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教育

2022-05-30 10:48陈维贤
中国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摘 要】智慧语文教育,立足语文教育的原点,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如其所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科学提升,让学生获得自我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和人生发展的智慧;主张“教”服务于学,以“教”促学。其凝练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的反思、调整、改进过程。其实施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语文的核心价值,着眼于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学方法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统一,注重化“个”为“类”;教学过程活动化,以学生实际为本,在情境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相机点拨,促进动态生成,相机评价,为学习活动赋能;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上好引导课,营造学习场,放大语文学习的效果;善留空白,优化作业设计,延伸、扩展、深化课堂;引导学生自我内化和自我构建,在构建中提升素养,让学习收获显性化。

【关键词】智慧语文 教学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

教是服务于学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提升,更要让学生获得自我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和人生发展的智慧。

—题记

古人云:“智者,知也,独见其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意思是说,聪明的人是善于察觉的人,对周围的所见所闻有独到见解,不被假象所迷惑,于细微处看见(悟出)大的道理。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的人文学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异,进而决定了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智慧的语文教学智慧的独特性。智慧语文观主张以思想引领课堂、以课堂表达思想,探寻语文的本质和规律,寻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路径,让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扎实、丰美。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30余年,我由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学子逐渐成为一个“老”教师。其间,我也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有幸被评为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忝列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行列。承蒙学生厚爱,我的语文课也深受欢迎,送走十多届毕业班,每一届高考成绩都很优异,每一届学子在大学的发展都非常不错,语文素养相对突出。一届届学生的信息反馈,一个个学生的奋斗之路,一次次教学实验的成功尝试,使我不断反思、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追求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提升。

一、智慧语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当今语文教学界流派纷呈,花样迭出。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生学习語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师?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和语文教育?这些问题应该是教师思考语文教育的出发点。

毫无疑义,教是服务于学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提升,更要让学生获得自我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和人生发展的智慧。因此,我们追求“智慧语文”教育观,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如其所是”。

何为“智慧语文”教育观?教育是让人变得聪明的。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自能读书,须自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智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站在人生的高度看语文教育,站在语文教育的高度看每一节课教学,立足每一节课观照学生人生,同时追求语文学习过程中方法的获得和自我构建能力的提升,聚焦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提升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发展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自我解决语文问题的方法等。

何为“服务于学”?所有的“教”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应看重学生的获得,指向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度和成长值。故而,我以语文兴趣和思想的魅力来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以快速提高的成绩来促进语文学习,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来增加课堂灵动性,以“我就是课程”的标准来潜移默化。全素养的课堂交流、高效率的语文活动、高质量的专项训练,都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应该说,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靠自学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相关要求。学生之所以需要语文教师,是因为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引领他们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使他们少走弯路。

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必须科学地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远远超越他们的自学提升,必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出相匹配的语文能力。它抛弃语文学界的一切争论和流派交锋,指向教育的原点,直接面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三个基本问题。倡导教师指导、点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内容追求语文的核心价值,降难萃精;教学方式提倡朴素、平实、灵活,除僵激活,最终实现学习效益最优化;有效利用语文教育测评,以素养本位、教考一致与情境创设的语文测评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智慧语文教育的凝练过程

1. 萌芽:尽量不误人子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我对所从事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毫无心理准备。匆匆踏上讲台,我能做到的只能是尽量不误人子弟。我所理解的语文教育就是教学,所理解的教学就是“教书”,把书上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考好。我第一关注的是自己怎样读懂一篇篇课文,怎样做好一道道试题。于是,我开始拼命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做能够找到的各种语文试题。一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两个班学生语文成绩遥遥领先,班级总成绩同样遥遥领先。“把书教好”“做一个好语文老师”的想法逐渐萌发。

先以语文的魅力把学生迷住,再用语文的显性“价值”即考得好紧紧吸引学生,是我语文之路初程的做法。三年的努力换来了我当时任教学校历史上最为突出的高考成绩,也练就了我扎实的“功底”。第二个三年,我的“经验”更丰富,“成就”更突出。这一阶段,我发表了几篇关于高考复习的文章,也引起了一定反响。

