好变、好疑的特点,这往往使他们的主客观产生矛盾,对一些问题迷惑不解,再加上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教育过程中又缺乏情感因素,因而缺乏说服力,在这种状况下是不可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教育不能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大系统内,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育因素统筹加以考虑。学校要研究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家校共建的作用,家校要形成合力,創建家校共育的新局面,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
目前,如何把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综合起来,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和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个课题。江苏省南通市海门教育局进行的“家校共育”的经验是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他们的经验将促使教育走向良性循环,也是教育走向兴旺发达的好兆头。
影响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加减法来认识它们的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因此优化育人因素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一件大事,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