虽然我一直思考、探索的是如何教好书,主要立足点是自我,但实质还是关注到了学生。考好,是自觉的追求;学生,是自发的关注。可谓是教材体系烂熟于心,高考指导胸有成竹,无意识地追求积淀。感谢这一阶段,使我形成了实用的语文观,使我一直关注教材的知识、能力体系建设,对高考试题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题感。

2. 聚变:自觉走向关注学生

随着教学更为娴熟、阅读更加广泛、视野慢慢开阔、学生读大学后信息的不断反馈,一个个问题在我脑中形成: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教好书和考好就是语文学习吗?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我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吗?……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是为了学生学好语文、提升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课程。站在教育的角度看教学,立足于语文教学从事教育,应该是对语文教师基本的要求。语文教育应该也必须起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作用,语文教师存在的价值是引领、点拨、促进。

于是,我摒弃了自我炫耀、展示的做法,摒弃了把语文教育等同于语文教学、等同于考好的思想,开始自觉走向关注学生。每一节课,我考虑的是学生们站在什么样的起点上,我该如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该如何为学习服务。“怎么教”变成了“怎么为高效率的学服务”。我如饥似渴地拜读钱梦龙、蔡澄清、于漪等老师的著作,订阅十多种专业期刊,大胆实验,积极探讨合理的引领方法。由让学生“考得好”转变为追求“学得好”、语文综合素养高。考得好是语文学习的低级阶段,也是必要阶段;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為了考试,更是为了生活、生命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一轮的教学中,我开始了一系列的思考、实验。(1)朗诵—演讲—辩论系列。例如,高一每天开展时文选评活动,由学生通过广泛阅读选取并抄写或复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大家,推荐者先朗读再点评,最后由活动负责人收集保存,学期结束大家投票选出最好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文章。每学期汇集成一本书,再由班级推选学生写出“序”“跋”、设计封面目录,形成一本《和智者对话》集。(2)专题研讨系列。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内容,指导他们分小组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变体作文研究小组”“散文阅读研究小组”“高考诗歌鉴赏研究小组”等纷纷成立,课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3)特长训练系列。入学时,每人报一项语文特长张贴在教室里,每天有意识地自我训练,学期结束比对变化,促进语文特长发展……

深入的阅读、思索、实践,使我走进了语文教育之门,真正成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关注的是学生,不再是自我;我重视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不再是单纯的考得好。匠气渐少,师气渐浓,我发表了数十篇引起一定反响的论文,培养出了一批高素养的学生,人生由此聚变。

3. 拔节:与理性求索相伴

“青春从年近不惑开始,激情与人生永远相伴。”这是我参加安徽省教坛新星评选时写下的一句话。的确,走进语文教育之门,是我语文人生的一大转折。为探索课堂教学最优化策略,我带着自己的实验参加各种教学评比,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优质课一等奖、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各种荣誉。主持全国科研课题“学生主动发展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省级科研课题“学生主动发展研究”等。不断的思考、求索,化为一篇篇论文见诸报刊,使我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为克服职业倦怠,我不断探索各种教法,积极把求索结果应用到课堂之中,在2002年评为高级教师后,以“有勇气死在公开课”的态度坚持上各种公开课。从学校到市里,再到省里,我一路走来,经多轮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法演讲评比,被评为省级教坛新星。2008年,我被授予省级特级教师称号,被评为“全国十佳教改新星”。

每一次深入思考,每一步理性探索,每一次认真实践,人生就获得一次拔节。现在,我在教学之余,研读古代教育著作和国外最新教育专著,寻求语文教育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反思探索的成功失败;坚持进行文学创作、写下水作文,探索写作教学的高效化规律;做“国培”,深入研究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策略。

4. 沉淀:回归语文的本真

我的课堂教学既有不变也有改变。三维目标的割裂、满堂问、课业负担重、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方面探索不够等问题在实践中暴露出来,我开始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与策略。我坚定地从课堂教学层面、课外阅读层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层面细化求索,研究策略。我更加关注教学效益,反思课堂效益,由对“这堂课我讲了多少”的关注转向对“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是否达到收益的最大化,是不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的,学生获得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怎样”的关注,牢牢抓住学生“三年后语文素养提高度”这一牛鼻子。回顾这三十年的发展,我感到自己始终围绕着核心素养和任务群要求选择学习点,突出思维品质,突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尤其是坚守方法的掌握,向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前行。

三、智慧语文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有思考的行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教育观有其符合学习规律的路径和策略:立足学情,服务于生,彰显语文核心价值;基于当下,着眼于将来,追求语文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学情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两个基点,使语文教学能切切实实承担起学生之需要,使学生扎扎实实地获得相称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适应学生,还应引领学生,更应关注其今后的发展。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下一步学习的需要,人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品格、精神和思维发展),把眼前之用和今后之用结合起来。

1. 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语文的核心价值,着眼于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同一篇课文,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差别很大。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出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智慧语文教育观主张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文本的核心价值,注意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点,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文本的课堂价值是多方面的,如认知价值、语言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思维价值、写作借鉴价值、考试价值等。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侧重何种价值都有其合理性,最重要的是语文的核心价值—语言价值和思维价值。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是语文教育,才能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当这种核心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兴趣点、问题点相一致时,语文教学的价值最为彰显。如《拿来主义》的教学重点一般就不宜确定为学习“拿来”的思想、学习驳论的写法,因为这不是其核心价值。“拿来”的思想早已有之,非语文主要价值;“驳论”的手法初中学过,非学习之需要。而文本比较彰显的“个性化的表达”特点,则是学生最需借鉴的。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语文活动,一切设计和实施都应围绕核心价值展开: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2. 教学方法注重多样性与灵活性统一,注重化“个”为“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怎么教”向无定论,“教”是为了“不教”已成定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无论是考点训练还是口语训练,教师要善于化“个”为“类”,由教学内容的“这一个”提升到学生学习的“这一类”是智慧语文教法之根本;要善于把握教学设计,须关注学生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要善于做“乘法”,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迁移到同一类教学内容上去。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要实现能阅读同一类课文的目标,通过一道试题的训练要达到此类试题融会贯通的目的,这往往需要由单篇升级到微专题教学,按照微专题去开发单元教学点,特别是以“内容关联”(如《赤壁赋》《登泰山记》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手法关联”(如散文情景理的比较)、“综合关联”设计微专题。

3. 教学过程活动化,以学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在情境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日常教学以语文活动、语文情境、语文任务来实施综合性教学(学习活动化、任务化、情境化),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可具化为“教学点”,“教学点”转化为“学习点”,“学习点”设计为一个个系列化的语文活动。教师应善于设计一个个切合学生体验情境或认知情境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这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活动中,学生主體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例如,《兰亭集序》教学可以把文本学习“物化”为“自主解题”“分层美读”“景象描述”“勾画点评”“观点表述”“词语积累”“鉴赏链接”七项活动。《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学生看教师展示的课件—雕像,然后从课文中找出对巴尔扎克的所有称谓,挑选一个最合适的并说说理由,最后从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改编一句话作为给巴尔扎克的献词。该活动设计立足文本,具有生成性,既有语言的生成,更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带动了文体的学习。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

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应该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扬扬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单篇如此,群文教学也如此。学习任务群的操作,也应该以专题或项目学习为依托,而在活动中培养语文素养是最主要的抓手。

4. 适时适度参与生本对话,相机点拨,促进动态生成,相机评价,为学习活动赋能

“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学生和学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生本、生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以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点拨学生品味语言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相关内容,然后提问:“贾府这么富贵的人家,为什么他们使用的东西不是全新的,而是‘半旧的?”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概括原因为:全新的往往是暴发户,全旧的又大多是破落人家,唯有“半旧”才能更真实地显出贾府是个几代强盛的显赫家族。“半旧”这个不起眼的词,教师不提,可能学生不问。但教师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对文章的解读之中,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文本形成碰撞,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要尽可能一致地指向同一素养框架,建立起这三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思维)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关联,也要求目标导向(首)、学生活动(中)、评价促学(尾)的统一。即学生要达到哪些目标,为达到这些目标在课堂上要完成哪几项学习任务,通过什么活动来完成这几项任务,如何评估等。关键是将任务群目标与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即具体化的学习效果,配以恰当的任务活动的设计,确保促进学生的学。

5. 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

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策略)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学习写景散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6. 上好引导课,营造学习场,放大语文学习的效果

上好语文引导课,让学生对语文有积极的认识,悦纳语文,明确语文之用,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习。语文引导课主要应上好三方面的内容,即信息疏导、方法引导、心理调适。

善于营造语文学习场更能放大语文学习的效果。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认为,“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冰冷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本来应该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之中,结合在教育中……” [1]。语文教学场的实质是语文学习场,它主要包括教师引导下而形成的师生场,学生之间相生相长、互促互进的生生场,师生文一体化的和谐场。师生场即教师、学生和谐的情谊场,教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语文魅力、亲和力以及对学生的爱形成一种氛围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钦佩,对语文的喜爱乃至痴迷,最终形成师生良性积极互动的氛围。良性的师生场是教学工作的前提,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基础。生生场是指学生用语文的视角、方式交流,用语文的特长相互影响,用对语文的热爱而激起生生互动的氛围,其实质如树木形成森林的效应。师生文一体化的和谐场,是语文场的最高境界,教师、学生、语文及文本四位一体,彼此相吸,魅力互现互促,相得益彰,师生陶醉于其中,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必需、生命成长的乐园。达到这种境界,语文学习何需论方法、谈技巧?一切皆由学生主动完成,教师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7. 善留空白,优化作业设计,延伸、扩展、深化课堂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应致力于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教师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要糅合到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阅读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这样必能启发心智、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双减”背景下,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来促进语文素养提升,是课堂的必要延伸。我们应建立新的作业观:减负提质,减量增质;引导主动学习,提高思维品质。语文作业设计应该纳入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中,发挥诊断、巩固、提升功能,为提升核心素养助力。

作业应做体系化设计、系统化构建,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和进步。须做到三点:①丰富作业类型,如基础巩固型、提升型、拓展型,活动型、阅读型、书面型等。基础作业少而精,拓展作业精而活。②不仅作业类型丰富,更要突出情境。每日、每周、每个单元、每个任务群作业要统筹规划,把一个任务群的目标分解为每周、每日,形成学习进阶路线图。③突出作业的趣味性和价值感,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有趣味就没负担,感受到意义就不重。

8. 引导学生自我内化和自我构建,在构建中提升素养,让学习收获显性化

一个学习任务完成或一篇课文学习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学习内容,让所学内容显性化呈现,即内化于心,外化于整理本。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所学成果,更促进内化,在内化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方法体系。没有纳入学生已有知识、方法、能力体系的成果,大都是碎片化,只有经自我构建后,成果才扎实有效。

我们有两种整理本,一种是“语文整理本”,在一篇课文教学或一个任务完成后,按照获得的“新知识”、学习到的“新方法”、人生的“新感悟”三个板块来整理。另一种是“作文整理本”,分四个板块—“文体写作方法板块”“写作思维板块”“思想和素材积累板块”“写作技巧和語言板块”。以“思想和素材积累板块”为例,我们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心时事、思考现实、分类储备。这种整理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注思考现实,更实现了由素材积累到思想提升的转变。

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教育,呼唤智慧型老师,呼吁聚焦学法研究和语文素养科学提升的研究。近年来,我在多个期刊发表百余篇文章,出版教育专著和主持参与市级、区级课题等,凸显不断深入的教研能力。我的大部分研究都着眼于语文的学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着力研究高考,因为高考语文卷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考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关注信息处理,助推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助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考查语言运用,融通语文素养和能力实践,重视价值引领[2],这原本就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未来,我将继续保持一种理想的憧憬和行动的激情,去践行服务于学的智慧语文教育。只有立足“语文素养的科学提升”这一原点,真正观照学生的当下和未来,语文教育才不会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2] 陈维贤.凸显综合考查 消解应试模式——2018年全国卷综合评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9):59-63.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情境—任务”案例研究
小导游课程,开启口语交际新课堂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